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43.50KB ,
资源ID:15885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88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化学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专题总结拓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化学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专题总结拓展 WORD版含解析.doc

1、本章专题总结拓展一、中和热测定的实验设计(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1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2)实验原理,中和热。谈重点:中和热与反应热都是指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但中和热仅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都叫反应热,但却不一定是中和热。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的电离所伴随的热效应。在中学阶段只讨论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化合生成H2O。中和热必须指明是生成1 mol水放出的热量。中和热的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aq)OH(aq)=H

2、2O(l)H57.3 kJmol1。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中,为使中和反应能充分进行,实验时可以使酸或碱略过量。(3)测定方法。使一定体积的已知准确浓度的强酸和强碱稀溶液,在绝热的量热器中进行中和反应。假设在反应中基本上没有热量散失,则反应所放出的热量Q就全部被反应后的溶液和量热器吸收。用温度计准确地测出反应前后溶液的最大温度差t,再利用有关数据就可计算出反应所放出的总热量Q。由参加反应的稀酸和稀碱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计算出反应所生成的水的量n(mol)。Q与n的比值,就是酸碱中和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4)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实

3、验用品】仪器: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碎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间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试剂:0.50 molL1盐酸、0.55 molL1 NaOH溶液。【实验步骤】在大烧杯底部垫上碎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

4、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中(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伸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作为终止温度,记入表中。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为了使计算简便一些,我们近似地认为:a0.50 molL1的盐酸和0.55 molL1的NaOH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所以5

5、0 mL 0.50 molL1盐酸的质量m150 g,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的质量m250 g。B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由此可以计算出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m1m2)c(t2t1)0.418(t2t1)kJ。c又因为50 mL 0.50 molL1盐酸中含有0.025 mol HCl,0.025 mol HCl与足量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0.025 mol H2O,放出的热量是0.418(t2t1)kJ,所以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为kJ。谈重

6、点:测定中和热时应用稀的强酸和稀的强碱。因为浓酸、浓碱稀释时放热,影响热量的测定,也不能用弱酸或弱碱,因为弱酸、弱碱电离时吸热,也影响热量的测定。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温效果一定要好,小烧杯与大烧杯的杯口要相平。盐酸和NaOH的浓度要准确。宜用0.1分度的温度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浸没在溶液中。读取反应温度时要谨慎细致,读准最高温度。(5)中和热测量的意义。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可进一步了解实验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理解。学会使用温度计,学会在实验中近似处理过程和数据的方法与技巧。二、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1利用v进行简单计算对于反应物来说:变化浓度(c)起始

7、浓度(c始)某时刻浓度(c末);对于生成物来说:变化浓度(c)某时刻浓度(c末)起始浓度(c始)。2“始、变、末”三段式解题模式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往往数据比较多,关系复杂,通过建立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解题模式,即“始,变、末”三段式,可以使各种数据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分析和计算。建立解题模式的方法(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找出各物质的起始浓度、转化浓度、某时刻浓度。(3)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计算例如mAnBpC a b c x ax b c(4)运用上述模式解题时要注意:起始量、变化量、一段时间后的量三者物理量及单位要统一,都是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否则无法计算。起始量、变化量

8、、一段时间后的量中,只有不同物质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物质的起始量或一段时间后的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列比例式计算。3反应物(A)的转化率100%三、热能学习中明确的6个关系(1)能量变化与热量变化的关系初学本节内容,很容易混淆“能量”与“热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遵守“能量守恒”,即能量既不能再生,也不能消失,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以热能、光能、机械能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大于放出的热量。(2)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化学反应条件是指引发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化学反

9、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只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与条件无关。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混合,在常温下即能快速发生反应。多数放热反应需要加热、点燃,如可燃物的燃烧。因此,我们不能说“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放热反应一定不需要加热”。(3)能量变化与物质溶解的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对化学反应而言的,物质溶于水放热或吸热、物质的三态变化等,均不属于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例如,苛性钠溶于水属于放热过程,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不属于放热反应。(4)能量变化与反应类型的关系根据物质的种类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些基本反应类型与放热

10、反应、吸热反应没有必然联系。即化合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分解反应大多数是吸热反应;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是放热反应,其他置换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复分解反应中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是其他复分解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5)能量变化与物质状态的关系物质三态变化与能量有关,例如,等量的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大于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6)能量变化与反应快慢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快慢与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没有关系,我们容易形成“反应快,放热多”的错误认识。一个反应放热多少,只与反应物、产物状态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系。例如,等量的硫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呈蓝紫色火焰,只要都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其能量变化相同(由于蓝紫色光强度大,能量损失较大,故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较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