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98203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A. 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 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 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 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答案】B【解析】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体现出关注百姓,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当时社会主要诸侯争霸,并没有关注民生,故A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故C错误;此时并不是民主社会,故D错误。2.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

2、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 反对君主专制B. 以天下为己任C. 提倡公平法治D. 反对宋明理学【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学生应该可以正

3、确理解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在古希腊智者学派中,普罗狄柯否认神,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而克里底亚认为,神不关心人的命运。这些观点A. 标志着民主政治的起源B. 摆脱了古希腊神话的影响C. 树立了“人是万物的尺度”D. 使哲学成为研究宗教的学问【答案】C【解析】“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而克里底亚认为,神不关心人的命运”说明古希腊学者关注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的思维,故C正确;A是梭伦改革时期;B中摆脱说法错误;D是苏格拉底思想主张。4.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

4、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A. 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B.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C. 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D.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正确。文艺复兴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A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实质。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弱,思想家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学生需准确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结合材料得出答案。5.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

5、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C【解析】据材料“眼镜传入中国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性,忽视理论研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是解题关键,不能说明中国传统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是说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6、故D项错误。故选C。6.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色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是否由民间艺术家所创作,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元代杂剧的生活化,不是诗书的平民化,故C选项错误。故选D。7.这两次革

7、命都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拉平”,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A.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B.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C. 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 D. 引导了实验科学的产生【答案】C【解析】牛顿和达尔文都是在不同领域对于神学致命的打击,从而把人从神学限制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A是文艺复兴;B中改变说法错误;西方人一直信奉宗教;D是伽利略成就。8.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A. 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B.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C.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D. 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海国图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故A排除。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没有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它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9.梁启超自1896年担任事务报主编以来,尽力使报刊通俗易懂,他开创了半文不白、平易通畅、直抒胸臆的“时务文体”。这种文体的出现()A. 有利于宣传共和思想 B.

9、配合了新思想的传播C. 发出了文学革命信号 D. 推动乡村报刊业发展【答案】B【解析】梁启超发表“时务文体”主要是满足维新思想的需要,配合新思想发展的需要,B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A错误;C属于新文化运动思想;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人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 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B. 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C. 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D.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灭国粹”是对中学的绝对否定,“输人欧化”是对西学

10、的绝对肯定,所以材料说明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中西学均犯了绝对主义错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未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而是犯了绝对主义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也未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11.张太雷在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中说,“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向”,局限于

11、政治斗争了。这反映了A. 思想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 新文化运动已经走向终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向”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故C正确;A项与材料“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不符合,故A排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新文化运动已经走向终结,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

12、几乎完全停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从1949年到1978年的将近三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髙。这是由于人们误把“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A. “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B. “什么是社会主义”C. 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D. “怎样管好中国共产党”【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公有制程度高低问题,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就是着眼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13、故选B;A是党建问题,C明显不对,D是党的监督问题,排除。13.如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 短时间实现了普及目标B. 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C.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D.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我国高考录取率不断升高,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普及目标,故A排除;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曲折,故B排除;高考录取率升高到72.3%,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经济发展的数据,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材料数据,学生可以从高考录取率不断升高的角度正确

14、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据此得出正确答案。14.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写道:“1920年还只有少数专家知道洛杉矶近郊有一个叫好莱坞的小镇,而现在这个小镇已成为一个无形帝国的首都和电影新的创作中心,争拍影片的热潮使好莱坞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这反映了电影艺术A. 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B. 有巨大的经济价值C. 丰富了美国民众生活D. 如实反映社会现实【答案】B【解析】根据“现在这个小镇已成为一个无形帝国的首都和电影新的创作中心,争拍影片的热潮使好莱坞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说明电影艺术带动了好莱坞从一个小镇发展到“无形帝国的首都和电影新的创作中心”“使好莱坞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表明电影艺术拥有巨

15、大的经济价值,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电影艺术促进好莱坞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并非“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5.梭伦,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仅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而且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的含义是A. 设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B. 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C. 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D.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反映了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措施,故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设公民大会

16、为最高权力机关,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设立陪审法庭,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梭伦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信息“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学生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16.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A. 要取消贵族特权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 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鼓励贵族建立军功,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从而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故答

17、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法错误,等级界限仍然存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7.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从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故B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

18、制度的瓦解和对农民的控制,故AC项排除。点睛: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表明秦推行小家庭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1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整顿吏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等,故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

19、正确;迁都洛阳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故A错误;移风易俗,属于社会风俗方面,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整顿吏治属于政治上的官员治理方面,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9.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故D正确。均田制没有触及地主土地所

20、有制,故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故A排除。均田制与皇权衰落无关,故B排除。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没有突出“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是中国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府对辖区内的户籍、田数都无从掌握,徭役、赋税也无从征调。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0.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

21、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 青苗法B. 市易法C. 免役法D. 均输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属于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选A。市易法是指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B。免役法又叫募役法,指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C。均输法是政府采购时,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D。21.使北宋武器的质量

22、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A. 保甲法B. 保马法C. 将兵法D. 设军器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王安石变法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致力改良武器,使兵器制造品质大为改观,故D正确;保甲法,组织农民编为保甲,十户一保,保丁农闲练兵维护治安,战时参战,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保马法是让百姓合力为国家养马,作军事用途,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22.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 加强了罗马教皇的宗教权威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

23、 冲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权威,冲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和精神独裁,故A错误,C正确;“因信称义”将民众从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下解放出来,而不是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错误;“因信称义”削弱了基督教会的影响,故D错误。23.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A. 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B. 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C. 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D. 能发展经济作物,加

24、强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阿里抓住这一时机”说明阿里能抓住机遇;埃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并不发展,在这一机遇下,“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说明阿里根据国情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B项“有利的国际形势”说法错误;CD项是片面的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仅是抓着“长绒棉”不放,而没看见“培植”的国际背景。正确选项为A。考点: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阿里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改良农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24.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武器的落后B. 政治、经

25、济体制的落后C. 运输工具的落后D. 军需品的不足【答案】B【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看,战争失败是由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导致的,故选B。ACD是重要原因,排除。25.为纪念俄罗斯农奴制改革157周年,2018年2月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发行了一枚精制金币。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A.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 1861年改革并不完美C. 农民对改革并不满意D. 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答案】D【解析】农奴制是套

26、在农奴身上的“锁链”,也是束缚俄国进一步发展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故D正确;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但与“断裂的锁链”无关,排除A;BC项无法体现“断裂的锁链”,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联系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把德治同法治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统治手段结合起来法度、严刑赏结合起来,把儒家严格等级名分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君权至上、君主绝对独裁的主张结合起来,融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准

27、则的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政治理论。摘编自丁伟志儒学的变迁材料二: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

28、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宋明理学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答案】(1)发展:将法家学说融入儒学体系之中;提出“大一统”理念,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以“三纲五常”为社会行为规范。(2)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

29、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3)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解析】【详解】(1)发展,根据材料一“把儒家严格等级名分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君权至上、君主绝对独裁的主张结合起来,融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家融入儒学、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方面概括指出汉代董

30、仲舒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二“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统治者需要、三教合流、儒学大家倡导、宽松的文化政策等方面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3)说明,根据材料三“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伦理道德核心、天理概念、吸取佛道思想、严密思想体系、思辩化等方面简要分析说明宋明理学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叶的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7世纪中叶的29%增加到47

31、%,部分有识之士成立了一些研讨思想的团体,往往称为学院,大小资产者都在这里聚会。各地学院设立文学或科学奖金,以促进创作和研究。这时期思想交流比货物流通快得多。摘编自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等材料二:十八世纪五六十年代,启蒙著作纷纷问世,其学说遭到了教会和世俗力量的反对。教会长期发行新传道书等刊物抨击启蒙思想;王室任命书报检查官执行严苛的检查制度,查禁启蒙著作,监禁启蒙思想家,尽管如此,闪现着天赋与智慧的启蒙思想还是扩展到社会舆情和民情中去。摘编自张智约瑟夫德梅斯特反启蒙思想中的野蛮与文明材料三:哲人们的著作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爱好思考的人们,中国近代革命家孙中山谴责“专制君主以一人而享有天下,此人类之

32、至不平也”号召“人民欲图平等自由,必兴民权主义”他还在孟德斯鸠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再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相互独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叫做五权分立”。摘编自周艳芳试论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法国思想活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教会和世俗力量反对启蒙思想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借鉴和发展启蒙思想的?【答案】(1)原因:法国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学院的推动;奖励机制的激励。(2)表现:教会发行刊物抨击启蒙思想;政府执行严苛的检查制度,查禁启蒙著作,监禁启蒙思想家。(3)孙中山借鉴启蒙思想中反

33、对封建专制,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主张,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孙中山将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五权学说,为中华民国建立提供蓝图。【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有阅读能力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7世纪中叶的29%增加到47%,部分有识之士成立了一些研讨思想的团体,往往称为学院设立文学或科学奖金,以促进创作和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文化素养、学院推动、奖励机制等方面概括18世纪中叶法国思想活跃的原因。(2)表现,根据材料二“教会长期发行新传道书等刊物抨击启蒙思想;王室任命书报检查官执行严苛的检查制度,查禁启蒙著作,监禁启蒙思想家”,即可从发行刊物、检查制度

34、、监禁启蒙思想家等方面概括指出教会和世俗力量反对启蒙思想的表现。(3)说明,根据材料三“人民欲图平等自由,必兴民权主义五权相互独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叫做五权分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五权学说等方面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借鉴和发展启蒙思想的。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

35、,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摘编自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答案】(1)政治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法冗员。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

36、效率。(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淅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调整行政机构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科举制度、调整行政机构、裁法冗员等方面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意图,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2)教训,根据材料一“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材料二“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急于

37、求成、打击面过宽、忽视投机者和党派之争等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29.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材料二: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

38、,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答案】(1)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税改革。积极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保障;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2)不利因素: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军国主义基础深厚;日本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启示:改革要兼顾农民利益;改革要扫除落后生产关系。【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据材料“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据材料“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