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86923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北G2期中联考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题考生须知: 1. 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6页,答卷2页,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本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3. 请用钢笔或水笔将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试 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

2、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

3、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

4、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材料二: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

5、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6、。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冶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诗经里的诗歌,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

7、很多诗篇与各类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材料三: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

8、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仲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

9、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论语开篇是学而,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也重视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

10、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八佾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

11、的是柔和的“王道”,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3.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3分)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4“乐诗之教”是怎样实现其政治教化功能的?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分析

12、。(4分)5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5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西征记(节选)宗璞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

13、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

14、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

15、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

16、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

17、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

18、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不谙世故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

19、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起初虽态度不一,但最终都表示了支持,让读者感受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决心。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群像,他们耳濡目染着父辈、师长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日渐成长成熟。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来反衬孟

20、嵋从军之心的坚决,这样写不仅使孟嵋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庄无因这类人的批判。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8.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为时代心声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9.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21、。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注、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

22、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

23、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吴)【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B.飞之三日而不集 人而不仁,如礼何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于凉州造浮图 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24、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B.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C.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D.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B.机关一词,原指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后引申为周密的计谋,现代社会中经常用机关一词代指政府职能部

25、门。C.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文献。D.浮图,亦作浮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1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反映出论衡作者辨照是非之理细微深入。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

26、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4分)(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分)16无论是“儒书”还是酉阳杂俎,都将鲁班塑造为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人,将人塑造为神是一种文化现象,但论语中孔子曾教育弟子“务民(人)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他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造神”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3分)(二)古代诗歌阅

27、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17-18题。代别离秋窗风雨夕【1】清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2】短檠【3】,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4】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5】宋苏轼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

28、与绪。注释: 【1】红楼梦中,林黛玉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2】爇ru:点燃。【3】檠qng:灯架, 蜡烛台。【4】脉脉:细雨连绵。【5】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1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含蓄。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C.

29、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可以看出诗人处境苍凉下感怀民生,也有一份泰然心态,朴中见真,实中见情。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18.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9.理解性默写。(只选4题作答)(1)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2)大学之道中表明“修身”在运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的句子是:“ , 。”(3)四章中总结“有之所以能被人利用,正是无起了作

30、用”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4)无衣中流露出“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一同奔赴战场”之情谊的句子是:“ , 。”(5)春江花月夜中表明“尽管个体生命短暂,但能通过群体的延续与永恒的江月共存”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三、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2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迫击炮(pi) 马镫(dng) 淤塞(s) 不屈不挠(no) B.痛悼(do) 夯实(hng) 罹难(l) 审时度势(du) C.铆足(mo) 创痛(chung) 内疚(ji) 琅琅书声(lng) D.朝闻道(zho) 怵惕(ch) 户牖(yu) 文质彬彬(bng) 21.下

31、列各句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你们为了党的事业,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酬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另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B.要想战胜灾害,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C.病毒蔓延很快,但更快的,是数以万计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是紧急弛援的物资运输车队,是源源不断的爱和支持。D.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心中思绪翻涌,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焕新天”。2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是通俗晓畅的,他们往往不

32、会在语言上咬文嚼字,给读者制造阅读的困难。B.这个家族原本已走向没落,但新任族长排除万难,带领族人不懈努力,几十年间财富厝火积薪般累积,如今已富甲一方。C.现在这里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邻里之间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行为蔚然成风,这是此前不曾有过的。D.上海各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医疗服务的做法方兴未艾:多家医院携手共建“云医院”,开启了中国首个“皮肤线上诊疗”平台。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文采不仅飞扬,而且多才多艺,他对于风筝的制作工艺还颇有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筝高手。B.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完成了他自认为这辈子所能写得最好

33、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C.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日前在某网站开设微博,言语诙谐、机智幽默,颠覆了不少网友对他的印象。D.为解决某地水污染问题,政府进行综合治水,积极采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开展水污染治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于“少年感”,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一些人拥有青春感,看起来给人一种很阳光、有活力的感觉。央视主持人康辉认为,“少年感”是一个人历经沧桑、看尽世间百态后,眼睛里仍保有一份清澈。也有人觉得“少年感”不止于此。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

34、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浙北G2期中联考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题 答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36710111213141720212223二、 非选择题(共45分)4.(4分) 5.(5分) 8.(6分) 9.(6分)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 (4分)(2) (3分)16.(3分) 18.(6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题作答)(1) (2) (3) (4) (5) 三、写作。(60分) (写在稿纸上!)浙北G2期中联考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题 答 案1.A【解

35、析】B项“划分标准过于精细”错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并没有说“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C项“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孔子“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只是孔子没有“讲到”,而并非“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D项“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曲解文意,文章的最后只是说“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这

36、并不是说将人性化和人情化作为一种手段。2 D【解析】“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错,道德心只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3A【解析】A项“去智去巧”意为“但凡机智圆滑与投机取巧等这些东西,都是圣人们所不齿与排斥的秉性特点”,是取其一端的说法,不能体现“中庸之道”。4中国传统思想者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的发蒙、涵养和化育功能,把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1分)“乐诗之教”是通过多种文艺方式作用于人的耳目器官,让人们通过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激发道德心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的(1分)。“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

37、合,刚柔并济,共同实现政治教化功能(1分)。(答到1点1分,2点3分,3点4分)【解析】结合材料一,第二、三段文本内容。得出答案。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分析,得出答案。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分析,得出答案。5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并引出墨家和法家这两种参照学说(2分)。然后列举儒家学说的言论,从多方面分析其

38、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不同,充分论证儒家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的观点(2分)。最后通过强调充分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总结上文并照应论点(1分)。【解析】材料三共六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同时“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引出了两种参照学说: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第二到五段列举儒家学说的言论,分别从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君臣关系、选拔官员、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其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不同,无一例外体现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充分论证观点。第六段“由上可见”得出结论,照应论点,强调“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

39、,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6. A 【解析】A性格“不谙世故”表述不妥当,可以用“洒脱不羁”形容。7.B【解析】“批判”感情表述有点过度。庄无因的选择作者不赞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作者没有批判这类人。8. 为其时代风貌(精神风貌)立言:青年学子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国难当头,孟嵋、李之薇毅然决定中断学业,离开温暖的家,与同学投身抗战,共赴国难。一旦选择,便义无反顾。为其青春气质立言:青年学子要有至纯至真至美的追求。选文中孟嵋热情、开朗,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她也会留下伤感的泪。在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冲突中彰显出一代青年学子蓬勃飞扬的青

40、春气质。为一代青春学子悠远宏大的成长背景立言:小说将一代学子放在悠远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塑造,他们的精神深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们耳濡目染着父辈、师长深沉的家国情怀,小说从侧面揭示了一代学子拥有崇高品格的深层原因。(每点2分,答对3点6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得分) 9.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运用场景描写推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景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多用对话形式

41、,推动故事的发展,使叙述更加集中。如孟嵋和庄无因的对话,彰显出他们各自的人生追求。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汇融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叙事语言简洁洗练,如“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等。只要列举合适的例子即可。(每点2分,答对3点6分) 10. A【解析】悲伤,这里活用为为动用法,“为哀伤”。11.C【解析】A取独代词;B表转折假设,如果;C都是介词,替;D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12.D【解析】“苦众劳民”是并列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42、而”“犹且”通常用于句子开头,前面断开,排除C。13.C【解析】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14.A【解析】“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文中无此意思,只能说明墨子技高一筹。15.(1)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备具”“与等”“遂”各1分,句意1分。)(2)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一旦”“归”各1分,句意1分)16.【审题要点】审题准确,认识独特,思路清晰(强调独立见解、深入思考) 将人塑造成神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孔子反对崇尚鬼神。本题讨论核心

43、问题的就是这一现象,不要在其他细节上浪费笔墨。 这里的“神”不带有宗教色彩,强调的是“人”拥有超常的技能和独到的技术。【参考示例】我认为将人塑造为神,将阻碍科技发展。“儒书”和酉阳杂俎将鲁班塑造为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民众只看到他的超凡技能,对其无限崇拜、敬畏,却没人看到他付出的努力,人们甚至认为这是因为拥有神力所致。而孔子的观点务实,让人正视自己的积极作为,将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认为,将人塑造为神,是民众寻求寄托和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自然现象是不可控的,又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这些,在人们看来是神掌管的。若将神具象为某个人,人会觉得“可控”了,便可将希冀放于实物之上,令人安心。(能

44、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

45、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

46、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鲁般,甘肃敦煌人,生卒年不详,制造物件特别灵巧。在凉州建造佛塔,制造木质的老鹰,每次击打楔子三下,就可以乘坐它回来。没过多长时间,他的妻子怀孕,父母都诘问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详细地说明了其中的缘故。鲁般的父亲伺机得到这个木质的老鹰,敲击楔子十多下,乘上木老鹰到了吴会。吴会的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于是把他杀了。鲁般又

47、做了一个木质的老鹰,乘它到吴会找到父亲的尸首。怨恨吴会的人杀了他的父亲,鲁般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质的仙人,木质的仙人举着手指向东南,吴地大旱三年。算卦的说:“这是鲁般做的。”(吴会人)就赠送鲁般很多财物向他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开国之初,当地的居民还向这个木质神仙祈祷。17. A【解析】曹诗里的蜡烛使用了拟人修辞,诗人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态度流泪,可见诗人情感是外露的,直白的,并非委婉含蓄。18.(1)曹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情感1分;对命运的担忧、对爱情的无助,意思

48、对即可)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作了环境铺垫;中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结合内容分析2分)(2)苏轼这首词离愁别绪中又有对生活的美好回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又“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明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梦中历历来时路”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和友人话“心与绪”。(结合内容分

49、析2分)19.(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4)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5)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20. C【解析】A项中“马镫(dng)”应为“马镫(dng)”;B项中“罹难(l)”应为“罹难(l)”;D项中“文质彬彬(bng)”应为“文质彬彬(bn)”。21. B【解析】A项中“运酬帷幄”应为“运筹帷幄”;C项中“弛援”应为“驰援”;D项中“焕新天”应为“换新天”。22. B【解析】A项中“咬文嚼字”意为“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有时也用来指对

50、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结合前后文语境取第一种意思,使用正确;B项中“厝火积薪”意为“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属于望文生义;C项中“蔚然成风”意为“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结合前文内容判断使用正确;D项中“方兴未艾”意为“形容事物正处于兴旺时期,不会停止发展”,结合后文内容判断使用正确。23.C【解析】A项关联词位置错误,“不仅”应放在“文采”之前。B项偷换主语,前文主语是海明威,后文“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主语是“老人与海”。D项成分残缺,“积极采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开展水污染治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

51、措施”。24.写作【审题参考】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百度百科对“少年感”的解释,百度百科对“少年感”的解释,侧重于人们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外表看起来给人一种很阳光、有活力的感觉。因此可立意为: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二层是康辉对“少年感”的理解,他的理解侧重于即使年龄大和阅历苍桑的人,依然会保持内心的纯净,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因此可立意为: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第三层启发思考,写作时不必局限与前两个层次,只要自己想到的关于“少年感”的思考,均可写。比如:“少年感”,不是无知而无畏,而是有知而无畏。比如“少年感”就是一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比如“少年感”很难保持,因为人生难免陷入困境,陷入困境之时人们可能会选择屈服,而从屈服的那一刻起,“少年感”便消失了,所以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保持永不放弃的心,这也是一种“少年感”。【立意参考】(1)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2)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3)保持“少年感”,不轻易放弃。(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