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93064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同步练习 含解析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2一、选择题1(2011山东实验中学调研)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的54年中,共有13位丞相先后当政,其中3人被迫自杀,3人最终被杀,只有7人得到善终。对上述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代中国已走向极端专制B君主专制体制下,臣民的生杀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C汉武帝频繁换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D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的人常常面临危险答案A解析中国走向极端专制是在明清时期,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其他三项均符合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特征。2(2011湖南省模拟)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

2、表明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 B民主性C家族性 D强制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理解。察举和征辟的标准主要是才能和品德,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是没有民主性可言的,不拘一格表明选拔人才不受门第的限制,家族性、强制性体现不出来。3(2011临沂质检)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答案C解析科举

3、制开始于隋朝,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因而帖子中有关科举制的史实错误;帖子全面否定了科举制,而忽视了科举制的进步性,没有全面客观的评价。故C项正确。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实施,不但排除了丞相专权的危险性,而且三省各司其职,增强了施政的程序性和科学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5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

4、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大臣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他文明所缺乏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三项制度可以对应下列的()A唐朝中书省,明朝的六部,宋朝的通判B唐朝门下省,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宋朝的通判C汉朝的内朝,清朝的军机处,秦朝的御史大夫D明朝的内阁,宋朝的二府三司,元朝的行中书省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的门下省具有审批的职权,可以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清代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合议”的特点;秦代的御史大夫和宋初的通判都具有监察职能。6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

5、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任命文官出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A项是中央收回地方行政权,C项是中央收回地方军权,D项是分割相权,都只能反映变革的一个方面,只有B项表述才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7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院A BC D答案D解析读懂材料是解答材料式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本题材料反映了专

6、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都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措施,唯有是一个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排除选D项。8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军机处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领袖原本是由宰相担当的,皇帝能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明太祖

7、废除了丞相制度。9(2011潍坊抽样)“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易错选为D,原因在于对史实识记不准确。明太祖废除中书省与丞相,另设内阁大学士充任顾问,并无实权。仁宗、宣宗之后,内阁大学士的职权超越六部。此时内阁大学士“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但大学士仅有“票拟”之权,凡事均由皇帝裁决,形成“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的现象。10“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8、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B CD答案C解析“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说明正确;由“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可知正确。材料没涉及军机处的办事程序和行政效率,不能得出的结论。二、非选择题11( 2011苏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

9、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3)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

10、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12(2011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帝,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视为一种制度。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

11、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串,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上,陆世仅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上,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2)结合材料二概

12、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答案(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没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局面;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