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53.50KB ,
资源ID:160656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65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通用技术优质课评比:《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教学设计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通用技术优质课评比:《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教学设计2.doc

1、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教学设计单位:济阳一中 制作人:刘 军教材版本:地质出版社 年级:高一 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设计与技术的辩证关系,即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以及学生分组设计制作纸盒。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的同时,感受设计的重要性,对设计过程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明设计的作用。(2)通过调查研究和亲历设计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创新设计的理解。(3)在活

2、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和创新设计的喜悦,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创新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案例,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新的技术产品、新的工艺往往都由设计开始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创新性思维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2)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和创新设计成功的喜悦,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意识。(2)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后,对技术是什么?技术有什么价值?技术有怎样的性质?技术的

3、未来会怎样发展?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设计的理念,阐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同时为后面有关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铺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想这也是本书编排的亮点之一吧。所以学生学习本节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今后的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设计对技术发展的作用。难点:理解设计与技术的辩证关系。二、教学策略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实习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我首先通过媒体演示案例,讲解知识点,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回

4、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整个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共享学习成果。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演示文稿),一些教学中用的图片,以及制作纸盒用到的材料及相关工具,如:直尺、剪刀、胶棒等。四、教学过程序号 教学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活动1引入新课PPT展示手机演变的图片或实物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设计在技术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否密切呢?教师通过媒体演示通讯工具的变化:老式手摇电话机现代可视电话机砖头式的手机现代小巧玲珑、功能齐备的手机由同学们身边比较熟悉的、常用的通讯工具的发展:它们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

5、越强大,样式也越来越新颖。通过大家的观看,让同学们首先知道设计与技术之间存在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听讲、回忆 思考、讨论23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实习1主要引领方式: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师:同学们,设计与技术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1)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马车蒸汽汽车内燃汽车现代汽车师:从古代的马车到现代人们乘坐的形态优美、性能卓越的汽车,人类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先进,制造交通工具的技术也越来越高明。在这人过程中,结构的更新,动力的改变,工艺的进步,乃至每个零件、每种材料的革新,都显示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

6、师:同学们,设计在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技术世界包罗万象,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设计。当今社会,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民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设计起着关键作用,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思考:设计促进技术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请举出你想到的其他一些例子?通过到图书馆、工厂、设计单位查找资料,分组走访技术人员,调查设计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并写出调查报告在全班交流。观看幻灯片展示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相关例子。记下实践活动题目要求。4 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人类科技的发

7、展历程:大工业时代的蒸汽机、轮船、火车等电气时代的发电机、电灯、电话等信息社会的计算机网络当今的纳米技术师:同学们,由以上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涌现,技术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总结得出,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技术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条件的例子?案例阅读:通过隐形篱笆技术来具体分析它所具有的技术支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技术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条件的理解。学生观看幻灯片分组讨论,并进行发言。 阅读后互相讨论并交流。5技术实习2分组设计制作纸盒:每四人一组,每组配备相同的一块纸板,给不同的组配备不同的工具,进行制作一个简单的纸盒。师

8、:指导每组学生合理分工,集思广益,运用头脑风暴法先进行创新设计,再动手制作。师: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准确的赞扬和建议,并作出总结、评价。生:应用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知识进行分析。生:动手制作。生:制作完成后,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汇报本组设计纸盒情况,并进行展示。对每组完成的作品,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价。6小结设计与技术的辩证关系: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技术与设计是是依存,相互促进的,其闪亮的结合点就是创新。并且通过幻灯片相关题目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对本节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生结合老师总结内容稍加回顾整节内容。 7本节知识检测:1、剃须刀发明之初体积很大

9、,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小巧的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这说明了( A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D、设计是主要推动力2、中国人的飞天梦自古就有,明朝有一个人叫万户,曾尝试试用爆竹将自己送上高空,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他经常多次尝试和努力都没能成功。现在同样采用类似爆竹原理的火箭却把我们中国人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个案例说明了( C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C、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设计的丰富内涵师:对题目做出评价。应用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知识进

10、行分析。【教学反思与提高】本课教材内容比较容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媒体演示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较多技术与设计的例子,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通用技术课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本课程的主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最终都要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思维方法的训练,创新技法的学习,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