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71741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分裂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及民族战争频繁,加强了民族交融,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新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重心南移:北方战乱不断,促使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条件,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三教合流:魏晋时期,佛道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释、道三教相互

2、融合吸收,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特征还影响到文化领域,出现兼具三教特色的文艺作品。历史高峰: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文治武功方面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2西晋(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3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4江南开发5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

4、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知识点二隋朝的统治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炀帝的统治(1)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知识点三唐朝前期的鼎盛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2政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

5、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1.学术情境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2史

6、学新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有进有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与汉代相比有进有退。退,表现为北方人口流失导致土地荒芜;进,表现为环境的恶劣促使人们为谋求生存而在农业生产领域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探索,从而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进步。刘磐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进与退3学术情境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民族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思考:历史学者陈寅恪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

7、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文中认为李唐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构图解史“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知识点四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

8、的局面。(2)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2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3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5五代十国(1)形成:自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和南方先后出现“五代”与“十国”。(2)五代十国后期,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5.学术情境羁縻政策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

9、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思考: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6史学新论藩镇割据并不是全部的割据藩镇中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南方的藩镇,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张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

10、究点一民族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学术前沿唐朝的羁縻制度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马敏、钱

11、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思维激活学习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必要性,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现实需要,增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史料实证孝文帝改革史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

12、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解读史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表现,汉族影响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影响了汉族。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胡饼反映的社会现象。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有官方的推动,也有民间的自发交融)。(2)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长期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在民族交融的同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条件。加强了民族团

13、结,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逐渐消失,为统一王朝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探究点二区域开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学术前沿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思维激活作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史料实证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

14、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解读史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人口增加、商品丰富、商业繁华,夜市出现,成为国际性都会。出现这些情况,与扬州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唐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密切相关。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历史解释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

15、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演练仿真模拟落实“四翼”全通关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3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

16、族交融剖析领悟正确答案演练12020全国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演练22021八省联考福建卷,3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济宁月考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在

17、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 ()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22022山东德州夏津一中期末右图为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一致,证明嘎仙洞就是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A史书文字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B只有第一手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C祝文和魏书都是二手史料D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32022山东聊城期末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

18、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的()A政权更迭B经济发展C文化认同D疆域辽阔42022山东潍坊临朐一模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促进了拓跋政权的封建化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必备知识自主排查1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3提示: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

19、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5提示: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提示: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探究点二提示: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等。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D演练1解析: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

20、发展屯田,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排除C项。答案:D演练2解析:解答时应围绕孝文帝“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后改为水德,孝文帝此举意在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项符合题意。答案:D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解析:曹操实施屯田,分给流民土地,无牛者可使用官牛,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屯田制有助于解决军粮供应,但不能直接加强军事力量、提高战斗力,A项错误;屯田制建立在封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没有改变封建土地

21、所有制,B项错误;C项夸大了屯田的作用,排除。答案:D2解析:“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属于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其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一致,说明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故选D项,排除C项;史书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二手史料也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D3解析: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体现的是鲜卑族对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族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答案:C4解析:孝文帝的“班禄制”是学习汉族政权的措施,有利于拓跋政权的封建化,故D项正确;“班禄制”是向官员发放俸禄,是财政支出而非收入,排除A项;“班禄制”的推行主要是针对官员,并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与隋唐盛世无关,排除C项。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