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812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4讲 .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科技文艺科技:战国的“司南”文学: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绘画:战国的帛画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汉代的汉赋;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活

2、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科技: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考纲要求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

3、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第3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

4、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战国孟子(1)政治:“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图示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

5、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辨析比较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

6、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解读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处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处说明了

7、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解读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处“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史料运用(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8、?(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答案(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

9、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主题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解读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处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由处可知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处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史料

10、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料运用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答案(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

11、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

12、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卷)T40,孔孟儒学(卷)T24,儒家思想(卷)T40,孟子思想2016年1(2015课标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13、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以复古为政治目标,故D项错误。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14、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意思是:统治者不要把

15、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4(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案为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春秋战国初期,宗法分封制就已经瓦解,排除B。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16、、D项。5(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他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但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故B项正确。A项为孔子的思想,C项为孟子的思想,D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都不能体现出思想领域的融合,故A、C、D三项排除。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6龙岩一模)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

17、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底层贵族的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种趋势,B、C项说法并未体现士阶层的流动性,故B、C项均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技术的进步与士阶层的关系,故D项错误。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

18、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答案B解析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子百家不都是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3(2016湘西自治州二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

19、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答案D解析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其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4(2016临沂一模)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

20、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由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可知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由材料“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得出孔子反对的缘由是维护贵贱的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以礼乐教化百姓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5孔子说:“不义而富且

21、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答案B解析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义利观,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为,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可知,先秦儒学并没有完全否定利,故C项错误;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的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6(2016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一次联考)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

22、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答案C解析“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

23、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8(2017大理质检)“万乘之

24、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B“与朋友交,言而有信”C“民不畏威,则大威至”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答案A解析“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出自韩非子人主,意思是说君主驾驭天下依靠的是他的权势,“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出自韩非子有度,强调法治的公平,故A项正确;“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自道德经,是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墨子辞过中的一句话,是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9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

25、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相符,墨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中“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相符,故C项正确;法家主

26、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10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答案A解析“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是法家思想,“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是儒家思想,“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

27、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11(2016凉山二模)有学者认为: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其主要反映中国文化()A重鬼神 B轻人性C轻自然 D重人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敬鬼神而远之”可知中国文化并不是重鬼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人性,而非轻人性,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轻自然,故C项错误;据材料“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可知中国文化重人性,故D项正确。1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28、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

29、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

30、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主要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

31、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第(1)问根据儒家对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回答即可。14(2016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32、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

33、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

34、: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为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根据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根据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辩证的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