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及生理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是由温特发现并命名的B. 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C. 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过程中会消耗能量D.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会产生无籽番茄,属于可遗传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2、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2、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分布及功能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生长素是由温特发现并命名,A错误;B、生长素可以促进
3、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和生长,但不属于细胞水平,B错误;C、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该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此过程中会消耗能量,C正确;D、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会产生无籽番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错误。故选C。2.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从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植物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都是植物天然激素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 植物激素都从产生部位并经导管或筛管运输至作用部位的D. 在豌豆
4、开花期,喷洒低浓度的生长素将不利于豌豆种子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也有非极性运输。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不是植物天然激素,A项错误;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向侧芽运输,致使侧芽部位生长素积累较多,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生长素从顶芽向侧芽运输属于极性运输,B项正
5、确;C、植物激素是有机物,而在植物体内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进行运输的,C项错误;D、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植物,豌豆开花后,已经完成授粉,再喷施低浓度的生长素对种子的发育有促进作用,D项错误。故选B。【点睛】筛管细胞是活细胞,但没有细胞核,用来运输有机物。导管由死细胞组成用来运输水和无机盐。3. 某同学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 mm,在上端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甲所示,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过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下端的琼脂块中逐渐有了生长素(如图乙所示)。该同学就此实验得出结论:下端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来自上端的琼脂块;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
6、到形态学下端。下列关于这个实验与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A. 从该实验只能得出结论B. 这个实验设计严密,实验与结论间推理正确C. 如果增加一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D. 这个实验的结论应该是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答案】C【解析】【分析】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图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上端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下端琼脂块,说明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是该实验缺少一组对照实验,即将胚芽鞘倒置,其他处理相同,观察上端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下
7、端。【详解】A、该实验只做了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情况,但没有做对照实验,因此不能得出结论,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这个实验设计不严密,缺少一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与结论间推理不正确,B错误;C、若要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C正确;D、这个实验的结论应该是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错误。故选C。4.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有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影响植物体内
8、基因组的表达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高等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生长素和乙烯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均有促进作用植物激素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进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A. 三项B. 四项C. 五项D. 六项【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的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
9、衰老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同时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光照、重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详解】对植物来说,光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错误;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正确;当植物接受到光照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正确;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由温度决定的,错误;高等植物是由多细胞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协调配合,正确;年轮是由于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而秋冬季细胞分裂慢,体积小形成的,纯化是指植物在生长期经过低温处理才能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
10、长发育的调节,正确;“淀粉-平衡石”假说是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该学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正确;生长素没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错误;植物激素没有直接参与代谢,错误。所以正确的有五项。故选C。5. 植物地上部分向光生长,根背光生长。取正在萌发的种子贴附在琼脂板上,再将琼脂板插入透明盒内培育,五面遮光,仅从一侧给予光照(见图)。幼苗根的生长方向将是 (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背光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向光侧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根
11、具有背光生长的特点,同时根对生长又具有向地性,因此幼苗根的生长方向既背光又向地,即图中C所示。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解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特别是根对生长素非常敏感,生长素浓度稍微高点,对根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6. 下列不属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因素的是( )A. 基因表达调控B. 激素调节C. 环境因素D. 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
12、表达进行调节。【详解】由分析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因素有: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等,但没有免疫调节,D正确。故选D。7. 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正确的是( )A. 传导信号感受信号发生反应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 感受信号传导信号发生反应表现出生物学效应C. 感受信号发生反应传导信号表现出生物学效应D. 发生反应感受信号传导信号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调节机制:(1)感受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其结构发生变化;(2)传导信号:信号经过转导传递到细胞核内;(3)发生反应:细胞核内特定基因转录变化;(4)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相应mRNA翻译出特定
13、蛋白质。【详解】通过分析可知,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是感受信号传导信号发生反应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8.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抑制侧芽生长B. 抑制顶端优势C. 抑制向光性生长D. 抑制其开花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较快,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详解】为园林工人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14、,以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B正确。故选B。9. 下列有关植物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B. 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不是某种激素的相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绝对含量C. 脱落酸能促进果实和叶片的脱落D. 浸泡法所用时间比沾蘸法的时间较长【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名称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应用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乙
15、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促进果实成熟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详解】A、各种激素在植物体内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A正确;B、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不是某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B错误;C、脱落酸可以促进果实和叶片的脱落,C正确;D、浸泡法使用的浓度比沾蘸法高,所用时间比沾蘸法的时间较长,D正确。故选B。10. 若a具有出生、
16、性别、年龄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c具有丰富度、种间关系、生态位、演替等特征,那么a、b、c分别属于( )A. 种群、个体、群落B. 群落、个体、种群C. 个体、群落、种群D. 个体、种群、群落【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而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详解】出生、性别、年龄等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故a是个体;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故b是种群;丰富度、种间关系、生态位、演替等是群落的特征,故c是群落,D正确。故选D。11. 图(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比
17、例)表示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详解】A、该种群幼年个体比例所占比例最小,老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大,该种群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B、该种群幼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小,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C、该种群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成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最小,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C错误;D、该种群幼年个体、老年个体、成年个体所占比例
18、相同,该种群为稳定型,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A。12. 在5ml的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K值受到培养液体积的限制B. 该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个C. 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双小核草履虫,K值也是375个D. 引入大草履虫的天敌,大草履虫的K值就会变小【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如种内斗争、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3、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
19、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受到培养液的种类或体积、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B、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说明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375个,B正确;C、不同的生物在相同的环境里,K值不一定相同,C错误;D、引入大草履虫的天敌,该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差,K值随之降低,D正确。故选C。13. 下列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 气候干旱B. 地震、火灾C. 寒潮D. 传染病【答案】D【
20、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bai调节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详解】A、气候干旱,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地震、火灾,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寒潮,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21、D、竞争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14. 下图表示某海域一种鱼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K值是环境容纳量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在K/2值时种内斗争最剧烈捕捞后维持在K/2值,有利于鱼群的可持续增长“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环境阻力主要有种内竞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无机环境的影响“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A. 两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答案】B【解析】【分析】
22、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3.由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发展,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K)则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在K时种群密度最大。【详解】K值
23、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正确;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正确;在K值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内斗争最剧烈,错误;这种群数量在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维持在K/2值,有利于鱼群的可持续增长,正确;“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因此理想条件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正确;上述分析可知两种曲线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的影响,正确;“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造成其与“J”型曲线区别的原因在于环境阻力,主
24、要包括种内竞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无机环境的影响等, 正确;“J”型曲线增长率为定值,保持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是变化着的,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错误;共三项错误,其余正确。故选B。15.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B.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 “J”型增长曲线中大于1,且为定值D. “J”曲线实际表示了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更直观,但不精确【答案】D【解析】【
25、分析】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有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内部的含义。“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A正确;B、“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理想的环境情况,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26、敌害等,B正确;C、“J”型增长曲线中大于1,且为一个定值,C正确;D、“J”曲线代表的是理想环境条件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而不是实际情况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D错误。故选D。16. 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下列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年)193719381939194019411942种群数量(个)2550100200400800A. 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左右B. 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S”型增长C. 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一定越来越多D. 该种群的增长原因之一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答案】D【解析】【
27、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荷兰兔种群的增长倍数为2,说明这几年间,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详解】A、这几年间,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暂时没有出现环境容纳量,A错误;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J”型增长,B错误;C、由于该岛的环境资源有限,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不会越来越多,C错误;D、由于该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故该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D正确。故选D。17.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的特征有丰富度、种间关系、生态位、演替等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次生演替C.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组成了生物群落D
28、. 生物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由多个不同的种群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生物群落的特征有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演替等,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是火灾后的草原的演替过程,可视为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C、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微生物组成了生物群落,C错误;D、生物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D正确。故选C。18. 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
29、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A. 原始合作关系B. 竞争关系C. 互利共生关系D. 寄生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常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1、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而表现为相互抑制的现象。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其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4、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彼此分开后对
30、双方都不利。【详解】原始合作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由题意可知,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而两者分开之后可以独立生存,可知两种生物的关系为原始合作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A正确。故选A。19.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第一句隐含的种间关系及第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A. 竞争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B. 竞争关系和人类活动
31、对群落演替有影响C. 捕食关系和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D. 捕食关系和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选B【点睛】20. 如图甲、乙、丙三个装置,请选出他们的作用分别为( )A. 甲、乙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丙用于捕获土壤小动物B. 甲、丙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乙用于采集土壤微生物C. 甲用于采集鸟类,乙用于采集土壤小动物,丙用于标记重捕D. 甲、丙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乙用于采集土
32、壤小动物【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总结:1.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昆虫的卵等用样方法;2.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3.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4.土壤小动物用取样器取样法;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即显微计数法)。【详解】A、乙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来采集土壤小动物,丙不可以捕获土壤小动物,A错误;B、乙为诱虫器,用于采集土壤小动物,B错误;C、甲为黑光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诱捕,一般不用来采集鸟类,C错误;D、甲可以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来调查其种群密度,丙可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标记重捕,进而计
33、算种群密度,乙则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来采集土壤小动物,D正确。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的得0分。21.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进行对照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进行对照D. 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答案】B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可知:胚芽鞘直立生长;切除了尖端,胚芽鞘不能生长;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胚芽鞘上加上不透光的锡箔帽,不能感受单侧光照射,
34、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 锡箔套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不影响胚芽鞘尖端的感光,所以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在直射光下不能生长。【详解】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接受单侧光的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A正确;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的有无,应设置进行实验,B错误;C、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进行实验,C错误;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不生长的是,直立生长的是,D错误。故选BCD。22. 下列属于植物体内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的物质
35、是( )A. 2,4-DB. 赤霉素C. 细胞分裂素D. 脱落酸【答案】BCD【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2.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详解】A、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功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A错误;BCD、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都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BCD正确。故选BCD。23. 下列属于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的有
36、( )A. 调控细胞分裂B. 调控细胞伸长C. 调控细胞分化D. 调控细胞死亡【答案】ABC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现已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详解】A、细胞分裂素能够调控细胞分裂,A正确;B、赤霉素能够调控细胞伸长,B正确;C、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能够调控细胞分化,C正确;D、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死亡,D正确。故选ABCD。24.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B. 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C. 人类的活动往往使群落的演
37、替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 群落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多水才能溶解的
38、尿素,有利于保存水分,A正确;B、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B正确;C、人类的活动往往使群落的演替沿着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的方向进行,C错误;D、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故选C。25.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有( )A.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型增长B. 群落演替过程就是取而代之的过程,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C.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
39、数量就会保持稳定D. 种群的种内竞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答案】ABC【解析】【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只有环境适宜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食物、空间相对宽裕,该种群才会出现“J”型增长,A
40、错误;B、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地位被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弃耕的农田并不一定会形成森林,B错误;C、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C错误;D、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资源决定的,而种群的种内竞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正确。故选A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5分。26. 为研究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豌豆节间生长的影响,有人以某种不能合成GA的突变型豌豆幼苗(形态见下图)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去顶芽、叶片涂抹外源GA等处理,两天后检测该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结果如下表:组 别处理不处理涂GA去顶芽去顶芽并涂GAIAA(ngg-1
41、)911762862GA(ngg-1) 051165 05285节间长度增加值166546111393(l)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浓度_时促进生长,在浓度_时抑制生长。(2)在豌豆幼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_,这种运输所需的直接能源是_。(3)比较_组实验结果可知,豌豆幼苗中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顶芽。比较_组实脸结果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豌豆幼苗产生生长素。(4)从上述实验还可推测,生长素能促进碗豆幼苗对赤霉素的_。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中生长素对赤霉素的作用,还可增加一个实验组,该实验组的处理是_。【答案】 (1). 伸长 (2). 较低 (3)
42、. 过高 (4).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5). ATP (6). 和 或 和 (7). 或 (8). 吸收和运输 (9). 去顶芽,切口处涂抹IAA,叶片涂抹G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去除顶芽、是否涂抹外源GA,因变量是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去顶芽后该节间的IA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都减小了,涂GA后该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都增加了,而去顶芽并涂GA后该节间的IAA含量减小了,而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都增加了。【详解】(1)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
43、浓度较低)促进生长,高浓度(浓度过高)抑制生长。(2)在豌豆幼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其所需的直接能源是ATP。(3)实验和或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顶芽,所以比较和或和组实验结果可知,豌豆幼苗中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顶芽;实验或的自变量为是否涂有赤霉素(GA),所以比较或组实脸结果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豌豆幼苗产生生长素。(4)由实验和的结果还可推测,生长素能促进碗豆幼苗对赤霉素的吸收和运输;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中生长素对赤霉素的作用,还可增加一个实验组:去顶芽,切口处涂抹IAA,叶片涂抹GA,从而看生长素对赤霉素的作用。【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激素
44、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27. 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mL培养液;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措施 ,乙图的中方格
45、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_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个,你计数的原则是_。(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在前。(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答案】 (1). 抽样检查法 (2). 稀释 (3). 24 (4). 6106 (5). 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记右 (6). 、”J”型 (7). 数学 (8). 血细胞计数板 (9). 加盖盖玻片 (
46、10). 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曲线表示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1)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故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47、对酵母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酵母菌计数原则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即“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记右”,故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2416400104=6106个。(2)实验A组(20mL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如曲线;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实验
48、D组为理想条件,如”J”型曲线。故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使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观察。(4)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即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曲线图,判断“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规律。28. 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
49、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阶段,这种演替属于_。(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_,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3)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调节。(4)工厂少量排污后,群落的物种数会锐减,说明_是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答案】 (1). 森林 (2). 次生演替 (3). 丙 (4). 丙乙甲 (5). (负)反馈调节 (6
50、). 人类的活动【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详解】(1)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2)根据图示分析,物种丙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能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中,而在强光
51、下甲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所以演替到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4)工厂少量排污后,群落的物种数会锐减,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各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9. 如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
52、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B_,C_。(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3)三种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体现该原理的是_。A不同农作物间作 B“四大家鱼”混合放养 C适时捕捞D稻田养鱼 E作物高矮,根深根浅 Fa与b互利共生(4)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水平上的研究。【答案】 (1). (2). (3). (4). (5). C (6). 种群 (7). 群落【解析】【分析】种间关系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
53、究内容,除此之外群落水平上还研究物种的丰富度,群落的结构等各方面的内容。【详解】(1)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对应;B.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对应;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这是因为a和b属于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3)A、B、D、E、F选项都体现了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和群落的结构特点等生态位原理,而适时捕捞则是种群数量增长原理的具体应用。故选C。(4)a或b是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点睛】本题重点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的曲线辨别,群落的结构以及种群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的不同,要求考生能够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准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