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09.55KB ,
资源ID:158240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824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世界史高考讲座 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世界史高考讲座 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x

1、世界史高考讲座一、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历史学科强调证据意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这就是历史学科特有的“史论结合”方法。材料问答题大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就要求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不宜主观臆断、空发议论;也不宜罗列史实,没有论证。而应当论证与史实结合,史实与论证一致,达到论证统领史实,史实支持论证;解答材料问答题应见招拆招,不宜固化答题模式,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招熟悉题型特点,通法悟道快速准确解答“高考25分大题”【题型特点】1.命题形式:一般是2个材料、23个设问,每问分值较大,一般每问往往包含两小问。2.考查知识:

2、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考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考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通法悟道】1.整体分析:要逐段逐句逐层概括。依据材料长文分段;短文分句;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等进行概括,同类要概括,进行逐层概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根据对应知识进行概括。同时概括时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2.归纳比较:首先明确比较对象,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其次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

3、同点。最后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3.学科术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所学知识,尤其要注意教材中结论性语言,表述不能过于口头化,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4.看分值答题:问题的分值既是答案详略的提示,也往往是答案要点个数、角度的暗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答案,一般是2分一个要点,也有3分一个要点的。高考示例2019全国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

4、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

5、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国家

6、治理问题切入,考查汉朝和罗马国家治理的异同以及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体现了“中外关联”的命题原则。通过对汉朝和罗马帝国国家治理方式的比较,强调汉朝在确立中国基本疆域、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现了历史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是对新修订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呼应。通法悟道解答本题要注意整体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比较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并注意使用学科术语,看分值答题。解题指导第(1)问,属于比较异同类设问。“同”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和材料二“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

7、,实施统一制度、法令”等可知,都是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由罗马实行行省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等可知,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从治国方面看,罗马强调法律,汉朝是礼法并用;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汉朝实行中央集权,罗马地方有一定自主权;从内部联系看,汉朝有统一的文字,罗马没有统一的文字;汉朝同等对待各地民众,罗马区别对待境内各民族等。第(2)问,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要以治理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从对国家统一、民族认同、思想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其对后世,也就是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规范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4分)异:汉朝郡

8、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12分)(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9分)尝试应用熟悉题型特点,通法悟道快速准确解答“高考25分大题”1.2020全国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

9、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

10、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第二招主题贯通材料类非选择题解题技法【题型解读】1.主题贯通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

11、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2.主题贯通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颖,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考,较好地考查考生微观和宏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

12、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的答案。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顺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高考示例2017全国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

1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

14、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解题策略本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设计命题、设问直接。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1)根据设问、阅读材料注意荷兰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两问之间的联系。(2)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背景、目的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3)按解答顺序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思考角度。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

15、根据设问进行组织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明朝国内统治状况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等信息概括。第(2)问,可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加强两岸联系、增强民族认同等方面分析。规范解答(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9分)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

16、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6分)(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10分)尝试应用主题贯通材料类非选择题解题技法2.2017全国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

17、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18、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二、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规范解题讲练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考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要求提出论题,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第一招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

19、究型试题破解之道(1)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由于高考对考生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

20、。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型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高考示例2018全国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

21、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命题立意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时间限制是近代早期),最后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回答,要求对历

22、史现象的概括要从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描述,史实正确,言之有理。阅卷细则本题答案分为提取情节并对应历史现象、概述、评价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按三个层次赋分。第一层次:从材料中提取出一个情节并指出其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4分)。要求:所提取的情节与历史现象对应正确,得4分;只提取情节或只答出历史现象,正确者得2分;没有提取情节,历史现象也总结错误,得0分。第二层次:概述该历史现象(4分)。要求:历史现象概述完整准确,包括历史现象的基本要素如历史时段、历史空间、历史活动主体、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趋势,得4分;历史现象概述基本准确完整,得2分;历史现象概述错误,得0分。第三层

23、次:评价该历史现象(4分)。要求:评价客观全面,能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历史现象,得4分;评价不够准确客观,仅从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得2分;不能进行正确评价,得0分。参考案例一、鲁滨逊渴望航海冒险,在航海途中漂流到荒岛上,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人进行大航海的历史。二、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或在漂流的荒岛进行殖民并将之变成个人财产,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人进行殖民扩张的历史。三、鲁滨逊因自己的种植园缺少劳动力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进行黑奴贸易的历史。四、鲁滨逊通过自己阅读圣经而获得宗教信仰,反映了近代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答案示例情节与对应的历史现象:鲁滨逊渴望航海冒险,在航海途中漂流到荒岛

24、上,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人进行大航海的历史。(4分)概述:1500年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开始了海外探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开辟了从欧洲到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此后,英国、荷兰等国也纷纷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世界迎来了大航海时代。(4分)评价:大航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分)同时大航海也带来了残酷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2分)尝试应用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型试题破解之道3.2019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

25、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26、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4.2020全国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第二招以定论点、选论据、规范答“三步骤”通法悟道解答“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第一步:定论点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论证角度发现问题是开启

27、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发现问题是突破开放型试题的前提。1.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无论题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概括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明白问题主旨,审出材料的核心内容或问题主旨,指出其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及某些偏见,为下一步做好铺垫。2.获取有效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关键(1

28、)有效信息及“有效”的体现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体现在对回答具体问题、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以及说明、论证上有效。(2)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从所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中获取。第二步:选论据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选取所需论据知识是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知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考,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效。新课改以来,历史开放型试题由传统的“紧扣教材”转变为“若即若离”,即仅

29、以教材为依托并适当拓展。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试题的命制不拘泥于教材,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准确调动、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将题目的情境信息(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中,并与教材内容相对照、反思、调试,进而根据需要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去解决具体问题。第三步:规范答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三段式”作答审清题目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针对不同的方法提示语,采用三段式规范进行论证。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认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段式论证。第一段提出正确、鲜明的观点或论点第二段

30、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用简要、通顺的文字从多角度进行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论证、尽量用学科术语回答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认知高考示例2019全国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技巧运用第一步:定论点材料反映了美国一学者对19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知,该

31、学者分别从“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个不同角度,对世界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要求考生提出对该学者认识的见解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注意题目要求“见解明确”,也就是提出明确的观点,赞成或反对或修正。阐述理由时,考生要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第二步:选论据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可以赞同这一观点。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论述时可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的背景、

32、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撞。第三步:规范答第一段明确题目中“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含义第二段结合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两者中选取一个或者两者兼顾,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结合材料提供的重要史实,说明自然进程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注意要全面;如果叙述人文进程,可结合材料提供的重大史实,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第三段归纳总结,升华认知:说明人类社会在两个进程发展中不断进步参考答案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2分)理由: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

33、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的发展为前提。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10分)尝试应用以定论点、选论据、规范答“三步骤”通法悟道解答“高考12分开放探究题”5.2017全国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

34、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35、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6.2021新高考北京卷,19(12分)“自写真”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

36、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7、。)世界史高考讲座尝试应用1解析:第(1)问,与民主德国关系的“变化”可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概括得出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原因”可根据材料“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等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可根据材料“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概括得出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可先根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第(2)问,“历史条件”可先根据材料“德国实施新亚

38、洲政策”“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等,从德国外交政策与目标调整、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再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欧洲一体化发展、德国实现统一的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历史启示”可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史实、原因、影响等分析作答,如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中德两国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改善两国关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根据中德两国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外交决策,不依附于别国可得出外交需独立自主;如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德关系发展提高了两国

39、的国际地位可得出通过发展友好外交拓展国际空间和增强经济实力。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4分)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6分)(2)历史条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9分)(3)启示: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

40、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6分)2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得出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挖掘法国大革命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从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不同”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第三小问“原因”要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

41、分析。答案:(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8分)(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3分)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4分)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10分)3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故事梗概与中国的翻译与改动情况进行比较,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思考翻译与改动的原因,选好角度拟定论题;其次结合材料信息,联系不同时期的中国

42、社会状况对论题进行阐释。注意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提示:根据材料中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基本内容以及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可从美国南北战争入手,也可从三个年份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入手,提取一个论题,如:从美国角度,可从人权、种族问题提取论题;从中国角度,可从维护主权独立、爱国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提取论题。然后围绕论题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论述要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12分)4解析:本题考查欧盟的形成与发展。本题为开放式大题,首先要明确欧盟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从经济合作到外交、安全政策合作再到司法和内务合作的过程,体现了欧盟由经济合作到政治、军事、外

43、交合作的发展过程。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从三列支柱中列出三个要点,注意题目要求三点之间有相互联系,可从欧洲内部合作的要素中选取。第三步,进行论述,重点在于阐释其影响。最后,进行总结提升。答案:示例一:论题: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2分)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鉴于以往战争的创伤和当时美苏争霸的威胁,西欧国家联合的呼声日益高涨。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之后缔结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正式成立欧洲联盟,其宗旨为促

44、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实现了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成员国不断增加,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欧洲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0分)示例二:论题: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打击有组织犯罪。(2分)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变化、美苏争霸、欧洲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使欧洲走向联合。在单一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欧洲开始经济全面

45、合作,欧盟的成立使得合作由经济领域变成政治、经济全面合作,打破关税壁垒,打开单一市场,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同时随着欧洲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共同打击各种有组织犯罪迫在眉睫,为此欧盟在经济、政治各个领域加大司法合作、加大经济执法的联合,共同应对跨国犯罪。欧洲的联合,加快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洲合作的深化,有助于解决欧洲经济、政治合作过程中各种未知的问题,有助于增强欧盟实力、惠及欧洲各国,有利于欧洲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10分)5解析:本题选取古代到21世纪初钟表的演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试题给出的观点是“钟表的演

46、变”,要求从“钟表的演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答案:示例一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2分)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

47、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10分)示例二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2分)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48、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10分)6解析:首先要明确“时代特征”,即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进行具体阐释时,我们要把在15到17世纪,中国和西方在自画像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明确。对中国而言,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对西方而言,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

49、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然后再结合当时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方面所出现的新面貌与材料中所述的新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具体阐释。对中国而言,这(材料中的新变化)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对西方而言,这(材料中的新变化)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答案:论题: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2分)论述: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5分)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这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5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