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9327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三部)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颐;到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 统治者“无为而治”C. 君主权力严重衰退D. 重农抑商没有落实【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前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地主土地买卖、扩大地产的活动增多,使得汉武帝时期“富者田连阡陌”,说明汉代,A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能说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买卖土地现象增多,不能说明君主权力

2、衰退,C项错误;汉代前期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 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早有 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 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出现的农具多是为了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人口众多,在农业上投入了密集的人力,由此导致农具创新的不足,故选D项;工商业冲击的说法与明清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我国小农经济的

3、特点即为精耕细作,B项排除;农具创新不足与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人力的大量投入影响了农具的创新,排除C。故选D。3.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

4、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4.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地区时代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西汉15.310.113.6东汉16.04.212.4唐13.999.8125.87北

5、宋21.413.823.6南宋27.214.822.7A. 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B. 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 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可知,从西汉到南宋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密度总体上是增长的,长江流域人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选项正确。材料只统计了人口的变化情况,不能准确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虽然唐朝时期长江上游人口有所下降,但中下游地区人口的增长非常明显,C项错误。材料所提供的几个历史时期中,北宋、南宋均没有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D选项错误。5.先秦时

6、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C.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这是国家规范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经被打破,故C项正确。材料

7、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点睛:重视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升和汇总,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信息要重视。材料是虽然但是结构,强调的是但是的内容。6.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礼制的标准设置,战国时期“城郭不必中规矩”说明传统礼制对于城市发展的限制遭到打破,故D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

8、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错误;当时城市仍然是政治功能为主,故C错误。7.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 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 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 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 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C正确;

9、“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工商业的效果,A排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排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排除。故选C。8.据史料统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推论正确的是A. 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B. 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C. 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D. 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单位黄金的比价,中国最低。单位白银的比价,中国最高。这有利于黄金外流和白银流入,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故答案是

10、D项。16世纪初是明代,而非清初,排除A项;金银比价与中国对外政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导致金银汇率波动的是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而非新航路的开辟,排除C项。9.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时间主要事件1566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败险被杀。1572年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1579年完成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成为英国“民众的英雄”。1588年协助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

11、封为英格兰勋爵。A. 新生产方式开放性B. 新型政治制度的创新性C. 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D.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15661588”年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从材料“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实行重商主义,促使经济活动呈现开放性,故A项正确。英国新型政治制度出现是在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B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表格材料时间关键词“15661588”,利用时间信息就可以排除错误选项。10.有

12、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

13、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11.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他说:“任何国家,如果依靠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在工业与海运事业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发展,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已经再没有别的国家同它相抗,当这个时候,代它设想,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把它爬上高枝时所用的梯子扔掉。”A. 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B. 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侵犯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C. 呼吁德国要尽快实现统一,发展本国工业和海运事业D. 讽刺德国不择手段的方式,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

14、材料中“梯子”指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抽梯子,指英国推行贸易自由政策,反对后发工业国家实行保护关税与海运限制政策,这侵犯了后发工业国家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揭露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并不是批评英国的航海条例实行关税保护和海运限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德国实现统一的问题,故C错误;1841年德国并未和英国争夺殖民霸主地位,故D错误。12.1903年,美国学者泰罗出版工场管理一书,开始尝试把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升华为管理科学。1911年,泰罗更为系统完善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稍后美国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现代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开始确立,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关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

15、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B. 现代管理学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C.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D.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03年”“1911年”“企业家福特在汽车生产中引入流水线的理念”“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故B错误;人民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股

16、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故C错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只能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D错误。故选A。13.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一变化说明A. 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B. 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C. 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说明

17、近代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湖地区蚕桑业的新发展,A项错误;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解体,C项错误;近代社会事半殖民地性质,故D项错误。14.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A.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B. 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C.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D. 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轻工业品进口呈下降趋势,出口在上升;重工业基础薄弱,但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说明此时期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故D项正确。由图示可

18、知,中国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缓慢,故经济结构不平衡,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列强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排除B。图示信息反映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而不是民族工业发展受挫,排除C。15.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联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由材料可知,私人企业的发展A. 促使国家放弃对经济的干预B. 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C. 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D. 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据

19、材料可知,苏联的私人企业多集中在小工业中,私人企业在涉及民生的行业中的发挥明显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故选B;A项说法与苏联当时实际不符,排除;苏联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C;此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开展,排除D。故选B。16.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现“夜间人”现象。“夜间人” 指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夜间人” 现象表明A.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必要性B.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C. 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性D. 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战略改革

20、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夜间人”现象的出现充分表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已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故选A;B不符合“以史为鉴角度”,排除;材料表明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而不是强化国家监察体制,排除C;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A. 美国司法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B.

21、 分权制衡原则削弱了新政的效果C. 最高法院反对罗斯福干预政策D. 形势的发展影响了司法解释【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看出,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使联邦政府超出了宪法规定的要求,宣布无效,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就涉及到劳资关系。而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这说明司法解释上的变化,故D项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联邦行政权力的扩张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排除;C项与材料“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不符,故C项排除。

22、点睛:本题容易错选B,理解新政对经济干预实际上扩大了国家的职能和权力。18.1953一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A. 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C. 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D. 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内容,故A项错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组成了关贸总协定,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自

23、由化,故B项错误。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减少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错误。19.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民众见商品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A.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 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C. 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D. 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详解】我国

24、“一五”计划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出现了供应不足为完成任务而搭车销售、抢购囤货等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计划经济形成过程中的供销矛盾,故C项符合题意;严重自然灾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确是进行了经济封锁,也加剧了新中国的物资供应匮乏,但1955年是“一五”计划时期,此时的物资紧缺并非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0.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

25、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A. “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 “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C. 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材料显示1961年我国对农村征购的粮食数量大大减少,这是因为当时正面临着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之前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措施的实行,农业为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导致积累较少,所以消费较少,而题干中的变化则会使得农村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故选C;大跃进时期,农业发展收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A错误;1960年开

26、始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发展的劣势有所缓解,故B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开始注重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但并不是以农业为主,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21.下表是1986一1992年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表(人民币:元)年份表民居民

27、实际收入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指数1986年410.321068.691:2.601987年445.971174.681:2.641988年491.691224.271:2.491989年536.221465.761:2.731990年667.621897.291:2.841991年700.042044.261:2.921992年750.352287.521:3.05A. 城乡经济实现了协调性发展B.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成为必然D. 农村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材料农民及城市居民收入发展趋势可知,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开展后,城乡差距却

28、越来越大,说明改革还要继续深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是1993年以后的事情,排除;D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农村大量贫困人口,排除。22.1976至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A. 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B. 预示着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C. 标

29、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D. 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故B正确。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故A排除。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就开始了,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30、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23.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A. 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B. 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C. 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D. 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并结

31、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故B项正确;AC项是世界银行的职能,排除;D项是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责,排除。点睛:材料“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24.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

32、洲宪法条约。这表明A. 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B. 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C. 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D. 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法国、荷兰等国不希望过度削弱国家的主权,从而反对欧盟权力的扩大,这体现了主权让渡的程度影响了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念分歧,故排除A项;欧盟是区域集团化,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排除D项。25.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

33、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加强全球的治理B.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政治冲突D.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

34、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6.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反映出商朝A. 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B. 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C. 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D. 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朝政治制度。材料信息表明,商朝前期事无巨细均由龟甲占卜确定,说明都由神权控制,王权地位低下,而后期的变化表明王权可自作主张,即地位上升,据此可

35、知C项符合题意;A项没有全面理解材料信息,没有认清其变化;B项封建词与时代不符;D项中矛盾日益激化无法得出,故排除。27.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A. 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 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 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 神权王权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西周初期统治者具有敬天观念,还具有了一定的重民、保民思想,故选B;儒学产生于春

36、秋时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功利主义思想、神权王权紧密结合,排除CD。28.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A.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

37、况可知,此时出现了县制,以前的贵族世袭制度逐渐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些有功之人和贤良担任统治阶层的状况,表明国家政治建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此时出现了县制,但尚未进行推广,A错误;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时间不符,C错误。故选D。29.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 维护宗法分封工具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答案】A【解析】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

38、,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0.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该思想家A. 受教于孔子B. 重义轻利C.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D. 主张兼爱、非攻【答案】D【解

39、析】【详解】根据“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可知,该思想家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符合墨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还主张兼爱、非攻,故选D;孔子是儒家代表,儒家宣扬重义轻利,排除AB;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但是材料反映的是墨家思想,排除C。3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言论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人物言论管子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商鞅夫利于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孟子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隆一而治,二而乱。A. 诸子的思想主张趋向统一B. 强化君主集权得到诸子认同C. 诸子间相互辩难日益激烈D. 社会秩序动荡引发诸子关注【答案

40、】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材料中的各学派,如法家、儒家都对国家治理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秩序动荡引发了诸子关注,故D项正确;各派的主张不一样,不会统一,排除A项;强化君主集权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子之间的相互辩难,他们只是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故揍他C项。32.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A. 鲜虞氏将儒家思

41、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忠、孝、仁、义、礼、信”、“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的思想主张,反映出华夏文化对中山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山国文化的影响,但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儒家思想是鲜虞氏的治国指导思想,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礼乐制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全面,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融合的内容,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

42、为C选项。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西部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农牧互补的社会经济模式。秦汉继续沿用这一模式,同时推行“实关中”和“戍边郡”的移民政策。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及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使西部出现了第二次开发高潮。清代的设置军政机构、拓展驿路交通、移民屯垦、茶马互市、改土归流等政策均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及经济文化发展。摘编自何炼成中国经济史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的西北开发是国民政府有计划从事大规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当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开始经济建设,东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西北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方面影响,整个西北基本上没

43、有动,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并把目标指向华北地区,这使得国民党政府感到了民族危机,于是把注意力放到西北。同时以刘志丹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胁。西北建设从宋子文视察西北拉开序幕,全国经济委员会只在兰州设立西北办事处,加强对西北开发的管理和监督。此次西北开发规模很小,总计投入二百多万元,开发内容主要是水利、交通、农产品改良和卫生方面,其他重要方面如工业、矿业、商业均未涉及。即便如此,许多项目也因资金短缺而被迫中断,如计划修筑的西兰公路,只能是“整理路面,切实注意土工,须使公路先能通车,以便利行

44、旅”而已。西北各省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而政府却要地方筹资金建设,因此许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西北公路建设靠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进行修筑,部队忙于军事,筑路计划自然就放弃了。由于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此次西北开发可以说是不了了之、没有结局的一次收效甚微的开发。摘编自杨乃良民国时期西北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背景,并概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存在的问题。【答案】(1)特征: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为主要模式;先后出现了几次开发高潮;原因:政府重视和措施得力

45、;民族融合的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中央集权的加强等。(2)背景:东部建设初有成效;西北经济长期落后的状况;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威胁国民党的统治。 问题:政府重视不够;开发规模小;开发领域比较狭窄,影响有限;投入资金有限;对西北开发的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广泛发动地方与民众参与。【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西部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农牧互补的社会经济模式”可得出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为主要模式;根据“使西部出现了第二次开发高潮”可得出先后出现了几次开发高潮;原因:根据“秦汉隋唐时期的羁縻政策清代的设置”可得出政府重视和措施

46、得力;再根据所学从民族融合的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概括。(2)背景:根据“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开始经济建设,东部已取得一定成效”得出东部建设初有成效;根据“但由于西北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方面影响,整个西北基本上没有动,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得出西北经济长期落后的状况;根据“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并把目标指向华北地区,这使得国民党政府感到了民族危机”得出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根据“同时以刘志丹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胁。”得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威胁国民党的统治。 问题:

47、根据“西北各省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而政府却要地方筹资金建设,因此许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得出政府重视不够;根据“此次西北开发规模很小”得出开发规模小;根据“其他重要方面如工业、矿业、商业均未涉及”得出开发领域比较狭窄,影响有限;根据“总计投入二百多万元许多项目也因资金短缺而被迫中断”得出投入资金有限;根据“由于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此次西北开发可以说是不了了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西北开发的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广泛发动地方与民众参与。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运用国民收入、人口、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指标可以测度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1850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均

48、国民收入(1936年币值:亿元)年份农业工矿交通业服务业国民收入总计年平均增长率(%)人口(亿)人均国民收入(元)年平均增长率(%)1850181.644.1543.80188799.8714.4929.07143.430.644.0035.900.541914128.0124.8034.72187.641.004.5541.220.511936166.4140.6051.51257.981.455.1150.510.92注:1850年中国几乎还没有近代生产方式,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摘编自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根据材料至少两项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

49、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说明: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末,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和社会环境的动荡等原因,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和年平均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困乏状态;一战期间由于受辛亥革命推动和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影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由于受国民政府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都有小幅增加,说明这两个时期经济有缓慢发展。结论:运用国民收入、人口、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指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以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其他论题近代中国经济

50、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近代中国人口增长缓慢;18501887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或者19141936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从表格中提取1850-1936年间中国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农业、工矿交通业、服务业等发展变化的两个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论题,如: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论述:结合所学分别说明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末、1914-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状况出现的原因。最后对论题总结升华,说明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指标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35.材料 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

51、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分别成立的工业党与农业党。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

52、点:加强党的领导,理顺管理体制;持续时间长;重视物质刺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局部改革,流于形式。(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得出加强党的领导,理顺管理体制;根据“从1965年到1979年”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为提高物质刺激”得出重视物质刺激;根据“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得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根据“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得出局部改革,流于形式。(2)根据“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根据“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得出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