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31.50KB ,
资源ID:159492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9492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教学设计:2诗两首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教学设计:2诗两首 .doc

1、教学设计2诗两首雨巷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2、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作者,何有湖,江西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教师,江西省首届骨干教师,全国教研优秀教师。本设计曾获江西省高中语文优质课

3、大赛一等奖。)1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其艺术性。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感悟能力。诵读法(配乐)、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一、导入煽情激兴趣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还有人说爱情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林黛玉含恨焚诗稿。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两个人,有那么

4、两把油纸伞,发生了一个那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那个故事。(点击相应幻灯片)二、简单介绍知背景问:翻开书,作者是谁呀?书上有他的介绍吗?说出来。(请大家注意他的写作时间)(要点补充:戴望舒,雨巷诗人。)三、步步吟诵入真情(分两步)1初步晓读。同学们,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有著名的治学人生三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讲的就是苦苦追求之后的豁然开朗,读书也一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们来做一回现代古人,一起来朗读雨巷,请大家注意诗行间作者的感情。集体朗读

5、(目的是先熟悉内容)问:读完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的感情是什么?(思考片刻。如果回答不出,则提示:欢快?激动?那是什么呢?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学生可能回答忧伤,凄凉,彷徨,痛苦。概括为:低沉幽怨(点相应幻灯片)诗歌的基本感情我们往往称之为基调。问: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呢?(思考片刻)(提示问:语速应该语调应该)来源:学科网ZXXK明确:缓慢,低沉。问: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有人来,请课代表推荐他自己读。话语设计:“请语文课代表来你推荐一位好吗?一般推荐别人,此时反问:为什么不推荐你自己呢?我相信你能行,大家说是不是?掌声在哪里?”)(多媒体配乐)学生读毕,请同学点评,教师

6、点评,并指出此诗应如何读。教师点评力求语言生动形象,但要精准。(例如,学生读得不顺,可说:“感觉像坐着拖拉机,跑在乡间的小道上。”如学生读得感情不到位,可说:“好像一道菜少放了一点味精。”肯定好的方面,幽默地指出不足。)教师范读一节,以作示范。(不能纸上谈兵)(读完学生感叹)来源:Z|xx|k.Com师:美吧!记得红楼梦中有一个丫环叫香菱,见黛玉作诗,也学诗。于是读诗读得茶饭忘记,甚至举止乖张,神魂颠倒,进入诗境。可谓是诗在嘴边吟,人在诗中行。我们读诗也须这样,把自己作为诗中的“我”,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2深入再读。(配乐)请单个学生再读,要求读出诗韵诗情。(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可用“来来

7、来,我的地盘我做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成功属于有梦想、敢于尝试的人”之类的语言,不一而足)四、创设意境了诗情1师过渡小结语:多美的诗啊!难怪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老先生说此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那么我们是通过诗的什么感觉到诗充满着伤感愁绪的呢?(让学生找)明确:背景道具意象: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人物形象:我,姑娘。2联想分析请大家结合诗中字眼和生活实际想想,整个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提示设计:雨是什么雨?(细雨)细雨迷蒙给人什么感觉?(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伤感)小巷是什么样的?诗中怎样描绘的?(寂寥、空巷)请想象一下无人的空巷加上湿漉漉的青石板

8、,还有一把怀旧的油纸伞,整个色调给人什么感觉?有没有相关的字眼?(冷漠、凄清、惆怅)明确: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请同学们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物又是怎样一种状态?用你的语言描绘一下他们相遇时瞬间的情形或心理。提示设计:在这背景下的第一主人公是谁?诗中的“我”是怎样的状态?“我”是一个孤寂的独行者,又似乎在追求什么?美丽的事物总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诗中是怎样描写这位姑娘的?诗人为什么要用丁香,而不说玫瑰、牡丹或百合花一样的姑娘?丁香花形如结,暮春花开,易落,素白或淡紫,古人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记得唐磊的歌丁香花吗?所以丁香是美丽

9、高洁的象征,也是愁心的象征。诗中说:“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动作神态)师小结:一个丁香般的姑娘,携来缕缕幽香,洒下片片忧愁,轻轻地来,却悄悄地走了,与“我”擦肩而过。在相遇的一刹那,我读到了姑娘哀怨的眼神,触到她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愁。我愣愣地站着,莫非她是流落江南的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人比黄花瘦”。莫非她是来自红楼梦境的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刚才的那一幕,是梦,还是幻觉?我久久地凝望。姑娘走出这雨巷,带着她的芬芳、眼光、惆怅湿漉漉的巷子,湿漉漉的纸伞,湿漉漉的心境,却构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境。耐人寻味。五、知人

10、论事探主题(此环节要求观点能自圆其说)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让学生自由发挥,观点能自圆其说)参考说法之一:痛苦的心境(失恋)。诗人爱上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平生第一次受挫。参考说法之二:黑暗的现实。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白色恐怖,这使诗人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诗中那个阴冷潮湿、断篱残墙的雨巷让我们想起1927年的那个社会。六、总结全诗留余音师: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得到。当得不到时,都难免痛苦失落。雨巷的魅力,不仅揭示了一个时代,而且还写出了一个人类共有的心情,那就是“失落的忧伤”

11、。在文艺上叫“共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人远矣,诗情犹在。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忧伤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戴望舒,去寻找我们心中的丁香姑娘。导语设计播放多媒体课件:暮春的江南,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这幅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文本解读1作家作品(1)现代诗派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

12、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2基础积累(1)积累下面的形似字(2)请积累下面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寂寥:寂静;空

13、旷。彳亍(ch ch):走走停停的样子。颓圮(p):坍塌,破败。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明确: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14、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撑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

15、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1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处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2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明确:不可去掉。“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

16、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3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 这的确是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位姑娘的眼光为什么像在“太息”呢?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她自己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叹息。1诗人期待的“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散了?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素昧平生,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2)因为这个“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

17、就没存在过。如果说她存在过,也只是在作者的意念中一瞬间存在过。所以,她很快就消失了。(3)我们品读这种抒怀诗,不宜只从其“情节”上入手,还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进步青年,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处于迷茫状态,不知路在何方,诗中“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正是作者朦胧又美好理想的象征。尽管她那么美好,但与环境又相冲突,所以她只能像一缕薄烟,一出现便消失。这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2试概括本诗的写作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明确:(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2)音

18、节和谐,节奏优美来源:学科网ZXXK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3)重叠反复,首尾回环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诗中的“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什么“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根本说不出来。诗人似乎在

19、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的出现与逝去是那样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诗人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且忧郁的姑娘。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重要意象雨巷和丁香。尤其对“丁香”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又有了新的认识。作业设计1诗人梦中的“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明确: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

20、以把它看作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那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姑娘”。2第六节写那位姑娘消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为什么不说“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呢?明确:这样一件件地分开来写,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姑娘”无情消逝的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美好事物在眼前消亡所带来的悲剧美。再别康桥教材概述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

21、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这首诗的

22、重点是对诗中意象的把握,难点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作者,吕玉明,吉林省白城教育学院中文教授。本设计曾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上。)据南方日报2006年4月的调查,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诗歌,不少学生抱怨,诗歌课非常枯燥,缺乏吸引力。因此,寻找真正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诗写诗的神秘感,让他们享受诗歌,便成了诗歌教学设计的重要目的。只有喜欢了,才能谈其他问题。一、课前准备1录制自己的朗读带。此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2查找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有关资料。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了解上述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二、课堂教学1导语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诗人和他的作品。“悄悄的我走了

23、,/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句,1931年诗人因飞机失事遇难,真的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却把他精美的诗稿再别康桥留给了读者,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2诗歌鉴赏(1)鉴赏诗歌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这样便于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鉴赏要有感情投入,要多读,这是鉴赏诗歌的首选方法。师生朗读比赛,学生评判,看谁读得投入,读出了诗的节奏和韵律。(播放朗读带)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明确:无限依恋之情。作者是

24、通过融情入景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思考: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思考:为什么描写这些景物就能表达依恋之情?明确: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比如将金柳喻为新娘,新娘是令人亲近、迷恋的形象,如果将金柳喻为狮子,那表达的可能便是另一番感情。思考:作者在诗中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的内容是什么?明确:过去的留学生活或逝去的浪漫岁月。过去的生活像梦一样美丽,以至于诗人想要大声放歌,但现实是残酷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告别很有些潇洒、飘逸,但这背后却隐含着一种无奈。刚才我们朗读时,我注意到大

25、家读的节奏都比较轻柔、舒缓,不这样不行吗?换种读法:快读、重读。不行。可是有的诗却可以这样:“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郭沫若天狗)这几句如果用再别康桥的节奏,轻读、慢读:“我是一条天狗呀”一点力量都没有,怎么吞日月呀?看来我们读诗的时候要把握好节奏,不然会影响感情的表达。把握节奏,重要的是安排停顿。出示本诗中的一节,找学生划分停顿。这首诗基本上由两至三个音步组成,韵律和谐,每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给人听觉上的享受。(3)听名家配乐朗诵,再一次感受音乐美。3延伸、发现再别康桥是一首写离别的诗,这种题材的诗词我们以前也接触过,徐志摩的诗与一般的离别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

26、不同?比较阅读雨霖铃(柳永)柳永的雨霖铃以人为告别对象,离别的气氛比较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缠绵、愁苦。再别康桥以康桥为告别对象,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套路,给人一种清新、飘逸的感觉。没有牵衣顿足,少了一些沉重感。这便是徐志摩的诗新颖、独到的地方。4创新、练笔诗人邹静之曾讲过一个诗歌创作的例子。有这样一首诗,叫鸟笼,一共两句,第一句是“把笼门打开,让鸟飞走”,第二句会是什么呢?给鸟自由,太俗了。是“把自由还给鸟笼”。这就是诗的创新。诗人看到了一事物限制另一事物时,它本身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我们大家不论是写作还是欣赏,都要有一点创新思维。大家也离开过母校,请大家试着模仿这首诗,写几行关于母校的

27、诗,写多少无所谓,主要是尝试。我们不是诗人,可能写不出优美的诗句,但我们拥有青春,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们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是青春的诗句。5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了音乐美,好诗是要反复诵读的,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精神的食粮。(作者,李丽,邹城市兖矿一中教师。本设计曾获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赛一等奖。)1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2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并引领学生感悟找寻自我的“康桥”情结。3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整体感知阅读个性化召唤阅读拓展能力提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

28、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诗意象对传统诗歌意象进行的继承与创新,感受诗歌魅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引导学生契合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完成对作者康桥情结的解读,及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在诵读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步步有层次地深入阅读,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更加亲近文本,亲近文学。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打破传统阅读的定式,完成对传统文本全新的解读,并让学生真正感到阅读的快乐,唤起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来源:学科网ZXXK一、导入新课徐志摩说:“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诗是从翅膀上出世的;

29、哲学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越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振动我们的翅膀,在诗歌的王国里飞翔,走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教学过程(一)熟悉文本通过初读,了解文本内容,围绕再别康桥这一题目,理解“再别康桥”的含义,初步感知诗歌。(二)语言阅读实践活动一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传统意象的比较探寻从表层对意象的感悟开始,与学生一起探寻康桥中的意象,使学生对意象的感知不光停留在美的层面上,而应更深入地意识到所有意象是为营造意境服务的。对意象的解读一方面要建立在学生的自我选择与找寻上,另一方面又要为其提供传统诗歌和自我经验两种依托。教学时,下列意象可灵活掌握与使用:云彩。云彩高蹈尘外,

30、秀丽飘逸;它光辉圣洁,纤尘不染;它闲游天空,自由自在;它五彩斑斓,美丽迷人。诗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两次出现“云彩”,而且前后呼应。诗人作别的不是母校康桥,而是“云彩”。作别时的情态氛围是一反常态的“轻轻”“悄悄”。这些描写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如情人般甜睡梦乡的母校;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位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的母校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意象是柔美秀丽的,“云彩”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圣洁、女性的典雅秀丽和心性的自由浪漫,读着如此

31、诗情画意的句子,我们自然容易体察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爱,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金柳。柳树是女性美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传统。徐志摩的“金柳”意象把柳所象征的女性形象描绘得光辉灿烂,金光闪闪,柔美无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河畔的金柳,是傍晚太阳的辉煌给垂柳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夕阳中的新娘”是那“金柳”幻化而成的形象,浓妆艳抹,光辉灿烂,深情款款,美丽动人。这光辉灿烂的新娘形象又倒映在波光艳影里,康河柔波给新娘形象涂上了一层朦朦胧胧,恍恍惚惚,闪闪烁烁的色彩。如此柔曼披拂的金柳,如此美艳动人的新娘,怎么不“荡漾”在诗人的心

32、头,令诗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呢?青荇。“青荇”意象也是女性美的象征。再别康桥是这样描绘“青荇”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歌拟物为人,赋予“青荇”以人的情态生命,把水底青荇写得活灵活现,情意绵绵。“油油”描摹色彩,油光翠绿,浓艳欲滴;“招摇”写情态,有情有义,有滋有味,青荇似乎正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表现出一份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份似水柔情,这种轻柔姿态,多像一位脉脉含情的女子送别情人时所特有的情态啊。徐志摩借“青荇”,借“水草”写出了一种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天上虹。这一意象也是女性美的象征。在西方,整条彩虹被认为是圣母玛丽亚的象征

33、,是她把天和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彩虹被看作是阴阳结合的象征,中国民间也常以彩虹指代美人。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样写“天上虹”:“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以虹喻潭,以虹喻梦,诗歌借助“天上虹”这个色彩斑斓的意象把潭和梦联系起来,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如梦似幻的氛围。“揉碎”而“沉淀”的“天上虹”既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显示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美梦幽艳凄冷,无法挽回。显然,这种凄艳、缥缈的意象“天上虹”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女性幽怨、柔美的感情色调。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

34、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意象都承载着那份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哀愁。(三)语言阅读实践活动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探究与学生“康桥情结”的寻找与内化先提供现有的各种对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解读,为学生的寻找与内化提供支点,然后让学生依据文本承载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不求统一的定论,而是彰显个性化阅读的取向。一说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说是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还有一说是本文是作者对资产阶级自由的向

35、往与追求,体现了五四精神。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就是其“彩虹似的梦”,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文本,并谈谈自己的“康桥”。(四)语言阅读活动实践三在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中寻找同时代的作品提供徐志摩的三首诗,让学生完成对徐志摩的同时代的作品的了解。在这一阅读环节,既完成对文本的拓展延伸,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提高。雪花的快乐假若我是一朵雪花,来源:学科网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

36、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选自志摩的诗,新月书店1928年版)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选自志摩的诗,新月书店1928年版)我不知道风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37、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选自猛虎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三、总结蔡元培挽徐志摩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轻轻招手作别(留恋)悄悄挥袖作别(留恋)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

38、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参考答案:如雨巷: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再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到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

39、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一方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再别康桥选段中押韵的是2、4句。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

40、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这一意象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参考答案:“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

41、?“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着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其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

42、我”,或另一层面的“我”。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音乐美,是指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

43、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

44、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很多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当然,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四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

45、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诗词略)设题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

46、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一、雨巷赏析戴望舒,浙江杭县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

47、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

48、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二、关于再别康桥的几个问题(一)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的确认 关于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49、。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上。1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罢。不过,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康桥,他于是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再别康桥。”赵先生写这本传记,历经六年,他说,1983年陪老母去香港会亲,有其胞弟鼎力相助,得以广泛搜求海外出版的徐志摩作品和论著,及一切有关的种种资料。徐志摩传中列举了徐志摩的作品要目:如志摩的诗(诗集之一)出版于1925年8月,收19221925年诗55首;翡冷

50、翠的一夜(诗集之二)出版于1927年9月;猛虎集(诗集之三),出版于1931年8月。如果赵先生收有这些诗集,那么,是不难从各时段的诗集中确定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的。2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罢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罢的呼应。(二)关于全诗感情线索的理解大纲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扼要地逐节分析了再别康桥

51、一诗的内容大意。开头概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然后逐节分析: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52、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这里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否可以更明确地指出,感情的“起伏”经历了三部曲?而且“诗人的感情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一句,有可能被人认为是“全诗”的感情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作的感情作具体的分析。诚如大纲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所言,诗的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节起,直到第五节,都是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幻想;第六、七两节,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可见本诗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三部曲。因此,明确地说,“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快乐到达顶点”,是指在对康桥的

53、美好回忆中,对康桥爱恋之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而不是离愁别绪到达高潮。 本诗表达的感情是离别之情,离别之情是惆怅的、哀愁的,这是全诗的主旋律,第一声部;而对康桥的追忆、思恋、爱恋是副旋律,第二声部。第二声部的作用是陪衬与烘托。如果说本诗的感情达到高潮的话,应该是指第一声部中的第六节(第七节是尾声)。当然,第二声部的旋律也有起伏变化,在对康桥一草一木的追怀与留恋中,使感情的抒发呈现渐强的趋势,当由幻想带来的快乐到达顶点时,第二声部的高潮被现实无情地推开,感情的旋律瞬间滑入第一声部,感情上的强烈反差,将离情别绪的音符高高弹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三)关于本诗的思想意义大纲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说,本诗“

54、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有关资料”中,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一文说:“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如何看待这两种近于矛盾的说法,我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我认为,诗意美一文,只看到诗的表层意义,而没有深究作者热爱剑桥的原因,以及在离情别绪的背后隐含着的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等。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受到英国浪漫主义派作家的启示,再加上爱情生活的痛苦,以及康桥本身的美丽风景,使诗人主动而自觉地到自然景物中

55、去寻找慰藉。当然,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一定外界媒介的触动。但当作者全身心沉浸其中,在自然中品味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徐志摩在对康桥自然风景流连忘返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自己是个生命的信仰者,深信生活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淡。人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一天,离自然就远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所以说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应该是有道理的。即使只就诗论诗,不顾及写作背景,我们也可以从“离情别绪”中品味出更丰富的含意。作者为什么对康桥难舍难分?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的热爱,也就是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所以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的启示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