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洲中学高2019级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B. 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C. 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D. “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从材料中“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以看出是海禁政
2、策造成的结果,所以选D。本题没有朝贡体制,排除A;BC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的“海禁”政策。需要学生掌握它的内涵、原因和影响。其中,“海禁”的负面影响考查的比较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力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 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A.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B. 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
3、丧失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D. 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 “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的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主要体现了国家主权的丧失,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 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有这样一课,本课内容反映了第141课 一个老婆婆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
4、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她的纺车。A. 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B. 鸦片战争对中国农村的影响C. 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D. 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机器纺纱对中国农村手工纺纱的冲击,并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此时棉纺织业也不是工业革命的典型行业,A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领域的变革,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C项错误。由材料“我年轻的
5、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可知,近代机器生产方式挤压了中国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4.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材料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与运行所起的作用是A. 极大增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B. 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C. 改变了驿站马匹的通讯方式D. 抵制了列强的一些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中国的海军力量、西方民主思想和改变了通
6、讯方式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AB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轮船招商局创办后发展迅速,美国旗昌被招商局兼并,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5.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创造了有利环境B. 欧洲列强放弃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时节C. 倡导国货成为潮流,拓宽了国内市场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拥有政策保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可知国货
7、盛行,结合时间1912年可知此时中国掀起了提倡国货的运动,故C项正确;选项A中“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开始,列强未放弃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6.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阶段民族工业状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短暂春天欧洲列强放松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萧条列强卷土重来抗战时期遭摧残日本的经济掠夺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美国商品的涌入A. 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B. 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
8、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C.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D. 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运用表格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A材料没体现;题干没有涉及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排除;近代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也有过发展的黄金时期,C不符合史实。分析表格材料“列强放松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而列强卷土重来则民族工业萧条,再到日本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遭摧残以及美国商品涌入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这没个阶段都是在强调列强侵略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
9、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名师点睛】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因素:自身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座大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局长期动荡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详解】7. 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A. 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
10、变革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 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图一是1953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图二是人民公社时期;图三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三幅图说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积极性较低,故C项错误。8.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 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答案】A【解析】【详解
11、】从“甲线段”所示时期19901995年间经济高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中共十四大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动,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是在1984年,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也是在1980年代,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点睛】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9.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几块地方
12、”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 “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 “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 “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80年,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A项排除,B项错在“高度自治权”;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上海浦东1990年开放,故选D。考点
1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经济特区10. 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 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 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C. 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工业产生后,女性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与男性共同参加生产劳动。由材料中“丑态”、“廉耻扫地”、“男女相淆”、“非风俗之正”等关键词可知,该评论作者仍具有传统保守和愚昧观念,对女性从事生产活动持否定态度。因此,该评论的出现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故
14、D项正确。 男尊女卑是中国旧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故A项错误。 早在明朝中叶之后即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愚昧观念,而不是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11.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A. 是当时中国最繁华商业城市B. 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 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 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
15、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成千上万的行人”可以看出各种各样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类型人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明了上海的繁荣状况,没有说明其他城市的状况,故ABC项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12.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答案】A【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16、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
17、、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3.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
18、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14.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311841年
19、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15. 经济大危机(10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
20、计划指导,政府干预【答案】A【解析】【详解】经济大危机中,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手段达到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也体现了经济民族主义色彩,A项正确;BCD项都只针对本国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并没有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故BCD项不符合题意。16. 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写道:“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需要革新,而且革新工作只有决定了才能执行。”戴高乐强调了A. “自由主义”模式的改变B. 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C. 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使国
21、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可知是强调国家应该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指导、干预国民经济,结合所学知识,这也体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经改变“自由主义”模式,故A项错误;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后,故D 项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7.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
22、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B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18.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A. 世界银行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 关贸总协定D. 北美自由贸易区【答案】C【解
23、析】【分析】试题分析: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减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体系关税总协定。【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9. 有人指出,浦东开发开放20多年来,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功能集聚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此可知,浦东的开发开放A. 得到政府重视B. 产生深远影响C. 具有示范作用D. 适应社会
24、需要【答案】B【解析】从材料“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功能集聚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可以看出,浦东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变,体现出浦东的开放开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浦东开放的条件,故A项排除;CD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功能集聚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中分析正确答案。20. 19世纪后期,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主张改穿西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的灵丹妙药。这说明当时A. 国人对西式服装有了认
25、可B. 西式服装已广为流行C.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D. 国内崇洋之风的盛行【答案】A【解析】从材料“康有为主张改穿西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改穿西服视为灵丹妙药”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西式服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虽强调了国人对西式服装的态度,但没有体现出西式服装广泛流行,故B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促使了人们对西式服饰态度的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崇洋之风的盛行”,故D项排除。21. 清末民初,机械化的电车、汽车及半机械化的人力车、自行车等涌现,中国实现了一场交通机械化的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A. 导致旧式交通工具退出历史B. 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改变C.
26、 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D. 抑制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步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式交通工具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退出历史”;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故C项错误;交通工具的改变没有抑制列强的对华侵略,故D项错误。22.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 教化价值B. 娱乐价值C. 商业价值D. 艺术价值【答案】A【解析】“
27、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说明电影为政治倾向明显,电影为政治服务,具有教化价值,故A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3. 15世纪90年代以前,欧洲市场上的香料短缺,远不能满足欧洲人的需要,在直通印度新航路发现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里斯本的香料就骤增到七干吨。这反映了A. 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提高B. 欧洲经济已领先于世界C. 工业化提高了消费能力D. 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扩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在直通印度新航路发现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里斯本的香料就骤增到七干吨”中可以分析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商品量大增,说明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
28、的扩大,不同文明间的交往扩大,故D项正确;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剧增,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生活的提高和经济的领先,故AB项排除;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C项排除。24. 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奴隶贸易的开展B. 工业革命的进行C. 人口生育的降低D. 移民政策的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早期殖民扩张中的奴隶贸易的开展,使非洲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内地的劳动力枯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25.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
29、,法国总人口约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5%,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数量不同B. 工业化的水平不同C. 统治阶级不同D. 政局稳定程度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法国发生工业革命时间要晚于英国,两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差异,故英国的城市化的水平明显要高于法国,故选B。因为工业化的水平不同导致了城市数量的把不同,A排除;法国和英国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一样,排除C;政局的稳定程度与城市化的程度两者没有必然关系,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政局稳定,但也没有形成城市化现象,排除D。26. 1904年,美国318个大企业中有26个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80%以上,有57个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6
30、0%以上,有78个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50%以上。这表明美国A. 政府注重工业生产B. 垄断组织的出现C. 工厂制度普遍实施D. 企业数量的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大企业中有26个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80%以上,有57个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60%以上,有78个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50%以上”表明20世纪初美国生产逐渐集中,这说明了美国出现了垄断组织,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干预,故A项排除;工厂制度是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生产的集中,没有体现出企业数量的减少,故D项排除。27. 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直联
31、邦紧急救济署。到1935年政府共花费3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这反映出美国A. 救济工作效果显著B. 推行以工代赈政策C. 重视社会秩序稳定D. 强调解决失业问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直联邦紧急救济署”“共花费3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罗斯福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救济的工作,但没有体现救济工作的效果和以工代赈工作,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失业问题的解决,故D项排除。28.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
32、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表明A. 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支持B. 苏联利用西方资源推进工业化C. 西方与苏联双方意识形态趋同D. 苏联的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商品很难外销,苏联利用这一时机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业化,B正确;苏联是利用西方国家资源,不是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A错误;苏联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明显不会趋同,C错误;苏联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点睛:苏联经济体制29. 1927年12月,苏联通过决议,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随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起来。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A. 消除
33、战时政策影响B. 提供工业发展资金C. 摆脱粮食供应困难D.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12月”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粮食出现供应困难,于是斯大林提出尽快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因此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故C项正确;A项是指新经济政策,故排除;B项是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排除;1936年苏联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30.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B.
34、 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 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D. 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答案】A【解析】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70年代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混合经济,C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发展计划经济,D错误。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
35、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
36、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成因。【答案】(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歐洲;伴随看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虽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2)同:都是以海上交往为主;所到之处涉及亚洲;存在商业方面的交流。异:涉及的苑围,西汉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局限于亚洲,新航路涉及全球;方式上,西汉海上丝绸之路伴随的是和平交流,新航路开辟则和殖民扩张相结合。(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成因:对外交往的目的不同;商品经济的
37、发展程度不同;政府的对外政策不同。【解析】【分析】【详解】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一从官府作用、航程范围等角度来概括;第二小问可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对外交流途径、涉及地区和领域等方面来分析相同点;不同点从涉及范围、交流方式等方面来说明;第二小问可结合中西方对外交往的目的、经济发展的程度、政府的对外政策等来说明。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1年,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就策”弊端开始显露,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面对严峻的形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
38、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内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摘编自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庭建设模式与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邓小平最后把它归結到一句“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攷策”,从而肯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局面,使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被挑抛弃以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合乎社会发展的延续。摘编自姚春林论邓小平对列宁新经济政
39、策的继承和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使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得到延续的表现。【答案】(1)背景: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出现;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儿;苏俄小农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2)表现:从实践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对外开战,学习和利用资本主文成果。【解析】【分析】【详解】(1)从材料“外来干涉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开始显露”“严峻的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并结合中国
40、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以分析出,从实践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对外开放,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成果。3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列宁、罗斯福、邓小平。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国家都进行了那些成功的改革?(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局如何?(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答案】(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
41、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
42、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解析】【详解】(1)俄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 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2)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通过市场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认识可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等方面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