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知
2、识梳理】1.背景: 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路线方针(1)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即从1953年到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如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二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
3、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深化拓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什么特点?【提示】: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提示】: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示:指我国从1953年到19
4、57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的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典例展示】 例1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农业合作化 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研析 建国初期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提法。另外还应注意,不能把“国家的社
5、会主义工业化” 简单的理解为“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就开始了。答案 C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一定注意区分选项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例 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D.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研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不发展其他行业,还强调了处理好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答案C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正确理解。【教考动向体验】1、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的是 土地改革的完
6、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 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好转 A B C. D.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 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A B C. D.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建设的重点是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4.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研习点2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知识梳理】1.对农业的改造(1)必要性: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分给
7、了农民。但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必须改变。:(2)改造进程和方法:第一步:1953年,实行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步: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实现了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的集体所有。2.对手工业的改造(1)必要性:我国手工业分散和规模太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2)进程:对手工业的改造走过了与农业相似的道路。1951年国家试办手工业合作社,1953年从供销入手,按行业逐步改造,后来改为一次性,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必要性:资本主
8、义工商业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2)进程和措施:第一步: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合理调整了工商业,对其进行了利用、限制和初步改造,如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已经将其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二步: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部分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4.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深化拓展】 1.关于三大改造的原因 总体原因是: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是并没有摆脱靠
9、天吃饭的局面。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太分散,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导致农业生产起伏不定,难以为经济建设积双资金、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手工业虽然种类繁多、行业齐全,但规模小,分散于城乡之间,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思考提示】对三大改造的理解和认识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
10、义道路,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阶级,避免了两极分化。党和国家还创造性地采用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典例展示】例、下列关于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后者服从于前者 B.先进行工业化,后进行三大改造C.前者为主体后者喻为两翼 D.后者先于前者完成研析:总路线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和改造
11、同时并举,因此是两者同时进行。答案:B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总路线特点的把握,解答时一定结合其特点进行分析。例、从建国到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A.由经济残破到国民经济的恢复B.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C.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D.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研析: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恢复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两个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确立。答案:B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明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教考动向体验】 1、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
12、有制形式的改造 C.发展生产 D.生产方式的改造2、下列关于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B.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C.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公私合营 D建立了生产合作社3、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4.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中国社
13、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研习点3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知识梳理】1.1956年中共八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国内形势: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这是八大正确决策的基础。(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主要任务:根据这个主要矛盾的判断,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八大
14、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2.1958年“左”倾错误泛滥(1)原因: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修改了八大主要矛盾的论断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2)表现:一是所谓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片面强调“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错误地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口号,大炼钢铁,造成极大的浪费和农轻重比例的失调;人民公社化则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公有化程度。二是主要标志“四股歪风”,即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恶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到了19591961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危害,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原因,我国出现了三年严重困难。3.19601962年的调整(1)措施:1960年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成果: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561966年,由于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党对错误的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政治和经济的浩劫,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经济损失约在5000亿元,这是“左”倾错误继续发展的结果。【深化拓展】 19561976年间,中共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过
16、程中经验教训有哪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思考提示】国民经济的调整对经济建设的启示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
17、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典例展示】例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此相关的经济因素有 合理调整工商业 “一五”计划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A. B. C. D.研析:“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主要得益于
18、“一五”计划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大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答案: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把握程度,只要明确“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不难解决。例2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农业产值粮棉花原计划(百分数)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实际达到(百分数)比上年增长11.6%3400亿斤2400万担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十年“文革”研析: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出现表中状况。答案: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国民经济调整的认识,研究表格时要注意时间和数据的变
19、化。【教考动向体验】中共八大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C.毛泽东的两个矛盾的论断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段诗反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3、下列两幅表格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状况。试概括各表的状况,并分析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表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品种1957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粮1.95亿吨19%30%棉164万吨
20、26%935%钢535万吨296%580%煤1.3亿吨96%210%原油146万吨235%/表二:19561966年工农业生产总量品种1956年1965年农业总产值610亿元590亿元粮食3.85亿吨3.89亿吨棉花144.5万吨209.8万吨工业总产值642亿元1402亿元钢447万吨881万吨煤1.1亿吨2.32亿吨石油116万吨1131万吨4、“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有 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恶性膨胀A B. c. D.5、20世纪50年代,中共分别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请回
21、答: (1)两条总路线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制订的?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3)二者对我国经济建设各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参考与提示自我测评1、提示: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提示: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22、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 教师通过毛泽东参加开国大典时凝重的表情抓住学生注意,接着用图片材料向学生展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一穷二白,党领导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但是国民经济恢复后,国民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占主体,它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不符,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导入新课。“一五”计划 1.教师讲述国民经济恢复后,党提出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总路线。出示总路线内容,提问“总路线”规定我们该如何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一化三改) 学生通过图片材料体会建国初我国经济一穷二白的境况;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后
23、,我国的经济状况是私有制经济占主体,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一五”计划1.学生看材料,回答问题。在导课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教师通过图片解释一化三改的关系。 3.教师指出根据总路线的内容,党制订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出示“一五”计划内容。(重工业化和有步骤地三大改造)4.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为实现工业化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5.教师通过丰富的材料向学生讲述“一五”计划重工业化
24、建设由于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国家的支持和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取得了重大成就。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一五”计划工业化成就:不仅工业部门更加齐全,而且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6.教师讲述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也在有步骤地进行。接下来通过图示和图片材料具体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最后出示材料提问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这说明了什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此时苏联模式又出现了弊端,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1.教师指出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标志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党在大会上指出三
25、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现在我国的主要的矛盾是我们已经建立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出示八大会议文件关于此矛盾表述的具体材料,提问为解决这个矛盾,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教师出示八大为完成任务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过渡:在八大正确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中共八届二次会议1.背景:教师出示材料指出由于“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和苏联的成就,使党开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在这种认识下党召开了中共八届二次会议。2.学生体会一化三改的关系。3.学生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体会它和总路线的关系。4.学生通过材料和教
26、师的讲解,探究得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5.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体会“一五”计划工业化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一五”计划的具体成就。6.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材料,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体会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八大1.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2.学生体会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正确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1.学生通过材料体会八届二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力求通过材料,使学生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通过人物的介绍,活跃课堂气氛。三大改造较难理解,教师用流程图要讲解清楚。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的正确探索。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三、社会主义
27、经济建设的劫难2.内容:教师出示此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路线,指出快是总路线的灵魂。过渡: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先后开展。大跃进运动1.农业:教师通过大量材料讲述农业“以粮为纲”大跃进的情况。 2.工业:教师通过视频材料,使学生理解工业“以钢为纲”大跃进。人民公社1.特点: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理解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2.后果: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人民公社的后果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过渡: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日用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严重的困难使党逐渐清醒。1960年党召开
28、北戴河会议。北戴河会议1.教师出示北戴河会议“八字方针”内容。2.教师补充1962年七千人大会党纠正左倾错误,1962年国民经济恢复发。3.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使学生了解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从1956-1966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成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探索的十年,尽管探索中有失误,但成就巨大。到1966年到1976年,我国历史又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十年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1.教师简要叙述文革的原因,出示文革期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劫难的材料。2.教师通过1953年-197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曲线图,带领学生回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体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的特点。2.学生评价总路线。大
29、跃进运动1.学生阅读材料,评价农业大跃进。2.学生观看视频,评价工业大跃进。 人民公社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人民公社的特点。2.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人民公社的后果和后果出现的原因。北戴河会议1.学生体会“八字方针”,理解它是正确调整。2.学生阅读材料,体会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文化大革命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2.学生观察1953-197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曲线图,体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材料,还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便使学生更理性地评价事件。学生感性出发,做出理性思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3.
30、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谈论,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2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文革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有哪些探索和创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3.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经验教训.讨论合作激发兴趣归纳总结能力提升。【历史反思】1、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即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以钢为纲,全面跃进”为口号的“大炼钢铁运动”。这个运动以群众运动为主体,以土法炼钢为主要手段,让全国人民齐上阵,建造起上百万个土高
31、炉。其钢产量是上去了,但十之八九是废钢,不仅仅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还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把好钢炼成了废铁渣,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之下,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随建随拆的现象愈演愈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贪污腐化日益严重,其实就是大跃进的翻版,现在“奔小康”的政绩观与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的高速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大跃进和奔小康的实质性错误东欧是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前身是高级社,高级社的基础是初级社。现在看来,初级社是最好的形式,它没有改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基本形式,它保留了
32、土地私有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保护了农民的私有财产,也巩固了民主革命的成果。从高级社开始,实行了“土地入社,集体经营”为方式的集体生产方式,就已经超越生产力水平了,其集体所有制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就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现在搞得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把几个村并为一个社区,把平房改造为楼房,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翻版,“强拆”和“被上楼”的现象越来越多。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性错误都是政治体制超越生产力了水平。【文化遗产】“穷棒子社”的故事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是全国闻名的“穷棒子社”。五十年代初农业合作化时,王国藩领导的23户老贫农虽只拥有一头驴的三条驴腿所有权(另一条腿归中农所有,由此可知这个社是初级社,因为另一驴腿还是私有的),但他们坚决加入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是当时闻名的“三条驴腿”的故事。王国藩因此当选为劳动模范和党的代表。进入六十年代,“穷棒子社”已用手扶拖拉机代替了驴干活,跨入了新的时代。记者在1967年时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照片。新拖拉机和老驴-新旧之交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