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95009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地理(文科)第一阶段测试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共30题,占60分;第卷为非选择题,共3题,占40分。全卷共100分,2.答题时,考生必须把选择题和在综合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区域A. 都有明确的界限B. 不受人为因素影响C. 具有一定区位特征D. 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答案】C【解析】【分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详解】本题考查区域的

2、特征:区域界线的模糊性,通常每一个区域的特征,在其中心区域典型地段表现最清楚、最完善,但到分区的边缘,其特征就慢慢地与相邻区域的特征融合起来因此,地理学上的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具有模糊性,A错误;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人们划定的,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等范围或界线由于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分区域的范围、界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B错误;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C正确;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个片段。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而不是绝对一致。D错误,

3、故选C。2. 区域的特征有( )整体性 差异性 独立性 开放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区域的特征有整体性,区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体现区域间的不同,对。区域没有独立存在的,没有独立性特征,错。 区域具有开放性,可以开发、利用其它区域的资源,对。D对,A、B、C错。3. 如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A. 玩具制造B. 汽车工业C. 石化工业D. 钢铁工业【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详解】图示反映该产业部门自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判断为廉价劳动

4、力指向型工业。所以选A。4.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因素国际援助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市场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国际援助的目的是缩小差异和消除不平等,帮助穷国在它们自己的道路上前进,主要目的不是追求最大利润,这不属于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错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此外,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都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18年7月6日,美国对中国部分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之

5、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汽车在15%的基础上再加征25%关税。2018年7月10日,美国特斯拉公司决定在拥有世界上最健全汽车供应链体系的上海市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规划年产50万辆高档纯电动整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促使特斯拉公司在我国建超级工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为了A. 及时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的矛盾B.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新能源C. 提高产品在我国的市场竞争力D.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6. 特斯拉公司选择在上海市建超级工厂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市A. 汽车产业基础好B. 水陆交通便利C. 劳动力的素质高D. 居民购买力强7. 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建成投产后,对我国纯电动

6、汽车企业的主要影响是A. 亏损加重,大量倒闭B. 创新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C. 向上海集聚,加强协作D. 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投资生产【答案】5. C 6. A 7. B【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5题详解】根据材料知,因中美贸易摩擦,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汽车关税上涨幅度大,进口汽车销售成本增加,价格升高,其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中国市场一直以来对特斯拉有着巨大诱惑,目前中国已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最大市场。而特斯拉公司在我国建立工厂,可避开贸易关税,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在我国电动汽车的销售市场,C正确。劳动力对超级工厂影响小。故选C。

7、【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上海拥有世界上最健全汽车供应链体系,汽车产业基础好,因此特斯拉公司选择在上海建厂。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的素质高不是主要原因。市场面向全球。故选A。【7题详解】由材料知,特斯拉超级工厂是独资建设的生产高档纯电动车的工厂,与我国制造一般纯电动车的企业不同,不会吸引我国纯电动汽车企业向上海聚集,参与协作,C错误。特斯拉公司在上海建成投产后,高档车价格降低,使得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纯电动汽车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创新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自身竞争力,B正确。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投资生产与特斯拉超级工厂无关。故选B。中国邮政曾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

8、票一套,邮票上的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各地风俗,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8. 傣家竹楼底层为架空层,说明该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是( )A. 炎热干燥B. 寒冷干燥C. 温和湿润D. 高温多雨9. 蒙古包反映了其所居民族主要从事( )A. 种植业B. 畜牧业C. 林业D. 渔业10. 上图中三种民居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具有( )A. 整体性B. 统一性C. 差异性D. 共同性【答案】8. D 9. B 10. C【解析】【8题详解】傣家竹楼主要分布于云南,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故竹楼底层架空,为了应对夏季高温多雨、潮湿闷热的气候特点,D正确。故选D。【

9、9题详解】蒙古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当地所居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为了适应当地游牧生产特点的民居,B正确。故选B。【10题详解】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既包含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有人文环境的不同,这导致各地民居不同。C正确。故选C。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多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茶园等地种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为饲草,或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等。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有间种、套种、混种、插种等多种种植方式,群众对种植绿肥作物深有体会地说:“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1.

10、我国南方的茶园中,常利用茶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茶叶品质,其原理是A. 增加空气湿度,改变茶园小气候B. 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C. 调整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D. 抑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12. “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A. 大风B. 冻害C. 高温D. 旱涝13. 在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常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 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B. 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C.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D. 降低风速,改善农田的小气候【答案】11. D 12. D 13. A【解析】【11题详解】绿肥植物

11、种植于行间,对茶园气候作用不大,AC错误;B项与茶叶品质关系也不大,B错误。绿肥作物种植于茶园茶树行间,可以改良土壤,补充有机质,同时由于绿肥作物充斥行间,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减少使用农药,从而提高茶叶品质,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中,开沟是给排水问题,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与旱涝、水相关的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绿肥作物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增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A正确;华北平原保持水土不严重,B错误;增产增收是经

12、济效益,C错误;绿肥植物功能是改良土壤、作为饲草、作为覆盖作物栽培,对降低风速、改善农田的小气候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A。14. 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某购物网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GIS分析,实现就近网点配送B. 可以通过GIS技术,追踪包裹的位置C. 可以通过RS技术获知各配送网点的库存D. 可以在GPS技术的指引下设计最佳配送路线【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网购商品需要经过物流公司进行及时配送。可以通过GIS电子地图分析,实现用户就近网点配送,A正确。追踪包裹的位置主要通过货运车辆的GPS定位系统追踪,B错误。可以通过G

13、IS技术获知各配送网点的库存,RS遥感无法获取库存信息,C错误。可以在GIS技术的指引下设计货源与用户间的最佳配送路线,GPS只能进行追踪、定位,无法进行线路规划,D错误。故选A。【点睛】15. 手机点餐类APP为用户选择餐馆、点餐提供了便利。通过APP查询送餐员即时位置的技术是A. 数字地球和遥感B. 数字地球和虚拟现实C.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D. 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答案】D【解析】【详解】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RS没有定位、查询功能,AC错误。数字地

14、球是将各种信息转变成数字,实现网络上共享,无法实现查询、定位;虚拟现实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B错误。GIS主要是分析、处理信息功能,具有查询功能,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手机点餐类APP可以查询到送餐员的即时位置的技术是GIS和GPS,D正确。A、B、C错误。【点睛】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GPS技术可以对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任一物体进行全天候的精密三维定位和导航;GIS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

15、技术系统。16. 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A. 自己所在的季节B. 自己所在地的天气C. 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D. 自己所在地的气候【答案】C【解析】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由于GPS有定位功能,你就能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C对。不能利用GPS接收机,知道自己所在的季节、自己所在地的天气、自己所在地的气候,A、B、D错。下图为我国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回题。17. 上图中的地区可能位于A. 两广丘陵B. 山东丘陵C. 辽东丘陵D. 太行山区18. 关于该区农业

16、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B. 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C. 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D. 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19. 该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A. 大量出售木材B. 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C. 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D. 全部改为梯田种稻【答案】17. A 18. A 19. C【解析】【17题详解】根据图示的柑橘林分布判断,该地区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只有两广丘陵符合。故选A。【18题详解】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且地形类型多样,故物种丰富,A正确;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如春季的低温冻害,夏季的伏旱灾害等,B错误;该地区的自然土

17、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低,C错误;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故水土流失严重,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结合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故可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既利于保持水土,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故选C。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 荒漠化B. 水土流失C. 酸雨D. 气候变暖21.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C. 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D. 干旱和大风现象【答案】20. B 21.

18、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集中,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砍伐等活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问题,B正确;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A错误;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C错误;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的问题,D错误,故选B。【21题详解】据研究可知,几千年前,黄土高原森林密布,最初的华夏文明就诞生在这一地区,长期的农耕历史,毁林开荒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退化,A符合题意;黄土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是水土流失潜在的自然原因,不是人为原因,B不符合题意;由于黄土高原主要属于我国种植业区

19、,过度放牧不是导致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C不符合题意;干旱和大风现象是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水土流失形成的条件:一是地形起伏大,即坡度大;二是降水多,降水强度大;三是植被稀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1)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2)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3)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4)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2.人为原因:(1)毁林开荒;(2)过度樵采;(3)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4)开矿。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

20、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地区,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2. 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 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B. 太阳能资源丰富C. 煤炭资源丰富D. 水能资源丰富23. 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B. 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C. 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D. 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答案】22. D 23. A【解析】【分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运能力。本题难度中等,解

21、答本题的关键是:(1)电力资源(水能资源)要从河流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2)明确若“调水变为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就减少了,这样就更有利于黄河中下游径流量的调节,黄河下游断流天数也会减少。【22题详解】川、渝地区河流水量大,地处河流的上游,且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川渝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D对。当地的煤碳等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且川渝地区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资源也并不丰富,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但与其电力丰富没有关系,故其余选项可排除。【23题详解】该方案实施后,减少了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更有利于黄河中下游径流量的调节,A对。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主要是中游的

2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故B可排除;不会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也不会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C排除;由于是输电,不会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D排除。【点睛】要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重点在于解决枯水季节来水少用水多的矛盾,其原则有四:一是增加来水量;二是减少用水量;三调整用水时间;四是强化水体质量保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4. 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B. 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C. 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D. 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23、25.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A. 水分差异B. 热量差异C. 地形差异D. 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答案】24. C 25. A【解析】【分析】【24题详解】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A说法正确。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B说法正确。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不是沙质土壤,C说法错误。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干旱程度增强,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降水量不足50mm,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除少数旱生灌木,水分之少已不能满足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从而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D说法正

24、确。C符合题意,故选C。【25题详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随着与海洋的距离增加降水递减,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mm400mm,形成草原景观;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在50mm200mm的地区形成荒漠草原景观;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形成荒漠景观。西北地区植被差异属于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受水分条件制约,植被景观自东向西表现为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过渡,A正确。故选A。【点睛】我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此处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

25、、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26.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 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D. 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

26、合指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基本特征。【详解】A项区域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A错误;B项区域内部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B错误;C项区域的划分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自然要素划分,也可根据人为因素划分,C错误;D项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D正确。故选D。27.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A. 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分界线B. 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界线C. 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大致是长城一线,以

27、北为春小麦,以南为冬小麦,A选项错误;我国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一线,以北为牧区畜牧业,以南为农耕区,B选项错误;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是半湿润区,C选项错误;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分界线2、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湿润区(南)与半湿润区(北)分界线(之一)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分界线4、河流:该

28、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以北反之5、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分界线6、种植业:旱地农业(北)与水田农业(南)分界线(大致)农作物一年两熟(南)与两年三熟、一年一熟(北)分界线7、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28.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B. 光照强C. 水资源丰富D. 土壤肥沃【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区域差异对比,考查学生对西北地区农业区位的了解程度。【详解】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纬度较高,低温时期较长,热量条件较差,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晴天

29、多,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而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多,光照相对较弱,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湖水量较少,水资源较少,选项C不符合题意。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沉积土壤,土壤肥沃,而西北地区因降水稀少,植被稀少,多数地区土壤发育较差,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29. 河流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文明大多数发源于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不属于人类文明发源地的是( )A. 尼罗河流域B. 密西西比河流域C. 印度河一恒河流域D. 黄河流域【答案】B【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区。【详解】人类文明发源地有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和希腊,但不包括北

30、美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故B项符合题意。30. 美国把许多电子工业装配企业迁到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和住房扩大市场,增加销售传播新技术、工艺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工业区位。注意“电子装配企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美国把许多电子工业装配企业迁到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和住房。正确。扩大市场、增加销售、传播新技术、工艺不是其目的,A正确。【点睛】第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

31、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料二:下表为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和鲁尔区产业人数变化图。1957年20XX年煤矿(座)1407钢铁厂(个)264煤矿工人(万人)474钢铁工人(万人)30约5资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1)20世纪50年代以前

32、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图中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答案】(1)自然环境: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2)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3)环境恶化,政策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科技进步。【解析】【分析】题目通过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考查传统工业区发展和变化的区位因

33、素分析能力。【详解】(1)20世纪50年代以前,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根据所学知识,鲁尔区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资源,鲁尔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欧洲经济发达,产品市场广阔。(2)图中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其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世界煤炭、钢铁市场、环境、新技术等方面分析。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和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鲁尔区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产业发展慢,政策的调整等。(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

34、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主要从资源、环境、政策等方面分析。首钢为高耗能、耗水产业,布局在北京加剧资源的紧张;钢铁工业三废较多,对环境破坏较大;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支持第二产业外迁等。【点睛】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

35、不利区位条件。(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

36、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详解】(1)和煤炭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主要是环境方面;和水能相比,风能开发过程中需要移民少。(2)本题考查建设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瓜州的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作出回答。(3)本题考查建设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可从电能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回答。从市场看,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风电的储存和输送是很大的问题,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风电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经济落后,资金不足。(4)

37、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只有建设热电站等作为调节电站,才能保障电网输电的稳定性。【点睛】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的重要话题,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模块,该组试题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与煤炭、水能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四个问题,重点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是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人教必修三)”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考生应注意材料中“地理位置”“沙漠“隔壁”等有用信息的提取。其中第(2)问考查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若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

38、作出回答,则不仅浪费宝贵的考场时间,而且可能造成评卷时的误判,从而导致失分。因此,沉着认真的审题,回答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的组织语言,也是综合题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应在平时测试中有意识的注意到上述问题。33.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阶段成果:(1)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2)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

39、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1)依据阶段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比较要素该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土壤水稻土工业特征重工业为主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水热充足(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东北 (2)

40、温带季风气候 黑土 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 土壤肥沃或耕地面积广。(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详解】(1)根据题意“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即有山有水、平原广阔,且平原曾为荒地,之后被开发为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可推出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有东北

41、平原,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东北平原曾有“北大荒”之称,现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即耕地面积广,且黑土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长江三角洲的工业特征: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业并重。(3)要实现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则需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考虑。农业要增产但却不能扩大耕地面积,则需要提供农业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使农业增产增效;根据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东北是我国重要湿地和重要的林区,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好,即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