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_、_和诗人。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写下了许多佳作,代表作 有 _、_、_、_、卜算子咏梅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世界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1走近作者军事家书法家沁园春长沙 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秋,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即“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
2、经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当时的革命领导人陈独秀看不到革命的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则看到了革命力量,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课文背景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作。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曲子词、诗余、_等,盛行于宋代,最初是配乐演唱的。词一般分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_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调,与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例如:沁园
3、春长沙,“_”是词牌,注明曲调;“_”是题目,标明所咏的内容。从字数上看,词又可分为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1字)和长调(91字以上)。3文体常识长短句词牌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已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有着:山、林、江、舸、鹰、鱼等
4、意象。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1注音qnjmnjnchn lio kuzhn rnchuqi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1)峥嵘:_(2)指点江山:_峥嵘:高峻;形容才气、品格等超越平常;不平凡。指点:议论;评论。江山:指国家。指纵论国家大事。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A2014年4月,海南三亚,世界最大的单体免税城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建筑的主体模样已经初露峥嵘。()B所以在很长时间里,看见了一个老头气势磅礴
5、站在船上,指点江山。()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1)寥廓辽阔辨析两词都有开阔空旷的意思,但也有使用对象上的区别。“寥廓”侧重指高远,多用在空间范围上,形容天宇、江天、海天等。“辽阔”侧重指辽远,多用在平面方向上,形容河海、原野、田原等。苍茫的群山,_的天空,越发衬出人的渺小。只有思想,冲破躯壳,驰骋在这山峦间。高峻的山峰、_的草原、奔腾的河流,都能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寥廓辽阔 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苍茫苍凉辨析两词都有远大空阔之意。但“苍茫”侧重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苍凉”侧重指荒芜凄凉。两词比较,“苍茫”是书面用语,一种视觉感受,指空间上的广阔;而“
6、苍凉”是一种凄凉的情感体验。在这_的夜空下,我不禁想起了那一晚。过去,这一带满目_;现在,却盖起了无数的工厂。苍茫苍凉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意气义气辨析两词都指气概和情绪。“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指志趣和性格,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突出指由于“私人关系”而产生的气概和情绪。以前我们只是以仰望的姿态尊崇毛主席是神,现在看看他的少年青年,越发感觉他和我们一样,有过_风发,也有过年少轻狂。我们强调友谊的重要,但我们也要明白:友谊并不是哥们_。意气 义气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4)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辨析
7、“风华正茂”指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志昂扬。两词都是褒义词,都形容健康蓬勃的精神风貌,不过“风华正茂”特指年轻人。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从来也没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_。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5积累名句(1)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雄关漫道真如铁,_。(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今迈步从头越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
8、拨栏目链接(4)_,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红军不怕远征难,_。(毛泽东七律长征)(6)江山如此多娇,_。(毛泽东沁园春雪)天若有情天亦老万水千山只等闲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1问题导读(1)词上阕的前三句交代了什么?语序上有何特点?“独立”一词写出了怎样的情境?答:_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地点(橘子洲头)和作者的处境(独立)。出于词律的需要,词序上存在倒装现象。要调一下语序译成: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独立”:“独立”写出自己形单影只,“独”
9、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词的上阕,“看”字统领哪些景物?我们从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答:_山、林、江、舸、鹰、鱼,万类。意象密集,组合“争”、“击”、“竞”等动词突出景物特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4)这首词下阕怎样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往事?答:_
10、“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世艰难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5)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怎样的形象?答:_忆的是“同学”“书生”,而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个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写法赏析(1)写景抒情。本词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是因为这些景色可以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来加以描写,反映了人民要求解放的愿望
11、。“怅寥廓”以下,由写景转入写情:“怅”不是真的惆怅,“问”不是真问,只是说得含蓄一些,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已经溢于言表。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2)灵活用典。古人说“峥嵘岁月”表示一种感伤情绪,这里的“峥嵘”一语双关:既表示了岁月峥嵘,又表示了头角峥嵘,与下文“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遥相呼应。“挥斥”一词出自庄子。“中流击水”出自“中流击楫”。(3)对仗手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对“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对“鱼翔浅底”;“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对“激扬文字”。其中有对得很工整的,也有对得比较灵活的。对仗可以使诗歌形成整齐的美。课文
12、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4)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形式的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动人,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5)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贯串上下阕。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需要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课文导读预习检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