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1群落【考情探究】【5年高考】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2020江苏单科,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C2.(2020课标全国,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
2、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3.(2017江苏单科,24,3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D考点二群落的演替4.(2019江苏单科,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
3、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5.(2018江苏单科,13,2分)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6.(2020课标全国,6,6分)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
4、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B.C.D.答案A7.(2020山东,19,3分)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不定项)()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
5、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教师专用题组【5年高考】考点一群落的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题。在应用基因工程改变生物遗传特性,进而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资料一:人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王成树等从黄肥尾蝎中克隆出一种神经毒素基因AalT, 将其导入能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的绿僵菌中,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可有效控制虫害大规模爆发。资料二: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的农业真菌病害。王
6、宏伟、孔令让等从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将Fhb7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从而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资料三: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王四宝等从几种微生物中克隆出5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将它们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在按蚊肠道内,AS1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因AS1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所以在含AS1工程菌按蚊的群落中,疟疾传播一般可被阻断。1.(2020天津,11,4分)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关键要素。关于上述资料中涉及的目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来源:必须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7、中直接获取B.作用: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C.转化:均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应用: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答案B资料一、二、三中的目的基因都是科学家从生物体内直接分离并克隆出的,并非是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的,A错误。资料一中,基因表达产物能有效控制虫害大规模爆发,资料二中,基因表达产物能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资料三中,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说明题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B正确。资料一中将神经毒素基因AalT导入绿僵菌,资料三中将抗疟机制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可采用感受
8、态细胞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资料二中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导入小麦,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基因枪法是单子叶植物中常用的一种基因转化方法,可采用基因枪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C错误。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且成功表达,使受体生物具有了相应性状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D错误。2.(2020天津,12,4分)在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的措施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虫害,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系B.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目的是调节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C.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存在共生关系D.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表达产物杀
9、灭疟原虫,目的是调节按蚊对人的寄生能力答案D绿僵菌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施用绿僵菌工程菌能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但并没有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的寄生关系,A正确;小麦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说明Fhb7可降低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B正确;AS1是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且AS1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说明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的共生关系,C正确;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目的是阻断疟疾传播途径,使人
10、体不患疟疾,D错误。3.(2018浙江4月选考,4,2分)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本题通过对影响群落结构因素的分析,体现了对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要素的考查。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包括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无关。4.(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
11、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由于间作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因此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不符合题意;农作物乙可抑制害虫A,而害虫A不能抑制乙,所以乙和害虫A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5.(2015四川理综,7,6分)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
12、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6.(2014课标全国,6,6分)某种植物病毒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3、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错误。7.(2013海南单科,25,2分)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
14、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8.(2012全国,3,6分)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
15、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选项B符合题意。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9.(2012福建理综,3,6分)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16、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10.(2011全国,4,6分)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
17、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11.(2011江苏单科,17,2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海拔(m)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
18、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由表中数据可发现,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其差异反映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不是水平结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A、B错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蝶类种数随之减少,说明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12.(2020浙江7月选考,26,7分)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
19、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调节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为什么?。(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生物措施有。答案(1)环境容纳量外源性(2)草本未发生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3)施用除草剂生物防治解析(1)种群密度即种群数量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在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有气候、食物、捕食、寄生等,题述因素是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故属于外源性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
20、草属于草本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称为演替。据题可知:杂草种类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是农田生态系统,处于草本植物阶段,即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3)采用化学药物如杀虫剂、除草剂等降低生物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降低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除草剂。用信息传递的方式如释放信息素、释放天敌等降低生物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13.(2012课标,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
21、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
22、上的。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4.(2019浙江4月选考,6,2分)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A.荒漠B.苔原C.草原D
23、.森林答案A荒漠缺水,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A正确,B、C、D错误。15.(2015课标全国,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
24、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知识拓展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依次为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各阶段群落竞争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依次递增。16.(2013江苏单科,10,2分)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
25、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17.(2014课标全国,30,11分,0.77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
26、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
27、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知识拓展(
28、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2)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群落不会演替至森林阶段)。18.(2013课标,32,6分,0.686)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
29、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2)在题表
30、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3年模拟】时间:35分钟分值:4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2020江苏扬州高邮期中,17)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的是()A.考察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B.某海洋水下多少米没有生物种群分布C.某树林中林冠生活着鹰,中层生活着山雀,下层生活着画眉D.将驼鹿引进某孤岛多年跟踪发现其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D2.(2021届江苏南通启东期中,10)
31、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生物多样性极为复杂与独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少竞争B.保护区的建立会影响到该湿地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的丰富度D.该湿地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持迁徙鸟类的种群密度答案C3.(2021届江苏南通启东质检,11)天山山脉沿东西横贯我国新疆中部,很多山峰高度超过4000m。从天山北麓的奎屯登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可以看到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天山各种群落都是一定空间条件下相同物种所有个体的天然群聚B.
32、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类型有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从山脚到山顶群落类型的差异是由光照强度的不同导致的D.从山脚到山顶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答案D4.(2020江苏南京江浦中学高三二模,17)因滥垦坡地和狂风暴雨侵袭,某山区的局部山坡发生了山崩。在较长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以灌木和小树等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干物质总量不断增加C.灌木和小树的出现标志着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发展至最高水平D.因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该群落不一定会演替至森林阶段答案C5.(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
33、10)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答案C6.(2021届江苏镇江期中,20)某研究团队调查了黄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物
34、种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AI的土壤有机物含量呈减少的趋势C.种间竞争的加剧会降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人类活动影响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答案C7.(2019江苏常州期中,28)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答案C8.(2021届江苏南通
35、启东期中,11)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雄伟壮丽,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营养结构复杂。某科研团队以其中的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个样地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其中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公顷)占比(%)密度(株/公顷)占比(%)密度(株/公顷)占比(%)胡桃楸9492.1687.8400白桦13834.2412531.0214034.74红松604.2230721.57105674.21A.在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白桦种群和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
36、分别属于衰退型、稳定型和增长型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因此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423株/公顷C.在自然演替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D.在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减少,这说明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与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有关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9.(2020江苏宿迁沭阳期中,38)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杂草群落比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
37、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答案BD10.(2019江苏如东一模,2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答案BC三、非选择题(共23分)11.(2019江苏扬州中学期中,33)(12分)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图1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
38、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图1不同群落物种数的动态变化图2(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远近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天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天后,种群数量Nt=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2中的阶段开始。答案(1)水平结构物种丰富度减小已形成以
39、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2)群落30(1+50%)15(3)次生D12.(2020江苏南京期中,26)(11分)某自然保护区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以及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有机碳储量/(kg.m-2)沼泽类型草丛沼泽灌丛沼泽毛赤杨沼泽白桦沼泽落叶松沼泽湿地结构层次乔木层003.307.796.87灌木层01.270.110.080.24草本层0.330.140.050.030.03凋落物层0.150.180.340.430.35土壤38.2833.0629.0319.2123.73地下水位与地表的距离(1)该自然保护区内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2)由草丛沼泽演变为灌丛沼泽属于群落的演替。若对白桦沼泽中的白桦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通常采用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每年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之差。答案(1)水平含水量(2)次生样方随机取样(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合成的有机物少分解者的分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