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4.64KB ,
资源ID:157774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777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没有西樵山就没有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素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没有西樵山就没有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素材.docx

1、没有西樵山,就没有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1879年年初,22岁的西樵人康有为,慕名来到几经兴废的西樵山白云洞三湖书院,在石窟、瀑布与泉水之间潜心修学。山清水秀的西樵山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但对康有为来说远不止此,他在这儿遇到一个人,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也改变了近代中国进程。那一年,从京城翰林院来的编修张鼎华到西樵山游览,遇到了康有为。但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吵了一架,不欢而散。(康有为在我史中记载:相与议论,不合,则大声呵诋,拂衣而去。)然而,张鼎华颇有雅量和眼力,吵完之后到处跟人讲:来西樵但见一土山,惟见一异人。从此,康有为的异人名声传遍岭南,两人也成了忘年之友,经常彻夜长谈。见过大世面的张鼎华给康有为

2、讲述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掌故,也告诉他最新的时事风气,推荐了各种新书。受过完整传统教育的康有为意识到,在列强横行的时代,固守原来的东西怕是要走不下去了。家人再三催促康有为离开三湖书院,去参加科举考试,但康有为却跑到一水之隔的香港游历,亲眼见识洋人的高楼大厦与先进技术。他学习西方思想,再结合理学传统,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两个甲子过去了,又将到戊戌年,康有为和西樵山的故事并没有湮没于历史。11月24日至26日,西樵理学名山500年暨中国古代书院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下举行。会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任建敏作了题为清代岭南理学的传承:以康有为家族为中心的演讲。在接受记者

3、专访时,任建敏说:康有为在晚清学术与思想、政治改革中的地位,在岭南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而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和家国情怀,是我所概括的西樵山理学精神。没有西樵山所代表的岭南理学底蕴,或许就没有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延绵500年,岭南理学从书斋走向乡野家乡的西樵山对康有为来说是一个驿站,在这里,他既学习了传统的儒家理学,又拓展了看世界的视野,为将来波澜壮阔的人生做准备尽管当时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偏居珠江三角洲腹地的西樵山为何能成为岭南理学名山,故事要从500年前说起。任建敏为记者梳理了理学在岭南的发展简史:宋代,理学的影响力尚未传播到岭南,虽有周敦颐等学者在岭南为官,但并没有留下学生;明代,珠三角经济发

4、展迅速,文化需求随之而起,由陈白沙开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学家。这批学者的家乡都是以南海为中心的周边,而西樵山既离广府政治中心广州不远,又环境清幽,于是他们聚集于西樵山讲学论道。明嘉靖年间,浙江著名学者方豪就在西樵书院记中感慨: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当然,这句话是针对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一代名臣方献夫(广东南海人,号西樵)而发,却也无意中揭示了西樵理学名山的地位。当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霍韬(14871540)、方献夫(14851544)分别在西樵山建立了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四峰书院、石泉书院。四大书院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广东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讲游之所。清人刘子秀

5、在西樵山游览记中写道:当湛子(湛若水)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故西樵遂称道学之山。书院曾经是有志于钻研学问的人才会来听讲,但明朝中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湛若水、王阳明们认为,学问是可以面向大众的。湛若水说,随处都可以体认天理,你出去玩,去市场买个菜,天理都在;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一时间,贩夫走卒、山野樵夫云集而来。岭南理学就这样从书斋走向了乡野。任建敏说,整个珠三角地区甚至全中国的宗族建设,都是在这批学者的努力下开始大量扩散的,其中霍韬教养子弟的家训,还成为后世流传甚广的家训范本。到了清朝,西樵山在兴盛于明代中后期的四大书院之外,还形成了以三湖书院为代表、

6、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乡间教育机构。家承理学传统,终以经营天下为志任建敏向记者介绍,康有为的家族在南海并非名门望族,但与清代岭南理学依然有着深厚渊源,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理学在岭南的兴盛。康有为家族的历史从高祖康辉开始,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祖父康赞修是举人,康有为从小和他一同生活,深受其影响;父亲康达初除了有祖父辈的理学渊源,还是朱次琦(18071881)的学生。康有为从小得到家中长辈的悉心指导,5岁能背诵唐诗数百首,六七岁就读大学中庸论语在12岁之前,他所学的是以四书为主的理学书籍。为了考科举,从13岁到18岁,康有为一直在好好学习八股文的写作,可惜科场表现平平,连续两次在获取秀才身份的童子试中失败

7、。19岁时,康有为第一次参加乡试,没有中举,转而拜入朱次琦门下。这位老师强调,应摒弃理学、经学、心学的门户之见,都是孔子之学,都要学。于是,从19岁到21岁,从经史子集到掌故词章,康有为博览群书。读了那么多书后,康有为觉得,韩愈所谓的道术是很浅薄的,而宋明清的文章大家也是空疏无有。他开始怀疑,终日埋首故纸堆中的求学之法并不适合自己。突然有一天,康有为决定,绝学捐书,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这一段经历被他记录在我史中:光绪五年己卯,二十二岁。以西樵山水幽胜,可习静。正月遂入樵山,居白云洞,专讲道、佛之书,养神明,弃渣滓。到西樵山不久,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康有为遇到了知己张鼎华。如果说朱次琦让

8、康有为知道了作为圣人大道的途径,那么从张鼎华这里,康有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17岁时,康有为第一次读到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就颇受触动,从22岁开始,他就不再以考据学和八股文为重,而以经营天下为志,读的书也变成了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在香港,康有为又看到了西人治国有法度,从此开始吸收西学。1888年,30岁的康有为第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但受阻未上达;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尊孔的名义下提倡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任建敏说:康有为的思想,融合了理学、经学、公羊学、佛家、道家、西学等各种内容,这在他的文

9、章中也十分明显。比如,康有为30岁时的代表作康子内外篇中,就有多篇是从理学出发的论述,比如性学,是就理学中的理有阴阳之义,来讨论世界宗教。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反对,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6月11日,维新变法开始,历时103天失败,史称百日维新。这一年,康有为40岁,张鼎华已去世十数年。这是时代赋予康有为的契机,他比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他也有局限性,无法脱离时代。任建敏说,之前几百年,理学对中国的发展厥功至伟,到了风雨飘摇的清末,这已经远远不够。但不能否认,理学是我们文化的根,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学会兼容并包。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中国

10、从这里走向近代任建敏告诉记者,程朱理学讲格物,想研究万事万物的理,就得一样一样去格。到了明代,人们觉得,物都是外物,如果自己的心不通还是没用,所以要发展一套反求诸心的学问。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那只要把内心的理弄清楚,天下的道理自然就都通了。这就是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最重要的区别:理在心内还是心外。任建敏说:岭南理学的祖师爷陈白沙是湛若水的老师,他不满意程朱,要做自得之学,就是通过自然、自得,就能知道万物运行的法则,阳明心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这里。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新学可视为岭南理学的终结,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观点有异议。但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在康有为的思想中,很明显受到理学大家王阳明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

11、个时代的学问,不是说这个学问出问题了,而是每个时代有自己的问题。任建敏说,理学发展到清代,太讲究伦理道德,但世界那么大,尤其在广东,澳门已经被葡萄牙占领了,和英国的通商也越来越多,我们遇到了很多理学无法解决的困境。怎么办?一部分人认为宋明理学不够用,要往更早的学问里去找方法,于是出现了考据学(经学);而另一些人认为,传统已经不够用了,要放眼看世界,比如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并非巧合,持这一观点的多是广东人,因为他们更早地接触西方。任建敏认为,西樵山的理学精神有三个特点:一是敢为天下先。无论在明代还是清末,他们的学说都不是当时官方认定的主流学问湛若水不是,康有为也不是,但他们都敢于去做,并以此为

12、起点去传播弘扬。二是兼容并包。在西樵山白云洞,儒道佛并存,理学的传入并不是要把之前的学问都消灭,而是相互往来,共同发展。三是家国情怀。明代的这些学者云集西樵,并不是为了著书立说、扬名立万,而是希望把学问推广到更多普通人,教导乡民尊礼守法;而到了康有为时代,他们更希望救国图强。晚清,西樵山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人物,除了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还有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创办者陈启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2011年,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与南海区政府合作,原址重建三湖书院,并每周一次举办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讲座,邀请来亲自全国的名师讲席。除了面向游客,还与当地中小学合作,让孩子们在求学的初级阶段就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樵者,非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也。说这话的明代学者方豪大概没想到,这句话就像一则预言,在500年前,居然预示了以康有为集大成的西樵山成就。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