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15167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高密四中2015届高三历史《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密四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三经济史第三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2近现代史上,美国经常在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政治经济科技A 共和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电话B 共和制自由放任政策汽车C 两党制工厂制内燃机D 总统制垄断组织发电机3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

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4“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资本主义”5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

3、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6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7毛泽东在1956年12月讲过:“可以考虑开私营工厂、开夫妻店,雇工也可

4、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与以上思想相似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8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

5、“严重受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明(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030年代初,苏联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1941年增加到37个。部门的不断增多反映出苏联( )A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D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11“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

6、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12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成为道: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该评价反映的问题不包括( )A苏联社会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B苏联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C苏联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 D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蕴含着社会危机13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7、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B C D1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5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因为(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

8、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16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42 33 18 -2 国民收入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17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

9、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18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本原因是( ) 年份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国民生产增长率32% 28% 24% -4% A苏联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沉重经济包袱C苏联推行“休克疗法”,经济处于过渡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社会动荡19某一历

10、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20阅读下图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时间段中国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农业合作化运动过急过快B时间段苏联粮食产量上升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时间段中国粮食产量上升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时间段苏联粮食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与中国差距拉大21以下是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统计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份

11、国别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45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A技术革命进行期间两国关税降低 B经济危机爆发导致贸易保护加强C税率越高表明贸易自由程度越高 D经济实力越强导致进口关税越低22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A国家保护私

12、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B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C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社会经济 D建设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23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或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4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13、(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25“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推行私有化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A B C D26下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不意图。它反映出( )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C美国经济以外向经济为主 D高

14、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27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A自由放任 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C放松国家干预经济 D仿效计划经济28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史实结论A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B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C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得出英

15、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D 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9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 年份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增长率-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经济处于“滞胀”阶段 增长得益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增长得益于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A B C D30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

16、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二、材料阅读31(22分)自由与平等是近代文明的两大价值。社会公正是自由和平等的调节器,通过公正实现二者的相对平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和工业进步的巨大历史功绩。但是突飞猛进的资本主义在碾碎了以出身为基础的封建性质的不平等之后,造就了新的巨大的社会差异。与封建性质的以出身不同而决定的机会不平等相比,资本主义

17、工业化时期的不平等所彰显的是结果的不平等。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材料二 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材料三 在1981年2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就提出了大规模减税的建议。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寻找自由与平等的最佳平衡点,是可以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

18、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指出工业化时代的“不平等”所呈现出的新变化。(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平衡?(6分) (3)结合材料二、三来说明材料四的观点。(8分)32(15分)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

19、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

20、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21、(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2分)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2【答案】A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B9【答案】B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A 19【答案】C。20【答案】C。

22、21【答案】B。22【答案】C。23【答案】D。24【答案】C。25【答案】A。2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结合时间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行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美国产业结构健康发展,故A项说法不正确;美国仍具有世界制造业的优势,故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产业结构,不是外向经济,故C项不正确。27【答案】C 【解析】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背景下提出,材料反映出即反对国家完全的干预,也反对绝对的自由放任,故A.B项错误;“以自愿交易为主”反映出弗里德曼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

23、要求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仿效计划经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8【答案】D 【解析】“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属于结论,而“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是史实,史实和结论颠倒,故A项错误;国有化属于政府大力干预经济措施,而福利制度属于分配领域的社会化,史实与结论错位,故B项错误;“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属于孤证,影响结论的的客观性,故C项错误;D项是一手史料,详实可靠,结论客观准确,做到了史论结合,论证较为严谨,故D项正确。29【答案】C 【解析】从图表看,美国经济总体呈增长趋势,故正确;同时表格信息无法说明美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问题,故错

24、误;同时这一阶段奉行的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其总的特点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错误,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30【答案】D 【解析】“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一现象是福利国家政策所导致的,“示威骚乱”说明该政策已导致很多负面问题,故D项正确;A项夸大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危害,故A项错误;B项抹杀了福利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增加了财政负担,但不必然导致财政、政治危机,故C项错误。31【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兴起;启蒙运动的发展;英国的积极倡导。(任答其中两点即得4分)变化:由出身不平等到社会财富分配、地位不平等;由机会不平等到结果不平等。(4分。不得照抄原

25、文) (2)元素:关注社会公正、关注社会平等问题、关注民众的社会保障问题(2分,答出一点即可)措施: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任答其中两点即得4分) (3)观点:伴随社会历史形势的发展,应不断调整社会政策,使自由和平等达到相对平衡。(2分)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证明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3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干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再次平衡。(3分)【解析】(1)第一小问,联系所学

26、知识,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分析1819世纪西方思想发展的背景即可,注意要有具体史实;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中信息,从“碾碎了以出身为基础的封建性质的不平等之后,造就了新的巨大的社会差异”、与“机会不平等相比”,“彰显的是结果的不平等”中,可以看出封建时代是出身、机会上的不平等,而资本主义社会是财富、结果上的不平等。 (2)第一小问,材料二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当成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可见其更加注重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保障下层民众利益,顾及社会公平与公正;第二小问,结合上一小问的分析,联系罗斯福新政关注民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进行知识迁移即可。 (3)该问是

27、观点型试题,应注意答题的基本格式,先亮明观点,再说明理由,论据要有层次性、逻辑性。观点可根据材料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寻找自由与平等的最佳平衡点”,进行归纳总结;所谓自由与平等的平衡点,实际上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变化,因此,结合经济大危机之后新政的创新,以及滞涨出现后资本主义国家再调整进行论证即可。32【答案】(1)条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分) (2)原因: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权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分) (3)认识: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

28、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6分)【解析】(1)提取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调动各时段苏中两国的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分析其与哈默投资的关系,进而做出回答。 (2)结合教材中罗斯福新政的新意所在,理解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进而对“新颖而富于想象力”做出解释。然后调动所学知识,梳理中美各自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 (3)提取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倾向“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说明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看到变(融合)中的不变(本质上服务于各自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