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医。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禁,渴望自由开放。余华生于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
2、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其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有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学我们称其为现代主义文学,它一反传统文学强调对于社会客观真实反映,而是强调表现人的内在生活和心灵真实。换句话讲这里的真实不是作家所看到的真实而是体验到的真实,不是眼睛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荒诞是其常用表现手法。奥地利作家卡夫
3、卡变形记,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看人变虫是荒诞的,但是作家心灵感受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物对人的压迫把人异化为“非人”的现象是真实的普遍现象。所感受到的下层小人物他们存在状态的悲惨以及痛苦也十分真实。主要作品 星星星星、十八十八岁岁出出门远门远行行、四月三日事件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一九八六年、河河边边的的错误错误、现实现实一种一种、鲜鲜血梅花血梅花、在劫在劫难难逃逃、世事如烟世事如烟、古典古典爱爱情情、黄昏里的男孩黄昏里的男孩、在在细细雨中呼喊雨中呼喊、许许三三观卖观卖血血记记、兄弟兄弟 活着活着、新时期小说的流派(1)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2)改革文学与拟现代派
4、小说(3)寻根文学与先锋探索小说(4)新写实小说与后现代派小说(5)其它小说 导读提纲1、课文题目的内涵是什么?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如何安排的?3、“我”远行的目的地在哪里?远行有何象征意义?4、找出文中的荒诞情节,并分析其艺术效果。合作探究:1、文中的公路、旅店和汽车这几个意象应该如何理解?2、“1986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作者余华)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结合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余华的所有努力最终抵达的并不是愤怒或诅咒、感伤或抒情,他要求的是在关心内心时让内心敞开,在敌视现实时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因为他深信活着的世界远比我们的态度宽广。我们
5、现在还不知道这是由于无力持久地承受紧张而采取的犬儒姿态,还是由于洞察了内心的柔弱而忽然发现了宇宙的无限和艺术的深邃。(汪晖无边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问2: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问3: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问4: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何而知)问5: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当“我
6、”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伤感中显示了一点亮色。问6:此时的我,(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做“成长”,那么在“我”的成长中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可以带给我们成长中的启发?经历坚持发现大家在阅读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类问题,比如: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却还慢慢散步相同的问题还有:路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馆,且每个人的回答都完全相同司机拉着自己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一路上都没有一个人,而那些村民好象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问7:那么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对余华的影响我们再来看小说中荒诞的情节你能否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性在哪里?答:小说中荒诞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我”从十八岁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的种种偏差以及对现实的困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