1、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卷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9)下图是1964年5月,西
2、藏昌都专区小日通乡的藏族同胞投票选举人民代表。这一作品反映()A民主制度建设得到推进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C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D民族区域自治日益完善【答案】A【解析】图中反映的是西藏藏族同胞当家作主之后,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投票选举人民代表,为1965年西藏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的召开做好准备,说明民主制度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推进,故选A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时期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题意不符,
3、排除D项。2(2020山东临沂二模9)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A无产阶级专政B工农民主专政C民主政治建设D人大代表普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可知中央人民政府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新政权重视工农民主专政,故选C项;“中共党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并非无产阶级
4、,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政协的组成情况,并非“民主政治建设”本身,排除B项;材料涉及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非“人民代表大会”,排除D项。3(2020河南新乡二模31)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答案】B【解析】据材料“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可知宪法草
5、案的讨论和宣传促进了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高涨,故选B项;该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但不能保证,排除A项;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54宪法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要求,并不是根本任务,排除D项。4(2020天津西青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C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选D项;1949年时,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非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4年宪法在法律上规定
6、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经济上改造未完成,还没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B项;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关系不密切,排除C项。5(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以下事件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端的是()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论十大关系ABCD【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向苏联学习,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建成社会主义,仍然是向苏联学习,故错误;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正确;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
7、济、政治建设方针,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和中国道路的探索,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6(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31)1951年初夏,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发生蝗灾,面积达1300多万亩。在中央要求下,各级政府领导民众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朱德总司令亲自批准人民空军出动了4架飞机协助灭蝗,这是中国飞机治虫史上的第一页,最终有效抗击了蝗灾。这次灭蝗大战()A推动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体现了新中国体制的优越性C得益于“一五计划”的成就D凸显了新技术的决定性作用【答案】B【解析】1951 年新中国尚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民众和人民空
8、军都积极展开行动,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国家体制的优越性,故选B项;灭蝗属于增加农业生产方面的举措,不会起到推动工作重心转移的作用,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人民空军动用飞机灭蝗,体现了科技的作用,但决定性作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7(2020浙江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试卷12)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其本身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我们仍能从中发掘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下图的漫画反映了当时()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的影响B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增产明显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中国在世界农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图片中“19
9、58年小麦总产量”“美国773亿斤”“中国800亿斤”,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正值大跃进运动时期,当时浮夸风风行,这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故选A项;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才培育成功,排除B项;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排除C项;1958年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古代式的家庭劳作为主,较为落后,排除D项。8 (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0、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答案】D【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故选D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时尚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B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D项。9(2020天津高考7)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
11、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工人生产条件艰苦,而在这种条件下仍“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体现了工人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已经完成,1955年是“一五”计划期间,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排除A项;据材料“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仍处于工业建设的初期,尚未实现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B项;
12、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0(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31)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可知,卫生工作的重点与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
13、相适应,同时在农村中又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结合题目时间,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了一五计划,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已经开始,说明当时的卫生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故选D项;根据题目时间,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了一五计划,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已经开始,国民经济恢复人物已经完成,排除A项;工业化战略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经济层面的努力,卫生工作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且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还未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的卫生工作,不能推断农村卫生工作是在1953年才开始兴起,排除C项。11(2020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适应性训练31)“一五”计划期间,全国人民节约粮食、紧缩开支,积累资
14、金900多亿元。1956年,尽管我因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荒,但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工矿企业的总产值仍完成了国家计划的104%,这说明了当时()A节约运动推动国家工业发展B农轻重比例得到较好的协调C一五计划任务已经超额完成D工矿企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全国人民节约粮食、紧缩开支,积累资金900多亿元。1956年,尽管我因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荒,但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工矿企业的总产值仍完成了国家计划的104%”,可知节约运动为工矿业提供了必要的发展资金,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工矿业发展情况,无法确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因此得不出农轻重的比例,排除B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在
15、1957年,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工矿业总产值的完成情况,无法确定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排除D项。12(2020重庆巴蜀中学高三第九次适应性月考30)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如图4所示),邮票从侧景和鸟瞰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大桥的风貌和雄姿。发行此邮票的目的是()图4 A展示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C增强信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纪念中苏友好发展进程【答案】A【解析】据材料“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结合所学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代表性成就可知展示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故选A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发生于1927年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次
16、发生于1949年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三次发生于1978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材料信息“1957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排除C项;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国对苏联道路进行了反思,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反映的是中国自身的积极探索,排除D项。13(2020河南开封三模31)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B利于改善国民经济布局C“左”倾错误持续泛滥D旨在缓解三年经济困难【答案】B【解析】据材料“
17、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可知国家从国防建设入手,开始将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故选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排除A项;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国民经济得到提高,排除C项;建设西部的主要目的是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并不是缓解经济困难,排除D项。14(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二31)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
18、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A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B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C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D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答案】D【解析】材料中苏联的做法体现了其干涉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企图,而中国的决定反映了中国要摆脱其控制,且由“完整的工业体系”到“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表明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故选D项;斯大林模式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一五”计划之后,我国只是建立起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非雄厚,排除B项;中国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非轻
19、工业,排除C项。15(2020山西太原三模31)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两次留学苏联的热潮: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这一变化()A得益于中苏两国长期友好B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答案】B【解析】“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20年代的学习主要是军事,以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为背景,50年代后的学习主要是工业建设知识,以建设社会主义为
20、背景,这种不同与当时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故选B项;“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从2060年代中苏官方并非一直友好,更多是中国向苏联寻求帮助,排除A项;“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主要是由于向苏联寻求帮助的需要,与国际局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6(2020山东济南三模9)图2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一幅漫面。该作品意在说明我国() 图2 A国民经济恢复加速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工业化建设进
21、入快车道D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答案】C【解析】据漫画“1953”“1954”“自行车”“摩托车”“烟囱工厂”可知,1953年“一五计划”开展,到1954年工业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故选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指的是19561966年,排除D项。17(2020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三模31)中国从来没有进行五年计划建设的经验,1952年8月-1953年5月,中国派代表团赴苏联学习。代表团成员主要是由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以及能源、冶金、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方面的领导组成。这说明中国()A重工业是国家战略重点
22、B已经走上苏联式工业化道路C全面移植了苏联的制度D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代表团成员主要是由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以及能源、冶金、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方面的领导组成”可知,中国派往苏联学习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代表团主要涉及重工业部门,这说明中国发展重工业是国家战略重点,故选A项;1953年“一五”计划才刚刚起步,尚未走上苏联式工业化道路,排除B项;中国派出学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代表团,不能说明中国全面移植了苏联的制度,排除C项;题干表明中国才要学习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经验,而1954年才开始编制“一五”计划纲要,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排除D项。18(202
23、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三31)1952年,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A导致医疗卫生领域出现“左”倾B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C确立了医疗卫生的统一管理制度D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答案】D【解析】由材料“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卫生工作方针适应了当时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故选D项;“左”倾错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卫生工作而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卫生工作原则而非统一的管
24、理制度,排除C项。19(2020广西南宁二模31)图3是创作于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建立一支成千万人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 图3 A科教兴国战略已初步形成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C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D“双百”方针得到长期贯彻【答案】C【解析】1956年要“建立一支成千万人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故选C项;“科教兴国”战略直到1995年才提出,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基本完成,排除B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及“文革”期间遭到了冲击和破坏,排除D项。20(2020
25、浙江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试卷14)下图为 19611971 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答案】B【解析】题干图示显示19611971年支持中国的国家票数在不断上升,而反对者在不断下降,说明了在两极格局之下更多的国家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冲击着两极格局,故选B项;1966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前三年,经济破坏严重,排除A项;此时联合国主导者仍以美苏为主,排除C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21. (26
26、分) (2020天津滨海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6分
27、)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6分)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
28、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6分,答出任
29、意三点即可。) (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6分) (3)政策: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2分)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4分) (4)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2分)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2分) 目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解析】(1)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的方式,材料一“以適遣戍”,可见移民戍边;“派遣蒙
30、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可见发动战争;“置四十四县”,可见设置管理机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见和亲方式。 (2)第一小问民族交融的特点,材料二第一部分体现出胡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体现出汉文化对胡文化的影响,可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第二小问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两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契丹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政策,材料三“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见实行双轨制,分管南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回答即可。 (4)第一小问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材料四“历史的发
31、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以及“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概括即得。第二小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方面分析。22(14分) (2020天津滨海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4)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6分) 材料二 1960年1
32、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1)政策:联合中
33、国作战,承认中国大国地位。(2分)原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击大量日军,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4分) (2)变化:由二战中的重视合作态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敌视态度(2分)方针:一边倒政策(2分) (3)变化: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分)【解析】(1)第一小问美国对华政策,材料一“有效地联合作战”“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可见联合中国作战,承认中国大国地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943年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中国的抗战牵制日军主力,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2)第一小问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材料二“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可见由二战中的重视合作态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敌视态度。第二小问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实行一边倒政策,寻求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3)第一小问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材料三“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可见美国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决定的,是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