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 元 写 作 规 划“文章有法”,文章的结构模式其实就是做文章的一种“法”。任何一种文章的结构模式必有其优越性,所以,就文章结构模式本身来批判模式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人写出的文章给人以审美疲劳,甚至面目可憎,把问题归于结构模式僵化了思维,而造成文章写不好,其实若仔细去审视这样的文章,恐怕问题不是文章模式不好,不是模式影响了文章,而是他的文章破坏了原本很好的一种结构模式。写 作 指 导犹如按图索骥找来了癞蛤蟆,却不追究看图之人的愚钝,反埋怨伯乐的书有问题一般。占领关隘的制高点,从而“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这种步兵策略本无可厚非,然而马谡僵化解读,不顾敌我力量悬殊,所以,注定街亭失守,身首异处
2、。背水部兵、破釜沉舟本是兵家大忌,韩信、项羽却因此名扬天下。所以,在众多人提及作文模式就嗤之以鼻之际,我们仍要谈作文的模式,以期因此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有法,文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时事评议文章的一般要求材料作文所列举之“材”只是现实社会“沧海之一粟”。命题专家无非是想让大家通过对此材料的分析、思考、议论、探究后,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借以弘扬正义,抨击邪恶,消除心灵的迷雾,协调好人际关系,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鉴于此,高质量的材料作文,总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矛盾为切入口,议评时政,抓住关键,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深刻透彻,令人信服,
3、无可辩驳,大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理论在指导人们的实践。这一篇篇带有理论性、指导性而又高屋建瓴的文章,犹如山重水复时的仙人指路,使人眼前一亮,阴霾一扫,独上高楼,眼界开阔。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篇篇富有针对性、鼓动性、战斗性的文章,更是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一声声催征的号角,一篇篇战斗的檄文,它们拥有比原子弹更强的威慑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它们是人们心中的太阳,永远滋养人们的心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尤其是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在命题上,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
4、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析出大道理来。二、时事评议文章的一般结构模
5、式时事评议文章一般采用启感式的写法。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引”,围绕话题与材料;“议”,发表议论;“联”,联系实际;“结”,结束话题。一般多用于就某一材料中的看法或观点进行写作论证的文章。1引,就是引用材料,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引用要简洁,并且
6、据材料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常规的开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开头拖沓冗长以致兜了半天圈子还不知观点为何的通病。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1)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3)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
7、,生命价更高”。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褒什么贬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错误。新颖,要有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2议,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议要多一些,同时要有事例辅助。观点提出后,不要急于列举材料进行论证
8、,一般先要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论:(1)对论题作精要的阐释。如谈骨气紧扣“骨气”这个论题,既引用了孟子的名言解释其“英雄气概”的含义,又揭示其“坚定不渝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基本特征,精要地阐释了论题的内涵。又如说“勤”,则以五个“勤于”对“勤”这一“美德”的基本特征作了总体阐释。(2)对观点作提纲挚领的概括议论。无论是谈骨气中“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我们祖先表现在骨气方面的许多动人事迹”,还是说“勤”中“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人,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都以极其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的事实,既对观点作出初步的总体论证,又为下文选择材料确定了方向
9、。可见,这种议论在证明型议论文中起着上承观点下启具体论证的枢纽作用。写作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议论,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因急于列举材料加以论证而忽略以必要的议论作过渡的通病。当然“议”是文章的“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一定要结合论点对事例作针对性分析,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事实论据要能证明其论点,不要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人为地给论据和论点之间架起桥梁。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要有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
10、止将论点极端化后出现漏洞。如话题“偏见与关系”,如果论点是“要搞好关系,就不要有偏见”,那么是不是有了偏见就一定搞不好关系呢?再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要有自信”,那么可能有人说自负也是一种自信,所以在议论时必须指出,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文章严密,无懈可击。讲道理可以巧借名言,把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论点进行议论。如论证论点“勤奋,成功的保证”,可以借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来讲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玩耍,只能荒废事业,使人一事无成。”讲道理亦可从反面来分析,从假设来理解。如论证论点“磨砺铸造人生”可这样写:“假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萎靡不振,经不住挫折,受
11、不起磨砺,他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议的部分还可以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即可以采用“类、因、法、果”构思法。“类”“是什么”,解决的是对象问题,从话题、材料、文题中选关键词提问。如美丽的梦想,关键词是“梦想”,可从“梦想是什么”拟三个分论点。“因”“为什么”,解决的是原因问题,如美丽的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折射现实情况如何”并顺此提出分论点。“法”“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怎样去实现美丽的梦想”拟三个分论点。“果”“怎么样”,即问题得以解决后“我”的态度和体验,如美丽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我会有怎样的表现,或梦想没有实现我会如何坚定地追求”。当然,“类、因、法、果
12、”不需要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方面即可。用作展开的一两个方面,一定是自己体验最深刻、认识最独到、占有材料最丰富的优势方面。3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中心论点,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联”可以多可以少,最好比议论少些。4结,收尾,总结全文,总括议论,激励劝勉,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结要精简,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
13、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如果用练拳来比写作的话,那“引议联结”就是起手式基本功,要把它练扎实,练娴熟,成为看家本领。三、引议联结的变式变式一:重“议”少“联”,文章的写作重点放在“议”上,少“联”甚至不“联”,然后总结全文。变式二:重“联”少“议”,文章的写作重点放在“联”上,“议”的部分不单独作为写作的重点,但“联”中本身就包含了“议”。变式三:先“联”后“议”。议论之后直接“联”,而后再“议”。变式四:“联”“议”起伏,即在论证
14、的时候一联一议,再联再议,乃至三联三议,这种结构,有时可写成夹叙夹议。有用者,即是“材”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示 之 以 范“引”,引出材料,并提出论点。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
15、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列举潘长江的事例来进行“议”,证明论点。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列举宗庆后的事例来进行“议”。证明论点。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
16、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献计,然后“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信陵君的判断。“联”,联系引申,因上文援用了今天的事例,此则用古人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
17、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联系当今社会,令文章具有时代性。“结”,有结论,回答了“怎么样”,并作抒情式号召。点评:本文为典型的“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准确,都是本文的闪光点。,【文题展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梁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
18、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即 学 即 练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点拨】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2)批评顾校长: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佳作展示】一字千斤清华大学校长在宋楚瑜先生的欢迎仪式上出了一次糗:在念一首诗中的某个字时卡了壳。这一卡壳掀起了轩然大
19、波,人们纷纷指责顾校长及清华大学。顾校长大概也为此背负了很大压力,真可谓“一字千斤”。有人说:顾某人是物理学家,不会念古文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清华大学的校长竟然不会念古文,反映了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这两种意见我都不以为然。文理之别当然不可以成为卡壳的借口,但由此得出“人文精神欠缺”也未免太过片面。我认为,这“一字不识”反映了责任心的问题。平日里的家人、朋友间读错一个字、不懂一个字当然没有问题,也没有人会追究。但顾校长不是正在家里吃饭,也不是正在与朋友聊天,而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就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他代表了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学
20、府之一的教育水平;作为主持,他掌握着欢迎仪式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将在全世界的媒体中出现的公众人物,他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中国;作为大陆同胞,他是与台湾同胞互通友谊的信使。兼着这多重身份的顾校长,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讲话更加谨慎些呢?再者,古文在现在并不常用,不会读也在情理之中,骂得响亮的人也不见得有多少个能读出那个字来。但是,连小学生也知道,不会读的字可以查查字典,这种很简单就可以避免卡壳的办法,为什么身为清华大学的校长却没有采用?如果在讲话之前认真地看一遍诗句,发现有难读的字马上想办法解决,那么还会出现卡壳的“事故”吗?当然不会!所以,归结原因,只能说顾校长的责任心不强,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没有清
21、醒的认识。在某些人看来,一字不识也许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字值千斤重啊!这种不负责的现象当然不仅仅发生在顾校长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电视里,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类似的错误。顾校长只是“一字不识”,没有查字典;媒体们却把那些错别字铺天盖地地堆到读者的面前。从前,人们见到这些错别字还会提出纠正,现在却大都麻木了,面对错别字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媒体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错别字越来越多,到最后,会不会错的反倒成了对的呢?人们看错别字,用错别字,教育水平又如何能得到提高呢?各位肩负重任的文化工作者,在下笔之前,在开口之前,请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责任吧。因为在你的笔下,在你的口中,对你对我,都是一字千斤啊!点评:本文在写法上既就事论事,又有所拓展。首先,是就事论事,评论顾校长“卡壳”之失。在评论顾校长之失后,再作拓展,联系现实,针砭当前文化工作者的不负责任的问题,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从而使文章高出一筹。【实战练笔】题目: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