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大战的过程及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战至7月10日,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9月15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5千米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10月份,索姆河
2、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11月8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至此,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一线陷入僵持乃至“停止交战”的主要因素。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可以得出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的特点;根据材料“1916
3、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可知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的特点;根据材料“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一举突破了德军5千米的防线”,可知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
4、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参考答案(1)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2)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其他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
5、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将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持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德国政府的和平谈判建议(1916年12月12日)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协约国政府
6、的答复(1916年12月29日)(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2)材料一、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参考答案(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2)德国认为盟国已取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3)德国认为“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7、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最近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只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国地位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与以自私的和无
8、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917年4月2日)(1)材料中德国“最近的行为”是指什么?(2)美国参战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3)美国参战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路解析本题是关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威尔逊发表此演说的时间和背景,掌握当时的世界形势,并
9、以此为依据,分析威尔逊演说的实质和产生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判断德国的行为,第(2)问,要对威尔逊的演说进行辨析,弄清本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参考答案(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2)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因此要参战。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横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3)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其他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
10、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每个国家必须独自决定它应如何对付这一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的特点和宗旨审时度势,谨慎考虑,以作出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绝对不应感情用事。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关于宣战对国会的演讲(1917年4月2日)材料二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几个月后同德国签订正式和约,退出战争。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
11、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消。(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由。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国为什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理由: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利益;解放世界各民族。影响:协约国军事实力大增,战局迅速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影响了更多中立国家,使其纷纷参战,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原因:俄国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旧政权垮台,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新政权的需要。影响:增强了德军在西线的实力。5.阅读
12、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于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材料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
13、洲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军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材料三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由。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该方式参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参考答案(1)理由: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方式:“劳工参战”或“以工代兵”。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死伤惨重,兵力、劳动力短缺。(2)特点:来源地广,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者;为协约国赢得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