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届高三第五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汉中人工天汉湿地公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B. 某些病毒可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 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详解】A、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A正确;B、病毒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因此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正
2、确;C、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C正确;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流入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中的能量,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如图中a、b、c、d为细胞器,3H标记的亮氨酸参与图示过程合成3H-X.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示中,膜面积会发生变化的细胞器有a、b、dB. 3H一X分泌到细胞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 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2种D. c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答案】A【解析】【分析】1.分
3、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2.该图是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线粒体,d是高尔基体。【详解】A、图示过程表示的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以及分泌,过程中会发生膜面积的变化的细胞器是b内质网、d高尔基体,a是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B、由图可知,为分泌蛋白,其分泌到细胞外为胞吐,是借助膜的流动性完成的,B正确;C、a为核糖体,含有RNA,c为线粒体,含有
4、DNA和RNA,a和c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D、c为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含有有氧呼吸酶,D正确。故选A。【点睛】该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学生掌握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3.某细胞对氨基酸钠离子、葡萄糖和氧气的吸收方式的比较结果如图所示,四种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情况未标出。已知细胞膜上的“、”为载体蛋白,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 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进入该细胞的方式相同C. 氧气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D. 氨基酸可逆
5、浓度进入该细胞且要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同一载体进入细胞,葡萄糖进入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所以其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其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详解】A、由分析内容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同一载体进入细胞,A正确; B、葡萄糖进入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所以其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B错误; C、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其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C正确; D、氨基酸可逆浓度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4.下图是
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实验中温度、淀粉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等为无关变量B. pH值为1时淀粉酶可能已经失活,淀粉发生分解是盐酸起催化作用C. pH值为3和9时淀粉剩余量相同,说明两种条件下淀粉酶活性相同D. 实验中用适量的H2O和H2O酶代替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更为科学【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lh后淀粉剩余量。根据柱形图结果可以判断,-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并且在酸性条件下,
7、淀粉的分解量增加。【详解】分析柱形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1h后淀粉剩余量,温度、淀粉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等为无关变量,A正确;pH为1时有淀粉水解,这是盐酸催化淀粉水解的结果,过酸条件下酶将失活,B正确; 分析柱形图可知,pH为3条件下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基本相等,而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C错误;实验中用适量的H2O2和H2O2酶代替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更为科学,这样就可以避免盐酸对底物的水解影响,D正确。【点睛】本题以柱形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柱形图确定淀粉酶的最适PH的范围,根据题干中“盐酸
8、能催化淀粉水解”判断B选项,难度适中。5.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内的酶和ATP均为多聚体B. 酶和ATP的合成过程均需要能量C. 酶与ATP均要在细胞器中合成D. 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均需要酶和ATP参与【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内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TP是细胞内直接的能源物质,细胞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合成ATP。【详解】A、细胞内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酶为多聚体,而ATP不是多聚体,A错误; B、酶的合成需要消耗ATP,ATP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光能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正确; C、ATP可以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合成,也可以在细胞质
9、基质中合成,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C错误;D、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故放能反应不需要ATP参与,有些生化反应不需要酶参与,如水的光解,D错误。6.如今的生产工艺导致新鲜的蔬果表面常有水溶性的有机农药残留。现取某种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结果可绘制成图的曲线(测得整个过程纯水的浓度变化较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细胞吸水,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B. 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没有水的交换C. BC段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D. 此曲线说明浸泡时间延长,有机农药溶于水会被植物细胞吸收
1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考查对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条件的理解。将新鲜蔬菜浸入纯水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会发生吸水,图中BC段不会是细胞发生失水所致。【详解】AB段细胞液浓度减小,说明细胞吸水,但受细胞壁限制,细胞体积不会明显增大,A项错误;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B项错误;蔬菜浸入一定量纯水中,不会发生失水现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C段细胞液浓度增大,应是水溶性有机农药被植物细胞吸收,C项错误,D项正确。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观察线粒体实验中,经染色后,细胞质接近蓝色B. 观察叶绿体,可选择苔藓或黑藻叶片直接在显
11、微镜下观察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用于解离D. 脂肪鉴定实验中,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答案】B【解析】【分析】1、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详解】A、观察线粒体实验中
12、,经染色后,细胞质接近无色,A错误;B、观察叶绿体,可选择苔藓或黑藻叶片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B正确;C、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不是用于解离,而是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错误;D、脂肪鉴定实验中,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检测脂肪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8.下列生物学史实正确的是A. 英国
13、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首先发现了活细胞B. 在卡尔文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中都利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C. 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和摩尔根在研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都用到“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D. 酶的本质的探索过程中,萨姆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酶的提取液,毕希纳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1、酶的发现过程:时间国家科学家成就或结论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扎尼鹰的胃液可以消化肉块。19世纪欧洲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1857年法国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1857年德国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14、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国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1926年美国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脲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时间国家科学家 (实验)结论或发现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1845年德国梅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向植物提供
15、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18O2,释放的是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详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却不是显微镜的发明者,A错误;B、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源,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过程中都利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没有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错误;C、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和摩尔根在研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都用到“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C正确;D、酶的本质的探索过程中,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
16、酶的提取液,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学说的创立,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酶的探究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9.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B. 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C. 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于水【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
17、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详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A正确;B、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C、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不能定
18、量分析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C错误;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0.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下吸CO2(mg/h)1.001.752.503.253.753.503.00黑暗中释CO2(mg/h)0.500.7
19、51.001.502.253.003.50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B. 停止光照后,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上升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答案】C【解析】【分析】据表分析:“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CO2吸收量”是植物从外界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可表示积累有机物(葡萄糖)的量;“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释放CO2的量,表示消耗有机物(葡萄糖)的量。【详解】A、表中光照下吸收CO2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
20、释放CO2为呼吸速率,35时净光合大于零,则昼夜不停光照条件下,35时植物可以正常生长,A错误:B、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C3的还原减弱,但短时间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速率不变,所以C5减少,B错误;C、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光照时间一黑暗的时间呼吸消耗,经计算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正确;D、每天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512-3.012)=6,温度在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1.7512-0.7512)=12,所以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30时的2倍,D错误;故选
21、C。【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分析图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重点和难点,平时应该加强学生辨别比较和推理能力。11.下列与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用洋葱鏻片叶的内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的观察B.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C. 可用口腔上皮细胞来观察线粒体D.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体积小于伸长区细胞其相对表面积也小于伸长区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1、线粒体观察的材料不能用有色的,这样容易影响实验结果。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能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3、台盼蓝能给死的细胞染色。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
22、性,不能被台盼蓝染色。【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虽然无色,但可在外界溶液中添加红墨水或其他颜色协助观察细胞,A正确;B、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对台盼蓝的选择透过性,能进去而被染成蓝色,如果细胞膜结构不完整台盼蓝也能进去,故也能判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B正确; C、口腔上皮细胞没有颜色,含有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观察线粒体结构,C正确;D、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
23、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12.下图中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点有A. 5B. 3C. 4D. 2【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处于光补偿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密闭容器中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曲线的拐点可以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图甲中,实线表示呼吸速率,虚线表示净光合速率,a点时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图乙中,温室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曲线的拐点a、b可以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图丙中,a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图丁中,a点也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图中
24、共有4个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曲线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光合作用的曲线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13.某种植物栽培于玻璃温室内,下图为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的密闭玻璃温室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则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中曲线从b点到f点表示植物在积累有机物B. 玻璃罩内O2的含量在f点以后又开始出现下降C. de段CO2浓度下降趋于平缓的原因主要是叶肉细胞的部分气孔关闭D. 若玻璃罩内的CO2始终满足消耗需求,则与f点相比,e点时细胞内的C3化合物含量较多【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密闭玻璃温室中,初始二氧化碳量一定
25、,所以曲线的拐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图中b和f点可以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曲线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上升时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有呼吸作用。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若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玻璃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减少,植物积累有机物,故图中曲线表示植物积累有机物的区段是bf,A正确;B、曲线上升段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有呼吸作用,有氧气的净消耗,故玻璃罩内O2的含量在f点以后又开始出现下降,B正确;C、de段由于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关闭,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低,影响了光合作用强度,CO2浓度下降趋于平缓,C正确;D、若玻璃罩内的CO2始终满足
26、消耗需求,则与f点相比,e点时光照较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快,含量少,f点时光照不足,三碳化合物不能及时还原,含量多,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机物积累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4.利福平是一种抗生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中RNA聚合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的繁殖。某研究团队探究了物质Q和利福平对某种细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利福平会抑制细菌细胞的转录过程B. 利福平和物质Q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C. 物质Q对细菌的繁殖没有直接的抑
27、制作用D. 物质Q会减弱利福平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加入利福平和物质Q,因变量是细菌的死亡率。根据曲线图可知,利福平会提高细菌的死亡率,物质Q会减弱利福平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详解】根据题干中信息“利福平可抑制细菌细胞中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可知利福平能抑制细菌细胞的转录过程,A项正确;该实验中利福平和物质Q的浓度可能是固定的,从题中并不能看出它们的浓度有变化,因此,不能确定它们的浓度是实验中的自变量,B项错误;丙组只加物质Q与不加利福平和物质Q的细菌死亡率相同,说明物质Q对细菌的繁殖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C项正确;根据乙组与
28、甲组比较,可知物质Q会减弱利福平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D项正确。故选B。【点睛】RNA聚合酶是转录所需的酶,利福平抑制细菌细胞中RNA聚合酶的活性,故推测其抑制细菌的转录过程。15.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配子的随机结合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C.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D. 甲、乙多次重复实验后,Dd和AB组
29、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详解】A、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A错误;B、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不一定相同,一般雄性多于雌性,所以I、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C、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D、d)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
30、错误;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乙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D正确。故选D。16.图一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一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 图一细胞中处于图二CD段的有C. 图一中为次级精母细胞,中A和a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D. 若该动物产生一个Aab的配子,则发生分裂异常的时段应为图二的DF段【答案】B【解析】【详解】A
31、、图一中都含有二个染色体组,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B、图二CD段表示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对应于图一中的,B正确;C、根据图一所示细胞无法判断该动物的性别,所以可能为次级精母细或第一极体;中A和a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导致的,C错误;D、该动物产生一个Aab的配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应为图二的CD段,D错误。17.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 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中基因和染色体都单个存在B. 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的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都保持完整性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32、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D. 经历分裂间期的复制过程,细胞中的基因和染色体数目都翻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考查对萨顿假说依据的理解。理解“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中基因和染色体都单个存在,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的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都保持完整性,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均说明了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经历分裂间期的复制过程,细胞中的基因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D项错误。18.某XY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圆形叶和缺刻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
33、纯种品系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实验1:圆形叶缺刻叶子代雌株全为圆形叶,雄株全为圆形叶实验2:缺刻叶圆形叶子代雌株全为圆形叶,雄株全为缺刻叶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A. 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 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C. 实验l、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D. 实验1子代雌雄植株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缺刻植株【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对伴性遗传规律的应用。实验2的后代中,雌性个体与母本表现型相同,雄性个体与父本表现型相同,据此可判断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缺刻叶为隐性性状。【详解】根据分析,根据实验2的结果可判断控制叶型
34、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缺刻叶为隐性性状,A项正确,B项错误;实验l、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均为杂合子,C项正确;实验1子代雌雄植株杂交,由于雄性植株为显性圆形叶,后代雌性均为圆形叶,D项正确。19.某果实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R、r控制,其中B控制黑色,R控制红色,且B基因的存在能完全抑制R基因的表达,现向某基因型为BbRr的植株导入了一个隐性致死基因a,然后让该植株自交,自交后代F1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据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基因导入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B. F1的全部黑色植株中存在6种基因型C. 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35、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AB、黑色的基因型为B-R-和B-rr,红色的基因型为bbR-,白色的基因型为bbrr,自交后代F1表现型比例为黑色:红色:白色8:3:1,说明BB纯合时致死,则S基因导入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F1的全部黑色植株中存在3种基因型(BbR-和Bbrr),A正确,B错误;C、控制果实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D、对该转基因植株进行测交,子代黑色:红色:白色2:1:1,D正
36、确。故选B。20.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一白化病患者与该地区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 () A. 1/201B. 1/202C. 1/101D. 1/204【答案】B【解析】【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性状基因为A、a,则白化病基因型为aa,携带者是Aa。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2,AA=A2,Aa=2Aa【详解】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A基因频率为99/100,Aa频率为2Aa=299/1001/100=198/10000。AA频率为1-Aa-aa=9801/1000
37、0。可得表现正常中Aa频率为Aa/(Aa+AA)=2/101。则一白化病患者与该地区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1/22/1011/2=1/202,故选B。21.番茄的高蔓(A)对矮蔓(a)、感病(B)对抗病(b)为显性。如图表示以和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四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过程I、II得到,育种原理为杂交育种B. 过程需要耗费大量实验材料C. 、属于同一物种,不存生殖隔离D. 、过程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
38、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详解】A、用和培育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A错误;B、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需要耗费大量实验材料,B正确;C、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多倍体,为新物种,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IV过程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V过程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错误;故选B。【点睛】农业生产上培养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22.下列有关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种
39、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A. B. C. D. 【答案】D【解析】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错误;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含有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产生过程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因此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
40、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正确;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正确;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物多样的最直观的表现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错误2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正确的是A. PM2.5进入人体肺泡中即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B.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将导致血浆最终呈酸性C.
41、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兔疫缺陷症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分析】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细胞外部环境;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详解】A. 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错误;B. 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
42、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C.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诺如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冬季是诺如病毒的高发期,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严重的呕吐、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B. 某人每年反复感染该病的原因是机体不能产生抗体C. 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诺如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43、疫的共同参与D. 诺如病毒的比天花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严重的呕吐、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水盐代谢调节失衡,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A正确;B、病原体感染机体时,人体的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反复感染该病的原因可能是免疫功能下降或病原体发生变异,B错误;C、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诺如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C正确;D、诺如病毒比天花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因为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相对于诺如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结构
44、更稳定,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内环境稳态、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识记免疫调节的原理及具体过程;识记体温调节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5.日前,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陈剑峰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陈述。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B.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C. 若持续高烧在39,则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
45、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2、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3、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详解】A、温度可影响细胞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调节体温作用,B正确;C、若持续高烧在39,则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若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C正确;D、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卫功能,D错误。故选D。2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有几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46、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肠杆菌细胞分裂前期时,每个细胞中含有两个中心体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神经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将融合的异种植物花粉培育成幼苗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可育植株生态农牧业的建立可使物质充分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主要与神经调节有关A. 2B. 3C. 4D. 5【答案】A【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2、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3、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4、生态农牧业的建立可使物质充分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可提高能量利用率。【详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
47、用方法,错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与生长素作用相似,能调节植物生命活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正确;大肠杆菌细胞是原核细胞无中心体,错误;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神经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全能性必须是由细胞到生物个体,错误;将融合的异种植物花粉培育成幼苗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可育植株,正确;生态农牧业的建立可使物质充分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通过能量传递效率,错误;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主要与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有关,即与体液调节有关,错误;故选A。27.在我国红树林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
48、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组成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B. 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红树林的稳定性C. 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D.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2、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49、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详解】A、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均为消费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B错误;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D、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D。2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
50、率C. 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29.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摄食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能量J/(hm2a)1.051
51、0103.501094.55109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 田鼠类便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需要理清以下关系:1、某一营养级的摄食量同化量+粪便量。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量+用于某一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3、某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最终去向流入下一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详解】A、田鼠的同化量
52、=摄食量粪便量=1.051010 J/(hm2a)-3.50109 J/(hm2a)=7.0109 J/(h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7.0109 J/(hm2a)-4.55109 J/(hm2a)=2.45109 J/(h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100%=2.45109 J/(hm2a)7.0109 J/(hm2a)100%=35%,A正确;B、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即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入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获得的能量=7.0109 J/(hm2a)20%=1.4109 J/(hm2a)
53、,C正确;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 J/(hm2a)20%=3.51010 J/(hm2a),D正确。因此选B。【点睛】熟悉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是解题的关键。30.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选项信息类型来源作用对象举例A植物激素特定的器官靶细胞生长素B淋巴因子T细胞B细胞溶菌酶C物理信息某生物同种生物蜜蜂圆圈舞D神经递质神经元神经元、肌细胞等肾上腺素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
54、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31.近期,我国首次发布肿瘤年报,年报显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专家指出肿瘤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人都需要有一定的防控意识。建议大家应保持健康的心态,适当锻炼,健康饮食,合理作息。请回答如下相关问题:(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正常细胞中的_发
55、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2)在癌症早期可以通过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明显。但到了中、晚期,因为癌细胞扩散,这种方法将不再起到作用。癌细胞容易扩散的原因是_。(3)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征。若开始培养时取一滴培养液观察有100个癌细胞,经24 h培养后,取一滴稀释100倍后再取一滴(设三次的“一滴”等量)观察,发现有16个癌细胞。据此推测此癌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约为_h。(4)图为结肠癌发生的遗传学原理:正常细胞中的图示的四条染色体互为_。癌症的发生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据图可知,是因为细胞癌变是_的结果。【答案】 (1). 遗传物质 (2). 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56、,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 (3). 6 (4). 非同源染色体 (5). 多个基因突变累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癌变,考查对细胞癌变原因、特征的理解。据图可知,少数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细胞的癌变,只有多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时,才会导致细胞的癌变。【详解】(1)细胞癌变的原因是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2)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的粘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扩散。(3)开始培养时取一滴培养液观察有100个癌细胞,经24 h培养后,取一滴稀释100倍后再取一滴观察,发现有16个癌细
57、胞,相当于1个癌细胞在24 h培养后经过4次分裂变为16个癌细胞,据此推测此癌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约为244=6h。(4)正常细胞中的图示的四条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各不相同,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据图可知,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所以癌症的发生一般需要很长时间。【点睛】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判断:(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的染色体一定为同源染色体。(2)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3)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32.油菜果实发育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1)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
58、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_ (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假设每天的光照时长均为12小时,一天内,呼吸速率基本恒定,据图分析,第_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第36天后果皮逐渐由绿变黄,此时,果皮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_和_减少,光合速率显著降低。(2)图乙表示油菜种子中储存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可用_染液检测;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有机物由_转化而来。【答案】 (1). 小于 (2). 36 (3). H(NADPH) (4). ATP(三磷酸腺苷) (5). 苏丹III(或苏丹IV) (6)
59、. 可溶性糖和淀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检测,考查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关系的理解和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分析。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根据图1中不同天数时果实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可判断不同天数时总光合速率的大小。【详解】(1)据图可知,第24天和第12天相比,净光合速率相差不大,但前者呼吸速率明显较小,所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据图可知,第36天时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即一天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光反应的产物ATP和H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图乙中,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为脂肪,可用苏丹
60、(或苏丹IV)染液检测;据图可知,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逐渐减少,这些有机物逐渐转变为脂肪。【点睛】分析第(1)小题第2空时,白天有机物的积累减去夜晚有机物的消耗即为一天中有机物的积累,由于每天的光照时长均为12小时,一天内呼吸速率基本恒定, 可直接用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分析判断。33.荞麦是两性花作物,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花药大小(正常、小)、痩果形状(棱尖、棱圆)等。某兴趣小组利用纯种荞麦进行杂交实验,获得了F1,F1自由交配得 F2,F2代性状统计结果如下。花药正常:花药小=452:348,痩果棱尖:痩果棱圆=591:209。请回答:(1)花药大小的遗传至
61、少受_对等位基因控制,F2代花药小的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2)为探究控制花药大小和痩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兴趣小组用了最简单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判断(不考虑交叉互换)。请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方案: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痩果棱尖和相关基因均为隐性纯合的花药小、痩果棱圆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_;统计后代中两种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结果分析:若后代中_,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痩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若后代中_,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痩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三对染色体上。【答案】 (1). 两 (2). 3/7 (3). 让F1自交(或自由交配)获得F2 (4). 花药正常瘦
62、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9:3:4 (5). 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27:9:21:7【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花药正常:花药小=452:3489:7,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基因型为双杂合子(设为AaBb),则双显性(A_B_)为花药正常,其余基因型为花药小;痩果棱尖:痩果棱圆=591:209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设为D、d)控制,且痩果棱尖为显性性状。【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花药的大小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子一代为双杂合子(AaBb),
63、且双显性(A_B_)为花药正常,其余基因型为花药小,则F2代为9A_B_、3A_bb、3aaB_、1aabb,所以花药小的植株(3A_bb、3aaB_、1aabb)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2)实验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为探究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相关基因均为隐性纯合的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为材料,进行实验获得F1;让F1自交(或自由交配)获得F2;统计后代中两种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结果分析:若控制花药大小和痩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假设D与A连锁,则后代A_B_D_:A_b
64、bD_:aaB_dd:aabbdd=9:3:3:1,因此后代中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9:3:4;若控制花药大小和痩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三对染色体上,则后代花药正常:花药小=9:7,痩果棱尖:痩果棱圆=3:1,因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27:9:21:7。【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孟德尔而两对相对性状和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后代性状分离比,进而根据题干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34.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
65、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的途径。(选填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
66、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6)从生物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 (1). 水草甲丁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丙和丁 (4). 捕食和竞争 (5).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6). 大于 (7). 丁 (8). 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
67、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1)水鸟以各种鱼类为食,因此图1食物网遗漏了水草甲丁这条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2)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就是次级消费者,即次级消费者包括丙和丁;丁与丙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两者又共同竞争乙。(3)除顶级消费者以外,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因此根据图1分
68、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第二营养级所有生物同化的能量与第一营养级所有个体同化能量的比例。图2中,水草、藻类流向乙的能量有190025000100%=7.6%,而第二营养级还包括甲,因此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此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点睛】本题考查
69、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识记能量流动的渠道,识记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答题。选修生物技术实践35.微生物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生物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请回答以下问题:(1)制果酒时,应用的菌种为_,制果醋时应用的菌种为_,二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后者_,制酒时,应先冲洗葡萄,后去枝梗,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2)果酒制作是否成功,需发酵后用_来鉴定,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色。【答案】 (1). 酵母菌 (2). 醋酸菌 (3).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4). 洗去浮尘 (5). 重铬酸钾 (6). 灰绿【解析
70、】【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参与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制法时,应先冲洗葡萄,后去枝梗,冲洗的主要目的是洗去浮尘。(2)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
71、钾溶液鉴定,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6.HIV(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由HIV的变异频率作常高。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HIV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工作者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制HIV疫苗取得了一定进展,下图是该技术的操作简要路径(表示操作步骤):图中表示_,目的基因的载体有_(答出三种),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酵母菌的DNA,可采用_技术,利
72、用探针检测酵母菌的基因,如果出现_,就表明目的基因己插入酵母菌DNA中。(2)在基因工程中将重组质粒导入不同的受体细胞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若是导入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需要制备感受态细胞,原因是_。【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3). DNA分子杂交 (4). 杂交带 (5). 农杆菌转化法 (6).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
73、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
74、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分析图示:是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详解】(1)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图中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受体细胞内的DNA上,检测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利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做为探针检测受体细胞的基因,如果出现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受体细胞DNA中。(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将质粒上的T-DNA转移到受体细胞。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由于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作为受体细胞需要经过钙离子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感受态细胞容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