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12题。1.“蓝月亮”应属于()A.行星B.恒星C.卫星D.彗星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A.太阳B.恒星C.行星D.地球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应是卫星。第2题,“蓝月亮”绕行星运行,行星绕恒星运行,恒星能发光发热,行星和卫星不能发光发热,但可以反射恒星的光线,所以“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恒星。答案1.C2.B美国宇航局公布有关火星的重大
2、发现:火星表面一些陨坑坑壁上观察到的暗色条纹说明火星上存在液态水。据此完成34题。3.火星是人类迄今所知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天体,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天体的是()A.轮廓模糊的星云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C.太空中的航天飞机D.行星爆炸瞬间的碎片4.火星属于()类地行星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A.B.C.D.解析第3题,天体是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天空中飘动的云朵属于地球的组成部分,不是宇宙中物质独立的存在形式,不是天体。故选B。第4题,火星和地球很相似,是类地行星,对;它是独立的行星系统,不属于地月系,错;火星属于太阳系,也就属于银河系,对;河外星系和银河系为并列关系,火星不属于河外星系,错
3、。故选A。答案3.B4.A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传回火星图片。读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表,完成56题。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主要大气成分公转赤道面与轨道面夹角地球1.001.00氮、氧112326火星0.110.15二氧化碳1.881.0325115.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不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6.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天体,因为两者()A.有四季变化且周期相同B.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近大气成分C.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D.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解析第5题,火星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
4、河系属于总星系,而不属于地月系。故选A。第6题,表中数据显示火星和地球公转周期不同;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体积和质量相差较大;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故选D。答案5.A6.D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完成78题。7.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C.日温度两极化现象D.距日距离较远8.火
5、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微生物的存在水资源充足光照、温度适宜适宜的大气环境A.B.C.D.解析第7题,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温度低、干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选D。第8题,可以借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进行分析,与三项关系最密切。答案7.D8.B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释放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等,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据此完成910题。9.读图,下列有关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
6、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C.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D.白天,1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 cm-3以上10.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A.气候异常B.磁暴现象C.长波通信中断D.极光现象解析第9题,由图可以看出,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小于夜间;在低空,太阳活动高年与低年,电子浓度相同;夜间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第10题,太阳活动会使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长波通信没有明显影响。答案9.D10.C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
7、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民间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据此,完成1112题。11.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A.光球层、黑子B.日冕层、太阳风C.色球层、耀斑D.色球层、太阳风12.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太阳活动可能导致()A.流星现象异常增多B.北方地区卫星通信受到干扰C.全球降水异常增加D.浙江省夜空出现绚丽的极光解析第11题,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日常肉眼能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是光球层,其对应的太
8、阳活动是黑子。第12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形成极光、与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具有相关性等。对流星现象无影响,A错;干扰卫星通信,B正确;全球降水异常,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C错;浙江省纬度较低,不可能出现极光,D错。答案11.A12.B“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1314题。1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A.塔里木盆地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14.“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A.降低大气温度B.提高水
9、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解析第13题,“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缺乏的区域,四个备选项中最合适的是太湖平原。第14题,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会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水面、地面和大气温度,故A正确,B、D错误。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故C错误。答案13.B14.A读天津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单位:小时),完成1516题。15.影响天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势高低B.经度位置C.海陆位置D.纬度位置16.甲地日照时数少的原因是()A.地势低洼,气压
10、低降水多B.热岛效应强,蒸发较旺盛C.建筑物密集,遮挡阳光多D.大气污染重,阴雨天气多解析第15题,图示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与由沿海向内陆的位置变化一致,据此可判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选C。第16题,甲地日照时数低于周边,最可能是因为甲地位于城区,大气污染较严重,同时雨岛效应强而降水多,故日照时数少于周边地区。答案15.C16.D日本曾在种子岛宇宙航天基地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运行周期是14天。读图,完成1718题。17.该卫星无法完成的任务是()A.观测洪涝受灾范围B.对陆地表面进行研究,进而调查环境灾害诱因C.监测太阳活动,预测太阳风暴的发生D.可以收集地壳
11、变形的数据18.据图分析,下列不属于日本选择种子岛建设宇宙航天基地原因的是()A.地处热带,多晴朗天气B.纬度较低,节省燃料,提高载重C.远离大城市,人烟稀少D.海洋运输便利解析第17题,由材料中“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可知,该卫星不能监测太阳活动。第18题,种子岛位于30N附近,为亚热带气候区,多阴雨天气,故选A项。答案17.C18.A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右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相片。据此完成19题。19.拍摄者位于树的()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解析读图可知,光照好的一侧是阳面,生长较好,枝叶茂密。该地为我国西北地区,阳
12、面是南面,所以拍摄者位于树的西方。答案B20.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方B.西方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解析根据已知条件,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即甲、乙均为60N,二者的经度分别为160W和110E,经度和大于180,根据劣弧定向法,甲地在乙地的东方,选A。答案A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2122题。2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2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
13、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解析第21题,图中的纵向箭头表示时间由早到晚,据图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是出现时间最早的。第22题,据题干材料“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再结合图中信息,哺乳类出现于中生代且在新生代时期宽度变宽,说明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答案21.D22.B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中代表地球不同圈层结构),完成2324题。23.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圈层属于内部圈层B.圈层密度最大C.圈层属于外部圈层D.圈层厚度有818千米24.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A.B.C.D.解析第23题,据图可知,表示岩石圈,表示水圈,表
14、示大气圈。岩石圈密度最大,B错误;圈层属于外部圈层,A错误,C正确;圈层厚度大于18千米,D错误。第24题,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地球表面的岩石,主要来源于岩石圈。答案23.C24.A25.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地球内部圈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主要发生在圈层B.岩浆出现在圈层C.圈层表示岩石圈D.圈层表示地幔解析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即地震主要发生在圈层,故A、C错误;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圈层指的是地幔,故岩浆出现在圈层,D正确。答案D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10分)受中国“嫦娥二号”工程成功的刺激,日本
15、最近推出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作为登月计划的一部分,日本计划启用拟人化机器人开发月球基地。读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的天体系统是。(2分)(2)月球表面温度日较差可达300 ,相当于地球表面的十几到几十倍。请从大气作用角度分析地球昼夜温差小的原因。(4分)(3)地表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你认为地表有适宜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4分)解析第(1)题,图示为由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地月系。第(2)题,既要考虑地球上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又要考虑其夜晚的保温作用。第(3)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既有安全稳定的外部条件,又有其自身条件,需围绕“适宜
16、温度”形成的原因回答,包括日地距离、昼夜更替的周期、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答案(1)地月系(2)白天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幅度不大;夜晚,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表降温幅度较小。(3)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宜、大气的热力作用等。27.(14分)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城市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时)地理纬度(北纬)南京2 182.43204上海1 986.13109重庆1 211.33040杭州1 902.13020宁波2 019.72954拉萨3 005.12943(1)描述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4 18
17、5 Jcm-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分)(2)试绘出昆明至上海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曲线。(3分)(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并分析原因。(5分)(4)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原因。(4分)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204 185焦/平方厘米年太阳辐射总量曲线的走向特点,这是由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异,特别是地形差异及其纬度位置决定的。第(2)题,在绘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一级控制点,还要注意次级控制点,具体绘图过程中可参照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绘图。第(3)题,台湾岛东、西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具有不同特点。第(4)题,拉
18、萨之所以成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条件有关。答案(1)东部受纬度的影响呈东西走向,而西南地区受地形地势影响呈南北走向。(2)绘图略。(3)西侧年太阳辐射总量高。原因: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东侧反之。(4)拉萨。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材料二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图。(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层,它的形成原因是。(4分)(2)从
19、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年是第25个太阳活动高峰年。(2分)(3)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2分)(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6分)解析本题以太阳活动峰年及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图切入,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1)题,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较暗。第(2)题,可直接从图中读出。第(3)题,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步发生,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第(4)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等都有影响,同时还可能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答案(1)光球由于黑子的温度比
20、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仅是暗一些(2)2022(3)耀斑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4)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发生短暂的中断。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磁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其他答案合理亦可)29.(12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乙。(2分)(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里氏8.
21、1级,F地测得地震震级为里氏级。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6分)(3)地震波在经过甲以下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2分)解析第(1)题,根据它们分布的位置不同,可以判断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F处地震震级也是里氏8.1级;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处的波速较快。第(3)题,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2)8.1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震波速度的变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