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52.50KB ,
资源ID:16114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14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卷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土”的册命书,并由史官当众宣读,受封者获得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并要遵循朝靦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这一史实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的加强B. 官僚政治的形成C. 君臣关系的强化D. 儒家伦理的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土”的册命书,受封者应“立中廷,北向”,即向周王行拜见之礼的礼仪,这一活动强化了周天子与受封者的君臣关系,故选C;西周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A;西周实行贵族政治,排除B;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2、儒学,排除D。2.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程序趋向公正合理,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考人员日趋多元”,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科举

3、考试,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流于形式”不符合材料,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的知识分析解答。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

4、高B.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D. 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4.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

5、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 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 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 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 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联系

6、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5.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D. 对国家主权的认知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为标志,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并

7、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 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B. 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C. 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D. 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衷心归顺成藩属”“西洋番弟听朕诏”,说明太平天国将西方国家视为藩属国,继续坚持传统的宗藩外交,故C符合题意;传统的宗藩外交并非

8、近代平等外交,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天平天国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天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 使中国蒙受屈辱B. 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 激发了救亡意识D. 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

9、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8.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

10、”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点睛】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

11、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9.“11月8日,南京城外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举事,攻城不下,东退镇江。得江浙联军的协助,二次进攻,经过八天战斗,击败了江南提督张勋,12月2日占领南京,长江以南遂无清军踪迹。”这场战争A. 加快太平天国的定都进程B. 表明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C. 成为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D. 提供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答案】C【解析】【详解】南京城外新军击败了江南提督张勋,占领南京,长江以南遂无清军踪迹,说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势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南广大

12、地区,故选C;太平天国没有完全控制长江以南地区,排除A;义和团运动活动地点主要在京津地区,排除B;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排除D。10.中国文化转型载: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表明A. 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B. 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 先进的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救国D. 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

13、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如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 “血与火”的方式等,故C正确;据材料“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思想启蒙,而且具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A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领域探索救国道路,而不是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D错误。1

14、1.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A. 国民革命的必要性B. 领导工人运动C. 对国民党进行妥协D.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可知,大家的分歧是进行国民革命的形式,在陈独秀看来国共合作非常重要。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中的“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可知,进行国民革命是全

15、体共识,不需要强调,排除A项;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对国民革命的认识,不是对工人运动的认识,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2.1938年4月27日,蒋介石致电各战区:“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险。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驰缓贻误战局,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气放弃任务,以致罪戾。”该电报说明蒋介石A. 由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B. 意识到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C. 希望一鼓作气取得抗战的胜利D. 全面推行持久抗战的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

16、驰缓贻误战局,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气放弃任务,以致罪戾。”可知,蒋介石害怕军队没有持久抗战的信心,令军队的各级长官遵守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由此可知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消极抗战,A错误;材料“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险。”可知,没有体现一鼓作气取得抗战的胜利的内容,C错误;据材料“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驰缓贻误战局,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气放弃任务,以致罪戾。”可知,这是蒋介石希望各军队长官遵守这一原则,但材料没有体

17、现全面推行持久抗战的方针,D错误。13.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A. 国民党放弃正面战场的抵抗B.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 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D. 国民政府重视敌后抗日作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反映了国民党重视敌后抗日作战,故D项正确;国民党一直坚持正面抗战,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时间“1939年初”,抗日战争

18、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故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的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分析解答。14.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 促进国共联合抗战B. 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 和平建国问题D. 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

19、须知毛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把握时间信息。本题为关键词项选择题。毛泽东在渝,也就是重庆会议的召开,故C项正确。A、B选项不满足时间;D选项时间过晚。15.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D.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

20、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联

21、系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解答。16.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A. 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B.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C. 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D. 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答案】C【解析】从“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目的在于提升中国的形象和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符合与西欧的关系;B选项与此无关;D

22、选项错误,不是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点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可以基本对这次会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结合“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基本判断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由此可以确定基本答案。17.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时间记录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1955年1月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

23、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A. 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 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C. 强化意识形态,提升国际地位D. 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洲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说明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训、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故选D;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非“发展睦邻外交”,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苏联”,排除B;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18.2

24、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A.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B. 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不是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

25、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不是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19.“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的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 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D. “议会至上”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大权,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A;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

26、权利受到议会制约,材料现象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对议会的制约,排除C;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排除D。20.下面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据此分析可知1832年改革法案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通过法案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1949年颁布的法律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A. 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B. 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C. 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D. 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8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员的提名权;重新规

27、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议会法确立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的”“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可看出,以法律形式使得 贵族院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应出英国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权力的转移,故C正确;AD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排除;B项表述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21.“美国的联邦大道,各州如果同意修建的话,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助。教育补助也是这样。各州为了自己的发展,当然希望节省得越多越好,都希望得到联邦中央的补助。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A. 从联邦制到邦联制的转变B. 借助经济手段加强中

28、央集权C. 中央集权高于地方自治权D. 中央和地方是政治契约关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所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补助,地方各州很多的权力就慢慢地移转到了中央”来看,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现了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所拥有的权力范围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点睛: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

29、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22.美国制宪会议后,联邦党人说道:“制定一种选举和纳税的共同标准会产生极其有益的效果。如果他们的代表份额是受这条规章管理的,他们就会有兴趣多报人口。如果这条规章只决定他们分摊的税额,相反的诱惑就会占优势。”该主张体现A. 州权主义已占据主流B. 邦联政府软弱无权C. 协调南北矛盾的意图D. 共和理念得以落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为将议会议席和人数的多少相联系,而不是单纯的将人数多少作为收税的标

30、准,这种做法会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并能增加国家税收,同时有利于协调南北双方矛盾,由此可知所述主要针对南方种植园主,故C正确;联邦制下中央权力得到增强,故AB均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共和问题,故D不正确。23.“新政府赢得了公认的大力支持,因为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撤销了所有对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的限制,废除了歧视种族或宗教团体的法律,但是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这个“新政府”是A. 沙皇政府B. 彼得堡苏维埃C. 临时政府D. 苏维埃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这个

31、“新政府”是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没有满足民众退出战争和分给农民土地的要求,故C正确;AB不符合“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排除;苏维埃政府代表民众的利益,应该满足民众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排除。24.“列宁的讲话遭到孟什维克党人的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巩固工农革命民主专政,而不是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情况说明了A 革命党人对临时政府没有清醒认识B. 十月革命后党内路线之争十分激烈C. 苏维埃已经掌握了全国的主要权力D. 俄国二月革命的条件并未非常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列宁号召人们“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2、”,而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是“四月提纲”,在“四月提纲”提出之初,“列宁的讲话遭到孟什维克党人的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当前的任务应该是“巩固工农革命民主专政”,幻想依靠苏维埃,而苏维埃不久就被临时政府取缔,说明革命党人对临时政府没有清醒的认识,故A正确;此时,俄国二月革命已经发生,十月革命尚未爆发,国家的主要权力掌握在临时政府手中,故BCD错误。25.下图漫画刻画了两任美国总统在应对地区局势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出美国A. 国际控制力的逐渐减弱B. 外交策略由谨慎到鲁莽C. 摒弃霸权主义强权政治D. 处理国际事务主现随意【答案】A

33、【解析】【详解】图片表明布什总统应对地区局势时采取修补态度,而奥巴马总统采取思考观望态度,并不积极插足地区局势,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的国际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故A正确;材料反映美国的外交策略越来越谨慎,B错误;C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美国应对地区局势越来越谨慎,并非主现随意,排除D。第卷二、材料解析题26.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

34、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35、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朝政府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解析】【详解】(1)本小问

36、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等信息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的国内因素,依据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

37、材料二“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等信息概括即可。(3)本小问的说明,实际上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27.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

38、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

39、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火报告的主要内容。(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

40、;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称霸世界的目的”的信息归纳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的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的

41、必然结果来回答共同之处;第二小问,凯南的长报告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以及美苏意识形态不同来回答,诺维科夫报告依据材料二中“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从美国国家性质角度分析回答。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

42、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答案】(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

43、族典章制度。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学说汉话,清除民族交往的语言障碍;改姓汉姓;穿汉服等。表现:根据材料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建构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可见南北方在礼乐文化构建方面的交融;根据“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其

44、实南方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这体现了南北方服饰风俗的交流;根据材料“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可知南北方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流的显著特征是双向的交流和融合,南方文化深深影响北方,使北方逐步汉化,北方文化也影响南朝,是双向互动交流。(2)因素: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由此得出引发民族交融的因素有: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再根据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体现了北魏对南方人才的重用,这有利于学习南方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影响:结合所

45、学知识可归纳出产生的影响,从促进民族融合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以及为后世王朝实现统一的奠基作用角度回答。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何新华评甘地的反

46、工业主义思想材料二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答案】(1)思想:印

47、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独立后的印度约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2)根据材料”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的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