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集训15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单选题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公民的权利应得到法律尊重只有良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A.B.C.D.2.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下列关于法的产生的论述正确的是()A.法是超阶级的“全民意志”的体现B.法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C.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2、是()A.唐律疏议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共同纲领D.周礼秋官司刑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根据其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表明在国家治理中()法律和道德可以协同规范民事纠纷行为法律的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撑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道德法制化是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根本措施A.B.C.D.5.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A.B.C.D.6.人
3、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是()A.法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B.法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内部各阶级的利益C.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D.法是在调节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内部关系时产生的7.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8
4、.徒法不能以自行,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万孔;而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也会破堤而溃。这段话表明()A.以德治国比依法治国更重要B.依法治国比以德治国更重要C.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相联的D.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保证9.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逍遥法外”,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搞特权;任何人违反法律,都必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C.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D.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10.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
5、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这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D.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11.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我国,我们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回归中华法系的道路12.同学们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差别B.“军人优先”
6、是一种特权,不符合平等的原则C.“衣冠不整者请勿入内”是对特定人群的歧视D.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反对特权和歧视1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列表述中,符合法治精神的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A.B.C.D.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告诉我们()道德为法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任何法律都有一定的道德属性必须深刻把
7、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要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A.B.C.D.二、主观题15.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是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和各方面,履行决策法定程序,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提高专家论证质量,坚持合法性审查,防控决策风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规范的程序、科学的决策维护重大公共利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16.马克思早期从理性法、自由法观念出发,
8、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一命题还有强调法律神圣性的意思运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知识,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参考答案优化集训15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C“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指的是在天下设立好法制,天下就会太平;在一国制定好法制,一国就会太平。这告诉我们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只有良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良法的重要性,没有强调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法治国家,排除
9、;公民的权利应得到法律尊重,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2.C“法是历史的产物”表明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C项正确,B项错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A项错误;“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属于法的实施,D项与设问无关。3.A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以唐代的唐律疏议为代表,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4.B题干材料表明在国家治理中法律和道德可以协同规范民事纠纷行为,道德的践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正确;材料强调法律对道德的作用,排除;道德法制化有助于培养良好社会风尚,但不是其根本措施,错误。5.B权利有合理与否、合法与否、正当与否之分,“保证公民的各项
10、权利”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信息说明通过实施法治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符合题意;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固有的,是客观的,不可能消除,错误。6.C法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A项错误;法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C项正确,排除D项。7.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外儒内法,礼法结合”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国家确认家族法规,B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方英美法系的特点;C项是印度法系的特点;D项属于思想特点,不是法系特点。8.C题目揭示的是法治与
11、德治之间的相互影响,故C项入选;A、B、D三项观点错误。9.A题干材料说明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0.C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这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11.B我们按照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B项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法治道路,A项不符合题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任务和成就,C项不符合题意;在世界五大法系中,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
12、“回归中华法系”的观点是错误的,D项排除。12.D平等意味着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不是指人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差别,A项错误;“军人优先”是对军人的尊重,不是一种特权,没有违背平等的原则,B项错误;“衣冠不整者请勿入内”是对所有人群的要求,不是对特定人群的歧视,C项错误;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反对特权和歧视,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D项符合题意。13.D内容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不符合题意;强调法律、立法的重要性,符合法治精神;强调的是公正审判的重要性,即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符合法治精神。14.D说法正确,但材料未涉
13、及德治和法治的具体关系,不符合题意;依据“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要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符合题意。15.答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召开,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体现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6.答案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