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75.50KB ,
资源ID:157964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796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博雅高考》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16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博雅高考》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16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

1、专题16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2“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

2、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4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

3、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6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39.79221334554424A第一次世

4、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7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8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

5、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9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m)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何者是最恰当的理解?(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

6、,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10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依然没有战斗,没有遇到抵抗。”这说明被推翻的临时政府( )A与沙皇政府性质一样 B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C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已转成帝国主义代表11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回顾斯大林时代:“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 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这说明斯大林时代( )A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B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

7、C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D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 12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体制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13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讨一划

8、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4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举行,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这说明( )A. 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列宁赢得了民心B布尔什维克在广大地区获得了支持C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D. 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多元化15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A萨哈

9、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16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 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A 在淡忘十月革命B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C 依然怀有大国情结D 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17“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

10、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A全面恢复私有制 B实行商品贸易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禁止私人贸易18“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一观点的评价,正确的应是这一观点( )A不可采信 B符合史实 C值得商榷 D表述隐晦19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

11、32年竟高达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上述材料表明 ( )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20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保证农业

12、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21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独立宣言发表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C自由女神像落成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22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 ”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这里“ ”应

13、填写的是( )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23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依据1917年到1928年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分析,其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24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 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二、非选择题。25(24分)世界大历史是萨克雷等美国学者集体编著的历史巨著,

14、显示了美国学界对世界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材料一 全书分为五卷。其总目录是第一卷 文艺复兴至16世纪第二卷 15711689年第三卷 16891799第四卷 17991900第五卷 1900至反恐战争材料二 每卷罗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第三卷16891799的目录是第一章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16891725第二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1714第三章 不列颠第一帝国 17011761第四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17401763第五章 启蒙运动 约1750年第六章 农业革命 约1750年第七章 美国革命 17631783第八章 南太平洋的开辟 17601790第九

15、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约17601780第十章 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 17701796第十一章 大西洋黑奴贸易 约17301807第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 17891799材料三 每章分为五个栏目。第五卷第八章冷战时期的目录是概述专家点评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尼基塔赫鲁晓夫 甲 “铁幕演说”乙 “欧洲复兴计划”丙 第二次哈瓦那独立宣言论著选粹【史论】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

16、大历史的编撰特点。(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并分析说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8分)(3)依据材料三,为两个栏目命名。从甲、乙、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如何体现本卷主题。 (8分)(4)世界大历史是否会按照【史论】对20世纪的预判来写作第五卷,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6分)26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

17、好的政府”。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4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

18、“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6分)(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带来的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19、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12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8分)28(21分)农业发展是

20、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

21、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00058760294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

22、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3分)(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8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29(15分)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

23、。”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

24、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7分)30(12分)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按照钱乘旦先生的划分,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5、。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15世纪),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农业文明不断瓦解; 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起动阶段(1618世纪),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一个 “现代”世界出现了;第三阶段: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两百年发展的欧洲终于迎来了成熟的现代社会;第四阶段: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中期后),世界在破坏和重建中进步着;第五阶段:现代社会的新转型阶段(二战后),从二战结束起,一个“后现代”社会正在形成。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31(28分)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6、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

27、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0分)(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12分)答案与解析1C【解析】两国的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图显示的是美国从19

28、60年到1970年增长速度比较一致,后来就迅速放缓,而苏联的情况是在1965-1975年间增速较慢,这是因为两国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结果,故选C。AB与事实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2A【解析】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可以判断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所以“有利于无产阶级”。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两个高点并不是斯大林模式适应生

29、产力发展的反映,而是后任领导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成果,排除A;60年代初期的低点的原因除了恶劣的气候, 还有具体的气候、土壤条件、管理不善等,排除B;50年代中期的高点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C正确,答案选C;1985年,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后因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才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排除D。4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扩大了

30、企业的自主权,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这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与柯西金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5D【解析】“剥光为止”说明苏联这位领导人把苏联原来的社会通过改革给改没了,即苏联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故选D。 6B【解析】表格中1921年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比1913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推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 7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

31、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可知苏联党内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由题干中“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可以看出苏联党内并不迷信赫鲁晓夫,因此A项排除;、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8C【解析】注意材料提取和判读,其中“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所指的是四月提纲,从而推导出“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答案为C。A项是1861年改革废除的;B项是在1917年3月进行的二月革命推翻的;D项是在十月革命后的任务。9D【解析】材料认为如果没有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就不会发

32、生十月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波及苏联,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可以推行。即材料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缺点,就不会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选择D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排除A、C两项;题目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强大的信息,排除B项。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依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的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故A错误;临时政府依然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和镇压人民的革命斗争,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故排除B,C符合题意;D与史实不符。1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共产

33、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可以看出这种集权的体制很容易滋生特权腐败。所以答案选C。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列宁时代的,首先排除;B项过于笼统,不能够体现“核心政策”,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实现国家工业化,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依

34、据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和政策的随意性,B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C在材料中未体现,D不合题意,故选B。14.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说明布尔什维克并未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故A,B项错误;从“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社会革命党早出现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且其比较激进,且反对社会主义革命,故排除。15B【解析】1970

35、年为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而非赫鲁晓夫改革,排除A;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根据材料信息“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障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可知作者强调的是政治改革。本题选B。1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仔细观察图表,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文字及图表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相关认识。据表中的数据变动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故A错误;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B错误;从图表中可

36、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推动社会发展”“开开辟新时代”,这些内容构成昔日苏联大国的辉煌,故表明俄罗斯人仍然有大国情结,故C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是经济,故D错误。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A项错在全面恢复,只是部分;C和D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表现,新经济政策是允许私人贸易和市场存在的,故本题选B项。18C【解析】这一观点的表述是很清晰的而不是隐晦的,有的是符合史实、可以采信的,有的是不符

37、合史实、不可采信的而只能商榷的,例如说“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就是只能商榷的,所以从整体而言材料的这一观是点值得商榷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19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了经济危机,再从“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的信息可得出苏联利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来进行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20B【解析】题干中所说的居民证是为了防止农村居民的异地流动,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B;ACD均不

38、是主要原因,故排除。2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根据题干“1776、1917年”这两个时间分析,结合“某年3月”这一时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22A【解析】解答此题注意时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此时期苏联创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而同时段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社会危机严重。故题中的“ ”应为“计划”。所以应选A。23D【解析】依据所学,1917年至1920年,由于一战和国内战争的破坏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苏俄的经济持下滑态势;1921年

39、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苏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1925年后又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使苏联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所以1921年至1928年持上升态势。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2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等,结合所学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生活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B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

40、误读,具有片面性,不能够准确体现材料笑话的真实用意,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25(1)特点:按照历史阶段编排(阶段鲜明、时序性强);贯穿整个世界近现代史(通史性);以文艺复兴为近代起点。 (2分)(2)概括趋势:工业化时代到来。(或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时代、从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从封建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2分)史实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工业化进程开始;南太平洋的开辟和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亚当斯密等倡导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推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分)(3)栏目名称:历史人物(或大国领袖) 参考文献(或

41、原始材料)。(4分)突出主题:选择甲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发出冷战的信号(为冷战开始推波助澜)。(4分)选择乙马歇尔计划主张大力援助欧洲,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遏制苏联社会主义力量,是美国推行冷战的重要举措。(4分)(4)答法一:不会按照【史论】的预判来写作。因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开辟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控制西欧各国,并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崛起,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6分)答法二:按照【史

42、论】的预判来写作。因为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延续到20世纪前期;二战后,西欧国家通过一体化壮大力量;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超级大国,一度影响世界格局。(3分。与答法一不重复得分)【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的有关世界历史的知识,同时注意结合材料“文艺复兴至16世纪、15711689年、16891799、17991900、1900至反恐战争”从开端、阶段划分等方面归纳总结。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材料所揭示的时期“16891799”及关键内容“南太平洋的开

43、辟、第一次工业革命、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大西洋黑奴贸易”等分析概括其“趋势”。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注意第项所包含的两个具体内容,可知应是“历史人物”。对于也要注意分析其所包含的内容,归纳出应是“参考文献(或原始材料)”。最后一问要首先确立主题,再结合想用的史实分析回答即可。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获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史论】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确立自己的观点:会或不会,然后结合19世纪、20世纪欧洲历史地位及世界史发展的特点分析解答。26(1)经济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

44、政策;(2分)后果:19291933年的大危机爆发。(2分)(2)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2分)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4分)(3)列宁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模式僵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主要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抑。(2分,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市场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 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联系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45、中的经济危机回答后一小问。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第一问的“经济政策”,再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并结合材料“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分析其“变化”。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回答“说明”。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列宁关于苏联经济建设的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是新经济政策,结合材料的语境可知“列宁思路”应是新经济政策。联系列宁之后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可知,苏联形成斯大林模式,起初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发展,但后来弊端较多,没有进行有效改革。联系所学回答其“弊端”。2

46、7(1)体制: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4分)利弊:美国:利: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4分)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计划体制易陷入僵化,导致效率低下。(4分)(2)努力:美国:国家加强干预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主导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4分)苏联:通过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力图打破斯大林体制束缚。(4分)【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联系所学及材料“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

47、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归纳总结。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后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分析与认识。对于美国的努力要注意结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进行分析解答;对于苏联要注意联系战后的改革归纳总结。28(1)背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3分)结果:土地私有合法化。(1分)(2)措

48、施:从1953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结果: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分)(3)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背景:苏联是被资本主义强邻包围,中国受到美国的包围、孤立和封锁,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都存在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的问题。(6分)(4)措施: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答出四点即可,4分)积极作用: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一定程度

49、上缓解了经济危机。(2分)【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鲁国税制改革的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春秋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时要结合材料“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分析归纳。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概况的能力。回答时注意材料所揭示的时间“1953年”,再联系所学的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及材料“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

50、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分析解答。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及表格的内容归纳其“问题”。联系所学回答背景。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中农业措施的分析与认识。本题难度较低,回答时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及其作用即可。同时注意结合后材料“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29(1)责任: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51、;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2分)看待: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苏共长期推行斯大林模式,忽视民生改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导致思想混乱、苏共失去执政地位;苏联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影响以及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6分)(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7分)【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

52、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责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小问比较简单,可以这样来客观的认识二者的责任: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关于第二小问“如何看待苏联的解体”,具有一定难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不局限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领导责任。要多去挖掘长时期以来“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恶劣影响。同时,还不能够忽视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第二小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据有理即可。(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

53、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A.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B.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30以 1618世纪的英国为例。英国在产业方面开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国家的政权建设上,资产阶级革命破除封建制度

54、,建立了相对自由、人权平等的社会;工业革命造成社会分工变动,人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开始城市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等思想,逐渐开启了英国人的思想民主化进程。【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要需要紧扣“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这个核心,其次需要联系一个国家,如英国,最后结合该国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如可以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是紧扣核心,分析归纳合理,史实选择正确等。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31(1)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

55、过渡;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上: 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任答三点即可)(6分)(2)新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8分,任答四点即可)(3)等 次论 述第一等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第二等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第三等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解析】第(1)

56、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从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及分配制度上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根据材料的内容及所学,明确材料中所说的“他”是谁:罗斯福。再联系所学过的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回答“新模式”及“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回答时要注意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同时注意结合所学的相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情况分析解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