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哭泣、呻吟、恍惚、参差不齐”等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 2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方法】 1朗读复述法。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应如何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从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方面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2设疑研讨法。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
2、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二、朗读感知 1朗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建议学生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落实如下词语:酷热厌倦附和突兀参差不齐惊慌失措 2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建议学生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学生
3、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暮色中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这一部分。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三、理解课文 我们学习课文,要从整体上把握,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这就叫作认识课文,理解课文。 1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这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内容及主旨初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又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主旨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小步;没什么了不起;战胜自己才能相信自己 ;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父亲的话 ;等等。2.变
4、角色认识人物。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例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地嘲笑“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在他和其他几个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心里是怎么想的? 怎么说的? 又是怎么做的? 事后有没有认真反思过自己? 再如杰利,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为什么明明“看起来很担心”,却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他离去到叫来“我”的父亲,这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 其间可能发生了什么? 他是怎样对“我”的父亲讲述这件事的? 还有父亲,当他发现身体一直弱不禁风的孩子这么晚了还没
5、回家时,他的心情如何? 他做了些什么?当他从杰利口中得知这件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在赶往悬崖的路途当中,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跟杰利谈了些什么? 通过变角色讲故事,可以更为真切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深入地认识人物形象。第二课时一、拓展思维 学生交流,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 例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亲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二、研讨主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
6、一小步,再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三、课文延伸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事例。 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分解为爬山途中一个个的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四、提出希望教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五、搜集事例 文章通过“我”的一次“脱险”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生活哲理:战胜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一点一点地向前迈进,便能一步一步地接近成功。这个哲理通过一个八岁孩子的经历得到了证明。其实,还有很多人的奋斗经历甚至自然界的某些现象都是对这个哲理的极好的证明。让学生多方搜集这种事例,从而对课文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学生自己的成长也将更为有益。 熟读课文,明确主旨,然后列举各种例子来证明本文作者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1人的例子(古人的例子、今人的例子、外国名人的例子、身边成功人士的例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2自然界的例子(动物、植物、矿产) 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