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一 第四单元第10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山东临沂二模)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 000人,朱熹曾骂唐人为“龟唐”。这说明()A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时代B隋唐已形成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C女性地位是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尺D朱熹理学思想严重损害妇女权益解析:选A题干提及“烈女节妇”中唐朝最少只有51人,且唐朝被朱熹骂为“龟唐”女性地位高,唐朝灭亡是由于女祸,故选A项;唐朝女性还相对自由,排除B项;宋朝时期国家也相对开放,且宋朝对外开放程度在某些方面高于唐朝,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2(2019届
2、广东揭阳模拟)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A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C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D是理学形成的标志解析:选B据题干中“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并结合宋明理学的知识三纲五常不仅限制臣民,对君主也有道德要求可知,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故选B项;题干中“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显示的是要限制君权,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学融合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排除C项;理学是一种理论体系,仅凭这一思想不能认为
3、理学形成,排除D项。3(2019届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解析:选A沈括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理学系统化是儒学吸收借鉴了佛道,而不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并且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只能说
4、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排除D项。4(2019届辽宁凌源抽样)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儒相比,重点在伦理道德,这说明宋明理学从内容上发展了儒学;而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表明宋明理学从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故选A项;材料反映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伦理道德
5、的哲学表达,而非否定了先秦儒学,排除B项;宋代理学实现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辨化和哲学化,推动儒学走向成熟,但构建哲学体系也是为了强化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宋代理学推动儒学走向成熟,但并非是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排除D项。5(2019届安徽蚌埠二模)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解析:选B根据材料“陈亮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二人重视科技教育,故选B项;宋代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
6、排除A项;根据材料“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其主张科技教育与思想教育并重,排除C项;根据材料“陈亮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二人重视科技教育属于个人观点,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D项。6(2019届山西百日冲刺考试)“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解析:选CC项表述与题目中“但宋代
7、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相符,故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B项表述与题目中“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不相符,排除;D项表述与题目中“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不符,排除。7(2019届内蒙古包头二模)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A理学思想左右社会文化生活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解析:选A由材料“由
8、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可知宋明时期由于受到理学规范的影响,人们追求规范、有序的生活风尚,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而非经济的发展,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张扬自我,排除B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排除D项。8(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
9、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解析:选A元代,理学仍居于统治地位,关汉卿对赵盼儿英雄形象的艺术设计表明他对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这种艺术形式适应了市民文化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赵盼儿的英雄形象并不能代表当时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无关,排除C项;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9(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宋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这说明宋代书法()A深受理学影响 B强调意境表现 C突出创作风格 D始有文人意趣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宋代的书法“尚意”
10、,表明其深受理学的影响,故选A项;宋代书法比较重视意境,但这仅是其“尚意”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宋代书法比较重视创作风格,但这仅是其“尚意”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在魏晋时期,书法已经充满文人意趣,排除D项。10(2020届湖北黄冈高三质量检测)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及树木都是逸笔简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A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C“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的世俗化倾向解析:选C南宋在政
11、治上积贫积弱,因而宋代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田园或荒寒郊野,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淡泊、超脱的心境,这显示出宋代“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理学精神取向,故选C项;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两宋时期出现了话本等文化,和文人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南宋相对北宋,君主专制没有明显强化,排除B项;绘画素材仍然是风景,没有体现世俗生活,排除D项。11(2019届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B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地域的差异逐
12、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唐代诗人分布广泛故而形成多种风格特征的唐诗,宋代词人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江南地区,故而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不同的特点,这说明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特点的形成,故选D项;民族融合是唐宋的共同特点而非二者的差异,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宋代山东地区仍是文化重心,排除B项;唐宋文化各有特点,C项表述错误,排除。12(2019届安徽合肥二模)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解析:
13、选A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选A项;材料体现山水画家的“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没有体现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肇庆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时期出版的书籍有历史、经典古籍和有关农业及文学的著作等,数量逾五百种,其中部分得以大量印行。本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拥有极高的水平,而当时欧洲却正处
14、于黑暗时代。11世纪还出现了活字版印刷术。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在当时应该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毕昇去世后,沈括这么写道:“他的活字技术成为我表亲名下的财产,直到今天仍被珍藏。”由此可知,活字版成为私人的传家之宝,而非全国人民得以享用的资源。 材料二公元十四、五世纪时,由商人、贸易家与工匠组成的新都市阶级出现。他们需要阅览账册、航海书籍以便于转运货物。教会同样需要印制赎罪券、圣经等书册。由谷登堡开启的金属活字印刷蓬勃发展起来。当然这也得益于欧洲的字母系统,中国人从事印刷至少需要八千个活字。随着印刷品的激增,西方图书馆与学校数目也跟着激增,古希腊罗马经典广泛传播。印制插图的技术则对自
15、然科学及地图制作的贡献甚大,地球及其栖息生物的崭新面貌遂一一浮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施拉姆人类传播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命运不同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印刷的材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等方面对比分析二者印刷术的特点;第二小问,从经济的发展、艺术领域的发展、社会氛围、社会转型等角度去分析背景。第(2)问,从经济形态、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比较“命运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点:毕昇:比西方早三四百年;胶泥材质;国
16、内影响有限,没有得到推广;对欧洲影响深远。谷登堡:金属材质;蓬勃发展;影响和贡献都较大。背景:毕昇:印刷技术的成熟提供技术支持;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形成重视文化与书籍的风气;科举考试的推动;宋词等文学繁荣的推动等。谷登堡:新都市阶级出现;商业的繁荣;教会传教的需要;文艺复兴的推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入。(2)原因:中国汉字系统较为复杂;雕版印刷水平高,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封闭性;农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相对不足;中国传统观念对先进技术不重视,推广意识不足。西方字母系统便于活字制作;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技术比毕昇更加先进;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对印刷的需求更加
17、强烈。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
18、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注意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阐述,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归纳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述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总结影响。首先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19、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述: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总结影响。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
20、存在着多个学派。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
21、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