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九(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
2、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服务。答案:C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难以得到发展壮大的根源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C封建势力的强大D自然经济的抵制答案:A3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A中国的政局B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的态度D中国的自然条件解析: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掀起了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高潮。因此,列强侵华特征的演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答案:B4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
3、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获取高额利息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成为侵华霸主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答案:B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是客观因素。清政府出于扩大税源的需要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大大减轻了民族工业创办的阻力。答案:B6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
4、条件是()A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出现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出现D社会矛盾的加剧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代表资产阶级的康梁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答案:B7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民族危机”指的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答案:D8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门户开放”B清政府与各国之
5、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旨在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所以,这里的“门户开放”指西方国家在华的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答案:C9“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C参加者 D地点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公车上书”的史实。这场运动的时间是1895年,领导者是康有为等人,地点是北京,但参加者并非“各省官员”,而是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答案:C10保国会成立后,
6、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解析:保国会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紧扣时代形势,符合时代要求。答案:A11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点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解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可排除A项。由提供引文的“创事”“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
7、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C两项。答案:D12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答案:B13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解析:“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并
8、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答案:B14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和决算D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C、D都是戊戌变法法令的内容。答案:B15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革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坎坷的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顽固势力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改革最终失败,这说明改良主义道路
9、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是漫长和坎坷的。所以都是对的。答案:A16维新变法法令中“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特别有利于哪一阶级参政()A地主阶级 B资产阶级C农民阶级 D封建官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中的“官绅士民”不可能是地主阶级和封建官僚,更不可能是农民阶级。答案:B17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D废除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使一大批以此为安身立命之业的人看不到前途,故而反对。答案:C18康有为说
10、:“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种做法的实质是()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康有为认为布衣改制是大事,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实质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19“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这段话表明了他的()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他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
11、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答案:A20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
12、(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8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中国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三“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材料一、二两则上书出自谁手?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5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作者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加以
13、认识?(8分)答案:(1)康有为。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治要求:实行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认识: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2阅读下列材料:由于维新变法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了,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
14、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4分)(2)社会上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强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6分)(3)这一现象有什么影响?(4分)答案:(1)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2)主要原因是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废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了。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令旗人
15、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3)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变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
16、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怎样?(3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4分)(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能力。第(1)题,从“三权”“皇上”等信息即可判断。第(2)题,依据“台湾事变”“陈涉”“大借洋款”可判断。第(3)题,综合前两题归纳缺陷。第(4)题,分析理由要考虑当时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
17、提出反对帝国主义。(4)不正确。出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必然失败。24(2013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
18、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8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10分)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第(1)问两者的共同之处,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和材料可从其方式、改革内容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从改革的主导者和推行过程两方面分析,关于新政的实质,即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