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黄石二中等三校2020届高三生物6月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细胞中的物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B.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不影响DNA复制和转录C. 生物膜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的统称D. 蛋白质被喻为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答案】A【解析】【分析】遗传信息就像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它位于细胞核内。在细胞核的控制下,细胞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正是由于这张蓝图储藏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详解】A、根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推测,地球上最早出
2、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A正确;B、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因而会影响DNA复制和转录过程,B错误;C、生物膜指细胞膜、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C错误;D、遗传信息被喻为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D错误。故选A。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为有丝分裂,则ef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 若有丝分裂,则赤道板和纺锤体都出现于cd时期C. 若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细胞都有23对同源染色体D. 若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
3、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若为有丝分裂,ef时期,着丝点已经分裂,此时包含了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A错误;B、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是有丝分裂中期假想的一个平面,B错误;C、若为减数分裂,cd时期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D、若为减数分裂,cd时期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到后期,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及
4、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而出现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3.S型(有荚膜)和R型(无荚膜)肺炎双球菌均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种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突变株,记为PentS型菌。现利用上述三种菌株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R型和S型菌落B. R型菌DNA与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R型和S型菌落C. Pent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D. R型菌DNA与Pent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P
5、entS型菌落【答案】B【解析】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由于不含青霉素,结果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培养基中能同时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A正确;R型菌DNA与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只出现S型菌落,B错误;Pent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结果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PentS型细菌,PentS型细菌能抵抗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会出现PentS型菌落;而R型肺炎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所以不能生存,因而培养基中不会出现R型菌落,故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C正确;R型菌DNA与PentS型菌混
6、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结果有部分PentS型菌转化为R型细菌,R型细菌对青霉素敏感,所以培养基中不会出现R型细菌菌落,PentS型细菌能抵抗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会出现PentS型菌落,因此培养基中仅出现PentS型菌落,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S型菌中DNA是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4.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增多,位于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快B. 骑行中,增加散热的途径包括汗液的分泌加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C.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7、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D. 水平衡调节中,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其分泌属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详解】A、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增多,使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从而使呼吸加快,A错误;B、骑行中,增加散热的途径包括汗液的分泌加快、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等,B错误;C、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错误;D、在水平衡调节中,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其分泌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D。5.如图为白色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8、( )A. 过程造成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 过程造成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C. 过程说明染色体片段缺失纯合子有致死效应D. 过程的操作是取粉红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答案】B【解析】【分析】如图的育种方法为太空育种,太空育种的优点是突变率高,但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目的性不强;图中“处理”这一步涉及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之缺失,导致基因数量减少;图中深红棉的培育属于基因突变,粉红棉的培育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据图, 过程造成的变异B突变成b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A错误;B、过程造成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的发生是随机的、不
9、定向的,B正确;C、过程得到的白色棉即是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说明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并没有使该个体致死,C错误;D、过程的操作不仅先要取粉红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还要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错误。故选B。6.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成功率是不同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鹰与鸽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鸽鹰B. 鹰的存在,不利于该群落中鸽的进化C. 若鹰的数量减少,则鸽的数量会一直增加D. 鸽子种群的集群分布更有利于躲避鹰的攻击【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中数据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时鹰的攻击成功率较高,说明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时易受
10、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详解】A、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鸽鹰中缺乏生产者,只能代表捕食关系,不是一条食物链,A错误;B、捕食关系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B错误;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了天敌外还有食物、生活空间等制约,因此若鹰的数量减少,鸽的数量一般会先增加后下降再稳定,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鸽子的种群密度大,被攻击的成功率低,所以鸽子的集群分布有利于躲避鹰的攻击,D正确。故选D。7.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
11、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_(填“必须氨基酸”或“非必须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也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_作为DNA复制的原料。(2)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_。与正常的细胞相比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_(填编号),代谢途径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_,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答案】 (1). 非必需氨基酸 (2). 脱氧核苷酸 (3).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4). (5). 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合成DNA和蛋白质等重要物质提供原料【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
12、糖的部分代谢过程,表示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其中A最可能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表示葡萄糖代谢形成中间产物五碳糖;表示癌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表示癌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详解】(1)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的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的为非必需氨基酸,通过形成的五碳糖进而合成的作为DNA复制的原料的为脱氧核苷酸。(2)由题图可知,在有氧的条件下,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正常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几乎不进行无氧呼吸,所以与正常细胞相比,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是无氧呼吸,即图中的;由题图可知,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形成大量中间产物,比
13、如形成五碳糖,进而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为DNA复制提供原料;还比如通过氨基转化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为蛋白质合成提供原料,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以癌细胞中的葡萄糖代谢过程为载体,考查癌细胞和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等知识。此外本题还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题图和所学细胞代谢的知识,可以解释抑癌药物的作用位点。8.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引起的疾病。(1)造成艾滋病患者免疫缺陷的原因是:HIV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_细胞,该细胞既是承担_免疫的细胞,又可以分泌_来协助_免疫。
14、所以当该类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患恶性肿瘤而死去。(2)免疫功能异常疾病还有_和_,这两类疾病则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造成的。请从其过度反应时作用的物质对象区分这两类疾病_。【答案】 (1). T淋巴 (2). 细胞 (3). 淋巴因子 (4). 体液 (5). 自身免疫病 (6). 过敏反应 (7). 自身免疫病是把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而过敏反应是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解析】【分析】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前两者是免疫功能过强,后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弱
15、引起。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2.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艾滋病属于逆转录病毒。HIV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详解】(1)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有重要作用,T细胞数量减少,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以至于几乎丧失,因为T细胞既是承担细胞免疫的细胞,而且
16、还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来协助体液免疫。(2)除免疫缺陷病外,免疫失调疾病还有两类,即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是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疾病。【点睛】熟知免疫失调病的种类以及致病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关注艾滋病的知识积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9.下图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某农业生态系统绘制的曲线图,图甲是调查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情况,其中=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图乙代表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图中字母a-i代表各种能量,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该种群数量是否表现“
17、S”型增长? _,理由是_。(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乙中d指的是_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3)农业生态系统中,常常需要人工除虫、除草,根据能量流动分析,其目的是_。【答案】 (1). 否 (2). 该种群数量开始在增加,而从t1开始持续下降,没有趋于稳定 (3). 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4).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 c/a100% (6).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
18、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题图分析,图甲中,=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所以从0-t1时间段,种群的数量在增加,而从t1开始,种群的数量持续下降,故种群增长曲线不是“S”型;图乙中,a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是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d是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详解】(1)题意显示=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所以从0-t1时间段,种群的数量在增加,而从t1开始,种群的数量
19、持续下降,并未到达稳定状态,故种群增长曲线不是“S”型。(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是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故d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100%,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c/a100%。(3)人工除虫、除草,除草就是要使光能更多的流向农作物,除虫也是为了保证更多的能量不流向除人以外的其他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因此,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熟知能量流动的概念以及能量在营养级中流动
20、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题目中分析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现方式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另一重要突破口。10.科研人员为探究月季连续开花与非连续开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进行如下杂交实验。请回答:(l)科研人员依据实验结果推断:控制上述月季开花性状的基因不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理由是_。(2)有研究者提出假设:月季这一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科研人员让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上述亲本为纯合子),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1。该实验结果_(填“能”或“不能”)确定假设不成立,理由是_。科研人员另换取纯合的连续开花与非连续开花月季进行杂交得F1,
21、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3,该实验结果_(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假设若让F1植株间相互授粉获得的子代中,理论上连续开花植株占_。【答案】 (1). 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基因主要通过母本遗传给子代,若该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则杂交1的F1应表现为连续开花。 (2). 不能 (3). 依据假设,若基因组合(A_B_、A_bb、aaB_)控制非连续开花、aabb控制连续开花,当非连续开花亲本为AAbb(或aaBB)时,杂交产生的子代可表现出题中结果 (4). 支持 (5). 1/16【解析】【分析】1、由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
22、A,可以遗传给后代,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细胞质,精子中细胞质极少,因此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细胞质遗传遵循母系遗传的特点,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2、题干中的杂交实验1,以连续开花的植株为母本,以非连续开花的植株为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都是非连续开花,与母本不同,说明控制连续开花和非连续开花的遗传不是细胞质遗传,是细胞核遗传;实验1和实验2说明非连续开花对连续开花是显性性状。【详解】(1)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基因主要通过母本遗传给子代,若该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则杂交1的F1应表现为连续开花。(2)如果月季这一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
23、因组合(A_B_、A_bb、aaB_)控制非连续开花、aabb控制连续开花,当非连续开花亲本为AAbb(或aaBB)时,杂交产生的子代可表现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1,因此不能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假设不成立。若月季这一相对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让F1与连续开花亲本杂交(相当于测交),其测交子代的基因型有四种,且基因型比例为1111,表现型分离比应该为13(F1的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连续开花非连续开花=13,则连续开花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上述实验结果支持假说成立。故F1植株间(基因型为AaBb)相互授粉获得的子代中,理论上连续开花植株占1/1
24、6。【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和判断方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某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了利用鲜茉莉花提取茉莉精油的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_和_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_。(2)图中的A过程表示水蒸气蒸馏,促进B过程的进行时,通常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_。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物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一些_吸水。
25、(3)橘皮精油主要储藏在橘皮部分,提取橘皮精油一般不采用水中蒸馏法,原因是_。提取橘皮精油一般采用_法,使用该方法时,为了提高出油率,可将柑橘皮干燥去水后,再用_浸泡。【答案】 (1). 压榨 (2). 萃取 (3).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又重新分层 (4). NaCl (5). 无水Na2S04 (6). 会产生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7). 压榨 (8). 石灰水【解析】【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从茉莉花中提取茉莉油时可采用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理由是茉
26、莉油与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相似,即茉莉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据图分析,A表示水蒸气蒸馏过程,B过程为分离油层的过程。【详解】(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又重新分层。(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水蒸气蒸馏,B过程为分离油层的过程。在促进油层分离时,常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以吸收水分,提高茉莉精油的纯度;获得的提取物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一些无水Na2S04吸水。(3)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
27、或有效成分部分水解等问题,所以提取橘皮精油,常采用压榨法而不用蒸馏法。为了提高出油率,可将柑橘皮干燥去水后,再用石灰水浸泡。【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并确定从茉莉花中提取茉莉油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胚胎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动物繁育技术,可在畜牧业和制药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下图是通过胚胎工程培育试管牛的过程。(1)良种公牛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精细胞中的_发育为精子头部顶体,_演变成精子的尾。判断母牛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_。(2)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孵化是指_。(3)胚胎收集后,这时需要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这时胚胎应发育到_。图中的A过程为
28、_,可用的方法有 _。(4)若想扩大牧场规模,既要考虑场地实际问题,又要考虑到牧民生存问题,这涉及到_生态学原理。【答案】 (1). 高尔基体 (2). 中心体 (3). 当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4). 囊胚进一步扩大,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 (5). 桑椹胚或囊胚 (6). 胚胎移植 (7). 手术法和非手术法 (8). 整体性原理【解析】【分析】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据图分析,刚获取的卵母细胞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与精子受精,需要在人工模拟环境(如温度、营养、pH
29、等)条件下,使获取的卵母细胞成熟,采集的精子要进行获能处理;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看到两个极体。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实施过程的重要一环,可以充分发挥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大大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详解】(1)精子是由精细胞变形而来,其中的细胞核结构变为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是在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一个是第一极体,还有一个是第二极体)。(2)孵化是指囊胚进一步扩大,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从中伸展出来。(3)冲卵后,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这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图中的A为胚胎移植,收集的胚胎可直接向受体移植,方法有手术法、非手术法。(4)既考虑场地实际问题,又考虑到牧民的生存问题,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点睛】本题结合“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图,考查胚胎工程的过程与应用,要求考生识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点,能分析题图,判断试管牛的培养采用的技术手段,再规范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