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美苏冷战 1.原因:(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为“冷战”局面形成奠定基础。(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表现:(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2)在美苏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
2、局部热战并未避免。【名师指津】1.雅尔塔体制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1)从实力对比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从体制内涵看:美苏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作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4.影响:(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名师指津】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以
3、冷战为主要形式(1)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饱尝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反对战争。(2)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3)美苏双方实力均衡,特别是双方都拥有核武器,直接交战,谁都没把握取胜。4.认识冷战的性质(1)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2)冷战并不单纯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对不会放弃同它的争夺。5.从美苏关系的变化看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1)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美积极参与对苏俄的干涉,妄图将其消灭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面临法西斯侵略
4、的共同威胁下,双方联合在一起,结成反法西斯同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2)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二、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原因:(1)历史原因:两次世界大战浩劫,人民渴望和平。(2)现实原因。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的威胁,造成世界不安宁。局部战争的存在,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2.特点:(1)广泛性:知名人士、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各阶层广泛参加。(2)民主性:以集会、游
5、行等合法民主斗争形式为主。(3)组织性:召开多次大会,发表宣言。(4)普遍性:涉及众多国家及国际组织。(5)深入性:有原则宣言,还有专门组织进行反战运动。3.意义:(1)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对制止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大战,推动裁军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1.变化:(1)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政策,主张“以实力求和平”;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2)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3)结果:1987年美苏签
6、订消除中程导弹条约及43个双边协议。2.特点:战略优势转向美方,苏联外交战略逐渐收缩。四、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名师指津】6.反战和平运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的原因(1)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战争不再是一两个国家的问题,而
7、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核战争中,遭到灾难的不仅仅是个别国家,而是整个地球。(2)世界人民对于反战和平问题逐步达成共识。(3)全球性有组织的反战和平运动力量更为强大,更容易取得成果。高频点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典题例证】(2014全国新课标卷T47)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
8、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解析】第(1)题,结合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内容和法国核试
9、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第(2)题,从核武器的危害、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的态度和联合国的作用等角度,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和维护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等角度,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作用。答案:(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10、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史论总结】一、罗素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 1.通过发表演说和宣言表明自己反对核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的主张。主要表现是1954年发表人类的危机的演说;1955年与爱因斯坦共同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战争的严重后果,提出召开国际科学家会议,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将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2.罗素为禁核运动所做的努力有:领导本国的禁核运动,反对英国制造氢弹;倡导成立“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成立“罗素和平基金会”,创办“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审判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政府首脑。二、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1.演变过程: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2.主要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界限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