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第一章 词语(包括熟语)的正确使用题型一 运用正误辨析型【典题试做】【例1】(2016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
2、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A.B.C.D.【解题点拨】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表示繁忙劳累。此处应用“目不暇接”。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不符合语境。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此处望文生义。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而煞费苦心。符合语境。答案:D【构建模型】辨析成语误用要八看1.看成语中的关键词,切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2.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3.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成语的词义是有轻重之分的,必须清楚成语词义的轻重,才能准确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4.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5.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6.看成语的使用是否合乎
4、语境。在成语使用中,所用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的意义存在矛盾,就会造成不合逻辑的错误。还有,有些成语语体色彩明确,有的只能用于口语,有的只能用于书面语,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7.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成语在运用时,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语是否搭配的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8.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有的成语在实际运用时,有其使用习惯,比如有的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若运用不当,也会出现错误。题型二 近义成语辨析型【典题试做】【例2】(2015全国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
5、,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_,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_,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C.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解题点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抱残守缺”偏重在守旧,多指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停顿,多指不知进取,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对应“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语境,应选“
6、墨守成规”。对应“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语境,应选“故步自封”;对应“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的语境,应为“抱残守缺”。答案:B【构建模型】辨析近义成语要五看1.看词义侧重点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如:词语侧重点词语范围词语轻重坚如磐石坚固当仁不让 重“情理”五体投地语义重稳如泰山稳固义不容辞 重“道义”心悦诚服语义轻2.看搭配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如:“惨绝人寰”与“惨无人道”都有“狠毒残暴”之意。但前者语义重,强调人世间从没见过的惨痛,常用来形容事件;后者强调无人性,常用来形容人。3.看褒贬情感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如“岿然不动”与“纹丝不动”都可以“形容人或物丝毫不动摇”。但前者是褒义成语,重在强调坚强(或坚固)而不动摇;后者是中性成语,重在强调一点不动。4.看语体色彩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如“风平浪静”与“平安无事”都有“安宁无事”的意思。但前者是形象的比喻;后者则是浅显的陈说,是通俗的口语。5.看语法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互用。如“瓮中捉鳖”与“瓮中之鳖”,前者指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是动词性短语;后者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是名词性短语。三十二三十三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