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24道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1.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卜辞,记载当时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料中也有“巫”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职官之一的记载。这表明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是A.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 按照宗族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 血缘同政治的合一D.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占卜和“巫”在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地位重要,体现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宗族,排除B;材料未体现出血缘关系,排除C;选项D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2、征,排除。2.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主要涉及的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平民不可能受封,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是先代贵族、选项C是功臣、选项D是王族,都有可能受封,选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分封制受封群体。3.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3、。”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也记载:“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由此可知秦A. 废除贵族特权B. 加强中央集权C. 加强君主专制D. 设置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废除的分封制,不是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推行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4.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A. 有利
4、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B. 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使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简化机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中书省和门下省职权的合并使相权缺少制约,不利于削弱相权,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属于中央机构的调整,C选项排除;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并与选项“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的说法相冲突,D选项排除。5. 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
5、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 派文臣做知州B. 设置参知政事C. 设置枢密使D. 三司使负责财政【答案】A【解析】【详解】针对唐末的藩镇割据问题,宋太祖通过崇文抑武的政策来削弱地文的权力,其中派文臣做知州便是这一政策的表现,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削弱丞相的权力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6. 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 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 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6、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唐宋之际,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逐步由世家大族到地方士人精英,原因是科举制在宋代的深入推广,故选C;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7. 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提调军马官员”的具体人选始终由朝廷确定。以上材料意在说明行省A. 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 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C.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D. 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元朝行省拥有地方上的经济、
7、军事和行政大权,但在地方官员任命等方面仍然受到中央节制,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不能说明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也并未体现行省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D选项错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B. 设立南书房C. 设置殿阁大学士D. 设立内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政务繁忙的问题
8、,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选D;枢密院在宋代就已设立,这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A;南书房设立于清朝,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B;殿阁大学士在明太祖时就已设立,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C。9. 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
9、反映了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严禁外人进入,这说明了军机处决策的保密性极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大臣的地位高低,而且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10.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汉到唐的古代选官制度,逐渐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政治
10、垄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选拔最优秀的官吏”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要求,不属于科举制的范畴,故B项错误;世家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11. 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A. 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 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C. 产生高素质领导者D. 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答案】A【解析】“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说明选举不再由贵族掌控,故A正确;B中一切政务说法绝对;
11、抽签选举难以选拔出高素质领导者,故C错误;雅典仍然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故D错误。12. 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A. 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B. 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C. 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D. 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重划选区,用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血缘部落,从而摧毁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排除A。克利斯提尼改革无法消除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可以缓和矛盾,排除B。伯利克里消除担任公职人员的等
12、级限制以及发放参政津贴,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排除C。13. 据记载“伯里克利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做法( )A. 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B. 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C. 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D. 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义务,不是为了获取津贴,故A项错误;伯里克利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B项正确;在雅典只
13、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政权,故C项错误;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是为鼓励公民参政,而不是笼络民心,故D项错误。14. “虽然(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但由于它又是立法机构,所以它可以变更法律,让法律为其服务。”这说明古代雅典A. 确立了以法治国理念B. 实际上是“人治”政治C. 公民大会缺乏行政权D. 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从“它可以变更法律,让法律为其服务”可知B正确。“让法律为其服务”说明了A错误。C不符合史实。D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古代雅典的民主仍然是“人治”政治。15.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
14、“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A. 君权至上的精神B. 公民主权的精神C. 自由平等的精神D. 三权分立的精神【答案】B【解析】【分析】A项与由“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不符;“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可以看出公民具有主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不选,自由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
15、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通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排除选择。【详解】16. 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A. 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 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C. 罗马法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D. 罗马法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制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等信息可知,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6、充分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故选A;罗马法的本质在于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而非民主,排除B;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材料显然没有反映形式主义内涵的相关描述,排除C;民法大全规定“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这是皇权强化的体现,而非制约,排除D。17.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这表明A. 罗马法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基础B. 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C. 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D. 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
17、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没有特别说明为近代民主制奠定基础,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良莠不齐,故B项正确;从材料“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得不出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个结论,故C项错误;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太绝对,故D项错误。18.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
18、念是A. 天赋人权B. 民主共和C. 君主立宪D. 权力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
19、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他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
20、是大英帝国的民族象征,英民族的纽带,D正确;首相与内阁共进退,A排除;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首相权力较大,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20.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种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A. 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B. 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C. 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D. 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可以看出,汉密尔顿认为加强总统的行政权更利于行事,在“在决断、灵活、保密、及
21、时等方面”可以做的更好,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行政权,而不是集中国家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效率问题,排除B项;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21. 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A.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D.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A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
22、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B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D项正确。22.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 不具有普适性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 具有借鉴意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
23、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项的意思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23.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
24、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24.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帝国依据本宪法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答案】D【
2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主要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立宪制和专制相结合,“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的信息体现“民主性”较浓厚一些,更符合“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概念,尽管18711919年间的德国专制是实、民主是虚,故D项正确;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
26、C项错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代议制向欧洲大陆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二、材料阅读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材料三
27、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及目的。(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及作用。(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答案】(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
28、文明的延续。(2)制度:三省六部制。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4)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特点:从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作用:根据“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可得出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得出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
29、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得出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等方面。(2)制度:从图二的官职设置可得出是三省六部制。目的: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职能:结合所学可得出军机处主要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4)趋势:根据秦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6. 从古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法制进程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30、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材料二 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才是美国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和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美国宪法集中表现了美国人民的民族特性和美国人的政治智慧,它创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美国宪法是美国人民对世界政治的最大贡献,是奉献给人类最宝贵财富,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
31、讲材料三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于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系列宪政原则和制度”指的是什么?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对近现代世界的民主进程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
32、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价值【答案】(1)法律:十二铜表法;理解: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原则和制度:三权分立;联邦制;共和制;影响:是第一部比较完整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起到保障民主、防止专制的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3)内容: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工业资产阶级。(4)价值: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解析】(1)法律:根据“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可知是十二铜表法;理解: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原则和制度:根据所学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原则即可。影响:根据“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概括得出。(3)内容:根据“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得出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阶级:根据“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结合所学英国议会改革可知,议会改革对工业资产阶级最有利。意义:结合所学,英国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保障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4)价值:可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