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676KB ,
资源ID:160206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20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 模块2 第9单元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 模块2 第9单元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

2、济体制。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

3、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

4、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思考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读史料一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合理性。试答“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合理性”是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

5、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 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计划、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解读由史料二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试答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

6、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间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7、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家国情怀认识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

8、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

9、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

10、固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永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A由“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当时苏俄准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当时苏俄所面临的形势的需要,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

11、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依据,新经济政策与此“认识”不符,排除D项。2(2019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C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的制度,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

12、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3(2019云南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D根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

13、取粮食税”可知,苏俄要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4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

14、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特征,是“有限的退却”,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均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A、B两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排除D项。 从“剥夺年代”到“减速脱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改革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15、确立。3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

16、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4评价(1)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7、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措施结果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18、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料一在苏联,1928年1公斤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

19、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史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特征?有什么消极影响?解读1公斤稞麦可交换的物品1953年与1928年相比少了几十倍,1953年的义务交售让农民损失惨重,这说明政府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试答特征: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消极影响: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史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思考斯大林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变有何体现?解读史料二

20、说明斯大林的政策更多体现在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上。试答体现: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

21、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探究2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史料一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

22、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思考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解读史料一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但是”一词将史料分成两个意义不同的部分。试答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思考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解读史料二反

23、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试答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项目“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

24、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以家国情怀感悟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

25、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一、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解析:解题时首先提取材料观点,材料一中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二“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更应该看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行论证。答案:观点一: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以此为评价标准,应对斯大林模式给予正面评价。说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观点二: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以此为评价标准,应对斯大林模式给予

26、负面评价。说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教训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

27、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 新建铁路13 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A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题干信息正是这些成就的体现,故选A项。2(2019株洲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

28、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采用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这样势必使得民众缺乏获得感,故选C项;题干没有提及工厂管理问题,也没有涉及工业与农业的失衡和工人工资水平问题,排除A、B、D三项。3(2019沧州高三联考)下面为19541963年苏

29、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C根据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新开垦的地区因气候寒冷并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增长,故选C项。4(2019武汉调研)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D由材料中漫画内容“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

30、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而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明立意:本题以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报酬改革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历

31、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53年”“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理思路:由题干中时间“1953年”判断,此时苏联受斯大林模式影响,经济发展困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导致农民极端贫困,生产积极性不高。改变农民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可分析答案为A项。练点1:新经济政策(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

32、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B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练点2:斯大林模式(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

3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粮食供不应求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2019全国卷35)苏联1970

34、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明立意: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抓关键:“1.451.15”“3.93.35”“2 5001 230”“4 7001 300”。理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对比“1970年实际产量”与“1961年预测产量”的差距,结果会发现实际比预期要少得多,这

35、就说明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积重难返,由此便可得出答案为A项。练点3:赫鲁晓夫改革(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项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

36、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仍是斯大林模式的延续,故A项正确。练点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2016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

37、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练点5: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与应用(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A项错误;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

38、,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B项错误;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C项错误。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19怀化一模)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1919年苏俄正在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 以解决莫斯科居

39、民的吃粮问题,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背口袋”活动盛行有助于暂时填补市场的缺失,不能反映人们对取消自由贸易、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排除A、B、C三项。2(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新旧事物的关系,社会主义只是否定资本主义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一切仍有生命力的东西,则加以改造和吸收,使其变成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的基础。从苏俄(联)的发展历程看,下列史实能够体现这一辩证关系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经济互助委员会 D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

40、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很明显新经济政策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有生命力的东西,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排除A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最典型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D项。3(2019德阳二模)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

41、推动D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建立重工业,到1940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苏联引进欧美新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东部由落后到发展的原因,而B项是在陈述事实,排除B项;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C项。4(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

42、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D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指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5(2019南通一模)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

43、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C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是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项。6(2019茂名二模)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C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研究人员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这种研究不会对生产有大的推动作用,故选C项;“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说明科研人员取得了成就,科技有一定进步,排除A项;“对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主要说明研究的范围有限,不是功利化倾向,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苏联科技研究而不是经济改革,排除D项。22/22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