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卷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宋代设有封椿库,将每年的结余收入此库,以备急用。封椿库的财物数量十分庞大。据说宋太祖时设立此库的目的是为了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或将其作为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军费。关于封
2、椿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宋朝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B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藏富于民C有助于支撑宋朝长期的对外作战D封樁库的财物只能用于军事作战2大体上中唐以前的农民起义,多因官府暴政、赋役苛重引起,目标往往直接针对国家。而两宋时期,农民起义则更多地提出了“均贫富”纲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A人地矛盾的突出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C土地政策的变化D“三冗”“两积”加剧社会矛盾3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
3、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4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5(宋)天圣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
4、,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这反映了宋代A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B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C经世致用已深入人心D科举是选官唯一途径6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7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
5、加剧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8与唐代官员受门第的控制不同,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宋代这种“士”从“民”来的人数激增。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衰落C商品经济的繁荣D中央集权的加强9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A对外策略向妥协退让转变B纲常观念影响边疆政策C正视周边政权的政治地位D商品
6、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0恩荫制度是古代政府依官员职阶高低授给其家族子弟或宗族以官衔官职的制度,是独立于科举制度之外的选官制度。从秦朝恩荫制度萌芽开始直到北宋时期,恩荫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恩荫制度之所以一直保留并不断发展,是因为这一制度A适应了宗法制度不断强化的需要B维护了王朝的统治基础C消除了威胁皇权统治的潜在因素D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管理11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开封灌汤包,西湖醋鱼与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安史之乱B澶渊之盟C绍兴和议D靖康之变12用“经济重心南移、绍兴和议、临安”等名词可以描述的王朝是A孙吴B唐朝C南宋D明朝13在与外族的对
7、抗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该时期与下列形势图匹配的是ABCD14下表是对宋初政治的不同认识,据此分析,这些认识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拓宽了宋朝政治史研究的角度B表明历史叙述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C因为互相矛盾而导致不足为信D说明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15宋代,在江东、江西、两浙、福建等地似乎存在着人均耕地越少,“家
8、贫子读书”风气越盛、科举中举人数越多的现象。这表明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B耕地多寡决定科举热情C统治基础得以巩固D读书做官渐成谋生之道16宋代,苏辙为针砭时弊,曾上书皇帝指出:“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其上书的背景是A不抑兼并的政策出台B四川民间发行纸币C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D政府不断增加商税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编著的宋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指远古)一变而为唐、虞(指
9、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以至于周,七国(指战国时期)为极(意为尽头,结束)。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即五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材料二 晚清启蒙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材料三 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
10、、三关于宋朝历史地位的相同观点。(2)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全面。)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赵宋的社会危机到仁宗朝已成燃眉之急。不少“以天下为已任”的大臣,如宋祁、包拯、富弼、欧阳修等,紛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范仲淹综合了各种变法主张写成了一份系统的改革方案:明默陆、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核心是改变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按政绩好坏决定升降。另外,要求改变恩荫官员冗滥、官宦子弟与“孤寒争路”的状况;改革科举“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艺取诸科”的旧办法,“取以
11、经济之才”,使经世致用的人才补充到统治阶层中来。由中书省和枢密院负责严格选择地方官,以革新吏治。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条,有利于保护生产的发展和赋役的均平。修武备主要是在京城及附近招募5万人戍守京都以助正兵。宋仁宗基本上接受了这些建议,庆历三年(1043年),陆续以诏令形式将革新办法颁行全国。但遭到反对派抵制后,宋仁宗也降低了推行新政的热情。可是宋代士人风骨得以振奋,更激发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风尚。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新政”的震荡余波,渐趋普遍地酝酿着新的改革大潮。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2、识,简要评价宋仁宗改革。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在此期间,在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
13、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包拯曾经提出改革税收的良策。他说:“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冗杂不减,用度不节,虽善为计者亦不能救也。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若不锐意而改图,但务因循,必恐贻患将来有不可救之过矣”。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姚兆余试论包拯的经
14、济改革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经济改革思想的核心和作用。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近代以来,国人痛感国力不强,备受外族欺凌,类比历史,才使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逐渐定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强化,促使学界更改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城外也一样。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反思传统的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看法,开始调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长期停滞不变之说,渐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进而到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李华瑞宋代经济:历史观察的时代背景材料
15、二 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过程。早在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即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封建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在两宋统治的300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漆侠宋代经济史(1)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宋代历史的看法,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分析其原因。(2)指出你赞成上述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据说宋太祖时设立此库的目的是为了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或将其作为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军费”可知,封椿库可以为宋朝长期的对外作战提供经济保障
16、,所以C正确;“有利于宋朝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中的“彻底”一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所以A错误;“藏富于民”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宋代设有封椿库,将每年的结余收入此库,以备急用”可知,封樁库的财物不仅能用于军事作战,还可以用作其他用途,所以D错误。2C【详解】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大量集中,贫富不均严重,引发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故选C;“均贫富”反映的农民和地主贫富不均的矛盾,排除A;宋朝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北宋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但与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没有因果联系,排除D。【点睛】3C【详解】根
17、据“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以及宋代榷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宋代通过经济手段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利用榷场贸易联合或者打压其他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软弱,排除A;材料强调的不是灵活多变,而是一种手段段,排除B;当时没有统一,排除D。4B【详解】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B正确;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君臣关系,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D
18、。5B【详解】根据材料“(宋)天圣进士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文士也。”可知宋代重用文人,这是宋代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故B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故A排除;材料信息与经世致用无关,故C排除;科举不是唯一途径,且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D排除。6D【详解】从材料看到,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根据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特征可知此画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因此D项正确;A项“浪漫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所示画风,因此A项错误;B项“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无法体现,因此B项错误;C项“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作者本意,因此C项错误。7D【详解】北宋时期,参知
19、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因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权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排除C。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士阶层人数增多,这是因为科举制度发展,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做官,故A正确;宋代君权加强,故B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错误。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以前周边各国经济落后,实力
20、弱小,无法构成威胁。而北宋中期后周边政权实力增强,与宋朝政权产生强烈对抗的敌对关系,故宋朝正视其政治地位,正式处理边疆事宜,故C正确;材料突出边疆政策的转变,且正式处理边疆事宜并非妥协退让,故排除A;材料中边疆政策由国家实力、国际关系等影响,而非纲常观念,故排除B;材料只是突出对边疆事宜态度的变化,并未体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排除D。10B【详解】北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仕宦阶层是其重要的政治基础。依据材料,恩荫对象范围的扩大和受众群体的增加,加强了仕宦阶层对北宋政权的忠诚度,B项正确;宗法制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削弱的,排除A项;恩荫制度的发展会削弱北宋政权官僚队伍的管理水平,排除C项;威胁皇权统治
21、的因素一直存在,排除D项。11D【详解】开封的小笼包传到杭州,源自北宋灭亡。康王赵构迁都杭州,这次事件被称之为靖康之变,D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主要是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发生于河南省濮阳市,排除B;C项发生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12C【详解】据材料“经济重心南移、绍兴和议、临安”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都城是临安(今杭州),且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A、B、D排除。13D【详解】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此时金灭掉辽,南宋偏安江南,西夏位于西北地区,所以匹配的形势图应该是D,故选D;辽和北宋此时都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BC。14A【详解】文献通考认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助
22、于国家统治,而朱熹认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不利于国家统治,两者分析问题的视角有别,拓宽了宋朝政治史的研究角度,A正确;B不符合历史研究的基本结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排除;两者的描述都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C;历史叙述是呈现历史事实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排除D。1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土地耕作不足以谋生,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子女开始读书科举,读书做官成谋生之道,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的内容,故A错误;耕地多寡对科举热情有影响,但不能说决定,“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故 B错误;材料反映了因耕地减少,为谋生,家贫的人选择读书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能证明
23、统治基础得以巩固,故C错误。16C【详解】材料“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取利息二分,粮食收货后归还。材料“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说明苏辙认为青苗法存在弊端,故其上书的背景是玉安石变法,故选C;A、B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7(1)观点: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开创了新的历史阶段,并对后世影响深远。(2)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24、此外又增设参知政事等削弱宰相职权,扩大科举规模,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商业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城市兴盛,市民阶层兴起;文化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宋词、散曲、风俗画、话本等世俗文化流行,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总之,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变化和新发展,并影响深远。【详解】(1)根据材料一“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可得出, 明朝陈邦瞻认为宋朝比其前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影响到了明代;根据材料二“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
25、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可得出,严复认为宋代的人心、政俗之变影响了晚清;根据材料三“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可得出,钱穆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今社会之变的分水岭;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一、二、三都认为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开创了新的历史阶段,并对后世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商业革命、儒家思想体系化、文化繁荣、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外传等方面,对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进行解释,最后总结概括,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
26、前代有了新变化和新发展,并影响深远。18(1)特点:士大夫推动,最高统治者实施;应对危机、维护统治为根本;核心是整顿革新吏治;注重实用人才的选拔;措施全面,注重社会公平。(2)评价: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保护生产的发展,激发了士大夫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面临的社会危机。【详解】(1)根据材料“不少以天下为已任的大臣紛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基本上接受了这些建议”等信息可得出“以天下为已任”的士大夫推动,最高统治者实施;根据材料“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按政绩好坏决定升降”“以革新吏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改革主要针
27、对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主要以维护统治为根本;根据材料“其核心是改变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按政绩好坏决定升降”可得出这时期改革的核心是整顿革新吏治;根据材料“取以经济之才”“使经世致用的人才补充到统治阶层中来”等信息可得出注重实用人才的选拔;根据材料“明默陆、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按政绩好坏决定升降”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改革措施和内容较全面,注重社会公平。(2)根据材料“改革科举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艺取诸科的旧办法,取以经济之才,使经世致用的人才补充到统治阶层中来”可知,改革旧
28、有的诗赋取士的选官制,使实际作用的人才补充到中央,这有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根据材料“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条,有利于保护生产的发展和赋役的均平”可得出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保护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激发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风尚”可得出激发了士大夫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根据材料“庆历三年(1043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的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面临的社会危机。19(1)具体措施:薄赋宽役,稳定农业生产;废除榷禁和科买,扶植工商业发展;实
29、行和籴制度解决军需供应:推行方田均税;省费节用平衡财政收入。(2)思想核心:富国利民,安居乐业的民本思想;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人民的生产;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详解】(1)根据材料“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包拯采取薄赋宽役,稳定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根据材料“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等信息可知,包拯通过改革废除榷禁和科买,扶植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可得出采取推行方田均税;根据材料“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
30、不能苛剥平民”等信息可知,采取了省费节用平衡财政收入。(2)核心,根据材料“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减轻百姓负担”等信息可知,包拯在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围绕着富国利民,安居乐业的民生问题,体现了安居乐业的民本思想。作用,根据材料“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有利于食盐的流通”等信息可知,包拯的措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同时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包拯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20(1)原因:宋代历史发展体现多元特征(多样性、复杂性亦可);研究者的时代不同;阶
31、级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国家利益、占有的史料丰富程度以及运用的史学方法等不同,导致对宋代历史出现不同的看法。(2)示例1:赞成宋代“积贫积弱”观点。理由:积贫: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国力基础弱;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大量增设机构,分化事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大量岁币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积弱:内不能控制农民暴动,阶级矛盾尖锐;外无力抵挡辽夏的进攻。示例2:赞成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理由:政治:宋代完善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文官政治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对外贸易繁荣等。思想科技:儒学吸收佛道完成复兴,形成理
32、学;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先世界。示例3:赞成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理由: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土地利用率提高;人口大量增加。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城市突破坊市限制;交子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对外贸易繁荣等。示例4:赞成两宋在当时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理由:政治:宋代完善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文官政治等。(一点2分)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对外贸易繁荣等。思想科技:儒学吸收佛道完成复兴,形成理学;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印
33、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先世界等。欧洲:同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统治黑暗愚昧时代。此分值不能加到其它要点,若没有此理由不能得满分。【详解】(1)原因:据所学可知,宋代历史发展体现多元特征;据材料“世纪90年代以来,促使学界更改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反思传统的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看法,渐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进而到70年代的”可知,研究者的时代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据所学可知,代表的国家利益不同、占有的史料多少以及运用的史学方法都会影响其观点。(2)示例1:赞成宋代“积贫积弱”观点。理由:积贫:据所学从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34、;但由于当时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继续存在,导致国力基础弱;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等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而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积弱:据所学可知,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从而导致地方“积弱”。具体表现在对内不能控制农民暴动、阶级矛盾尖锐;对外无力抵挡辽夏的进攻等。示例2:赞成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理由:据所学可知,政治上宋代完善科举制,实行文官政治,具体表现为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把地方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等;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出现纸币交子;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35、;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宋代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等;思想科技上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先世界等。示例3:赞成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理由:据所学可知,农业上土地大量开垦、土地利用率提高、人口大量增加;手工业上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上城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坊市界限打破、纸币交子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宋代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等。示例4:赞成两宋在当时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理由:据所学可知,政治上宋代完善科举制,实行文官政治,具体表现为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把地方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等;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出现纸币交子;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宋代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等;思想科技上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如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先世界等;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统治黑暗,仍处于愚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