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试卷分值:100 分 考试用时: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至迟在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2、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
2、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C.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 王国控制区域的扩大4、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
3、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 A. 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 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 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 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5、据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两宋、明清)气温明显偏低,如下图所示。这一结论可以反映( )A. 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原因 B. 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轨迹C. 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 D. “天人感应”观念的合理性6、“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
4、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7、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5、:“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 A.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C.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9、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
6、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10、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11、1867年,清政府派遣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
7、交()A符合近代化潮流 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与国际惯例接轨 D适合洋务运动需要12、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中国的失业情况却日益严重。有人用“失业之人,如恒河之沙”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现象()A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渐趋向于没落 B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过于缓慢C是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传统社会结构导致 D造成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的局面13、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这一报道出现于哪次战争之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8、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被军队普遍接受 B. 军队失控和旗营涣散加速清朝崩溃C. 北洋军以及满洲旗营响应武昌起义 D. 军队革命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因15、下表为19131921年我国纺织业规模增长情况。对此表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错误的是年份纱锭(万枚)布机(台)19134842016192112485825增长情况1579%1889%A中国经济受世界市场影响大 B张謇此间创办大生纱厂对增长有
9、贡献C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 D我国纺织业利用有利环境获得较快发展16、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系列杂志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改变 民众开始觉醒,爱国情绪高涨青年学生成为重要的力量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A B C D17、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 时代戊戌时期大革命时期评价绅士为人民之代表绅士为全民之公敌地位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绅士为列强、
10、军阀之基础作用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绅士为革命之保障目标兴绅权以兴民权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18、下图为1927年5月前后中国革命形势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A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建立北京政权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C“宁汉合流”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统一D国民党在南京发动了“四一二政变”19、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
11、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20、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第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
12、题13分、第24题13分,共计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分)科举制的形成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创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
13、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完成下
14、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7分)(3)你怎样看等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其最终结果?(2分)22、(12分)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
15、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材料三 观念史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3分) (4)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2分) 23、 (13分)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
16、,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起步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民族工业
17、的消极影响。(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24、(13分)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
18、,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
19、,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趋势。 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5CDCAA,6-10ABCDB,11-15BCDBA,16-20BD
20、BCA二、非选择题21、(12分)(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分)(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4分)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3分)(3)看待:“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言之有理即
21、可)(2分)22、(13分)(1)说明: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4分)(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3分)(3)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3分)(4)突破: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
22、料等等。(2分任意两点) 23、(13分)(1)国际经济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消极影响:洋务工业未能取得应有成效;列强对华资本输得到拓展,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4分)(2)(9分)24、(13分)(1)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3分任意三点)原因: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影响(4分)(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治国方案的努力。(4分任意四点)(3)从家国一体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2分,任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