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25.50KB ,
资源ID:15948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948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由此可见夏、商、周政治制度A. 实行政权和神权相结合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 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血缘关系的信息,C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点睛】商周的

2、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A. 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B. 西

3、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C. 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D. 井田制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平息叛乱后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目的在于通过笼络先代的贵族,防止商地遗民反叛,为的是维护周的统治,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排除B;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是西周,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问题,排除D。3.“(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4、“贵族色彩”C.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保持“贵族色彩”,B选项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地方自主权较大,C选项不符合题意;“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较大自主权,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不同,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

5、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

6、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5. “烽火戏诸

7、侯”出自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典故。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A. 分封制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制D. 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而材料中“周幽王废嫡长子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明显破坏了宗法制,故C项正确;分封是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与材料中“立为太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仍然是传子,没有破坏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时“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与材料中“西周末年”“周幽王

8、”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嫡长子制度是宗法制制特点。6.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

9、、“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

10、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7.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候,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郡县制的出现B.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出现与“田氏代齐”没有必然

11、关系,故排除A项;大一统局面出现于秦灭六国以后,故排除B项;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在“平王东迁”以后,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田氏先是自立为国君,然后得到周王册命,他们并不是姜氏的宗族,也不是由周王分封的,所以说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点睛】田氏代齐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专政夺权运动高潮的表现,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8.汉代规定,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这种服饰上的特殊规定突显了A. 皇权独尊的地位B. 汉代服饰的华美C. 礼仪制度的完备D.

12、 汉代国力的强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可知,皇帝的服饰华美繁复,且规定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穿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突显了皇帝独尊,故A正确;BC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皇帝事务所设,即皇帝事务

13、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答案为B;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产生方式,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D内容,排除。10.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

14、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

15、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12.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3.柳宗元封建论中

16、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基于这种认识汉初期实行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的实行是在先秦时期,随着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代开始全面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汉初的地方行政管理状况不符,故排除C项;汉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之外对宗族子弟进行分封以期拱卫王室,形成了郡国并行制,故选D项。【点睛】汉高祖刘邦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以致在农民起义之时没有宗族势力协助皇室,因此他在建立汉朝以后对刘姓宗族子弟

17、进行了分封,设立封国与郡县并立。14.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符合这句话含义的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刺史制度C. 察举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结合所学可知,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刺史制度,答案为B;AD是中央官制,不具有监察职能,排除;C是选官制度,不具有监察职能,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监察制度,关键词读懂材料。15.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

18、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举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6.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

19、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7.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

20、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统治区域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 加强专制皇权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划分原则是为了增加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在统治区域内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做法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故排除A。“犬牙交错”原则造成同一行政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政体发展,不是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排除B。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不是加强专制皇权,C错误。18.两汉实

21、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B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科举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故C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排除D。19.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

22、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20.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

23、民贫寒家庭A.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平民、贫寒家庭通过科举制度可以参政,也就说明了科举制度是能够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是依然存在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夸大了科举制度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1.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不能完全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下列制度最符合其观点的是A. 汉代中朝制度B.

24、 唐代三省六部制C. 明代内阁制度D. 清代军机处【答案】B【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故答案为B项。汉代中朝的形成是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排除A项;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是为了解决废除宰相制度带来的问题,排除C项;清代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加强君权的机构,排除D项。22.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

25、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23.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A. 军机处B. 内阁C. 议政王大臣会议D. 南书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两项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军机

26、处无官署,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直接将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去执行。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故答案为A。内阁出现在明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南书房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4.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27、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答案】B【解析】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25.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 政府行政效率能不断增强C.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 皇宫建筑布局更为合理【答案】A【解析】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寝宫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正确;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故C项排除;D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

28、题意。点睛:材料“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就是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增强的过程。材料中强调的是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表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和军机处的设立;在思想文化方面继续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强化思想专制,在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制度。26.清朝确立了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等。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下面对清朝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 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 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 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 “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

29、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答案】B【解析】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故答案为B项。A项是从阶级矛盾的角度,不是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材料题27.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

30、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

31、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答案】(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制度:郡县制。作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至今。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解析】【详解】(1)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弊端:根据材料“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以看出,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地

32、方。(2)制度:根据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可知是郡县制。作用:根据材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结合所学总结出郡县制的积极性表现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影响: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至今。趋势:通过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在上升,地方的权力在下降,表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28.从隋朝开始的科

33、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影

34、响。【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读书风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有利于文化艺术的繁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人;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解析】【详解】(1)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说明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2)科举制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除了材料能显示的影响外,还要根据所学知识加以总结。材料二文字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可得出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根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利于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依据材料“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可得出文人学士埋头苦读,不去思考,只为功名,从而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人;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