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育种方法产生的子代与亲代相比,一定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 单倍体育种B. 多倍体育种C. 杂交育种D. 诱变育种【答案】D【解析】【分析】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详解】A、单倍体育种过程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该过程中没有新
2、基因的产生,A错误; B、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该过程中没有新基因产生,B错误;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没有新基因的产生,C错误;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过程中有新基因的产生,D正确。故选D。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 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形成了两个亚种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抗青霉素的突变个体D.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
3、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绵羊和山羊是两种生物,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B、由于地理隔离阻断了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的基因交流,所以形成了两个亚种,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在没有接触青霉素时就有抗性基因,C错误;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后代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所以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是两种物种,它们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3.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
4、示的育种过程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AA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提高了突变率从而缩短育种年限B. 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 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D. 过程需要通过逐代自交以获得纯合子【答案】A【解析】【分析】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原理: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方法: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详解】A、过程为利用秋水
5、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子的过程,该过程不能提高了突变率,但是缩短了育种年限,A错误;B、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幼苗,得到纯合二倍体,B正确;C、过程为连续自交获得稳定遗传的新品种的过程,该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D、过程为杂交育种的后续步骤,需要通过逐代自交获得纯合子,D正确。故选A。4.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是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中的水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B. 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细胞外液含量高于细胞内液C. 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尿素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D. 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血浆渗透
6、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详解】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A正确;B、细胞内液含量高于细胞外液,B错误;C、细胞外液中含有尿素,C错误;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故选A。5.下图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的图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可能是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谷氨酸中的一种B. 以胞吐的方式通过,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C. 是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D. 和的特异性结合可导致N
7、a+ 内流【答案】B【解析】【分析】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题图分析,图示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突触小泡;为神经递质;为受体。【详解】A、为神经递质,其可能是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谷氨酸中的一种,A正确;B、以胞吐的方式通过,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错误;C、为受体,是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C正确;D、为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导致Na+ 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D正确。故选B。6.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促胰液素
8、由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B.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C. 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 促胰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详解】A、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B、由分析可知,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B正确;C、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D、促胰液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能促进胰液的分泌,D正确。故选A。7.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
9、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婴儿尿床是因为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发育尚不完善B. 成年人的“憋尿”行为表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C. 成年人的“憋尿”过程中作用于低级中枢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 成年人的“憋尿”行为表明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骨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够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婴儿尿床是因为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发育尚不完善,A错误;B、成年人有
10、“憋尿”行为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C、成年人的“憋尿”过程中作用于低级中枢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排尿反射的完成,C正确;D、成年人的“憋尿”行为显示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从而说明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D正确。故选A。8.下列有关体液免疫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 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直接分化为浆细胞C.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原体凝集成细胞集团D. 凝集成的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
11、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A正确;B、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错误;CD、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原体凝集成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处理,CD正确;故选B。9.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仅由免疫细胞产生B. T淋巴细胞的成熟离不开胸腺的作用C.
12、B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液和血浆中D. 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A错误;B、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其中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淋巴细胞,所以T淋巴细胞的成熟离不开胸腺的作用,B正确;C、B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C错误;D、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
13、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D错误。故选B。10.吸食、注射毒品严重破坏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免疫机能,引起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 )A. 面色苍白B. 昏睡C. 毒瘾发作D. 吸毒死亡【答案】D【解析】【分析】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毒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后,吸毒后的快感会不断递减,因此,
14、为了达到与原来同样的刺激强度,吸毒者必须加大剂量,如果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后果不堪设想。【详解】根据题意“吸食、注射毒品严重破坏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免疫机能,引起各种并发症”,由于生理功能和免疫机能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丧失,所以最终导致吸毒而死,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 先做一个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B. 选择生长旺盛的多年生枝条作为实验材料C. 选用NAA、2,4-D或生根粉作为实验试剂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答案】B【解析】【分
15、析】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详解】A、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A正确;B、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容易生根,故实验材料一般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B错误;C、实验中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C正确;D、插条的形态学下端生根,因此该实
16、验中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D正确。故选B。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一定相同B.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C. 由色氨酸形成生长素的场所在核糖体D. 乙烯能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因此,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一定相同,A正确;B、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其中细胞分裂素
17、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B正确;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并不是蛋白质,故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C错误;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因此植物激素能够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D正确。故选C。13.下列有关古田翠屏湖生物群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同一时间内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B. 湖中鲤鱼数量减少表明此群落丰富度下降C. 区别翠屏湖和三都澳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的不同D. 湖中不同水层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
18、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详解】A、同一时间内湖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A正确;B、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鲤鱼个体数量的减少并没有改变物种的数量,因此不会导致群落丰富度的降低,B错误;C、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D、湖中不同水层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B。14.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
19、代了灌木,其主要原因是( )A. 乔木繁殖能力较强B. 灌木寿命较短C. 灌木较为低等D. 乔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详解】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植物,其主要原因是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即ABC错误,D正确。故选D。15.下列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B.
2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 草多欺苗,苗多欺草【答案】D【解析】【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的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详解】螟蛉是
21、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鹬可以捕食蚌,二者为捕食关系;草多欺苗,苗多欺草,体现的是苗和草之间的竞争关系,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不属于化学信息作用的是( )A. 蜜蜂散失时,蜂王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B. 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不同的舞蹈方式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C. 兵蚁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
22、群D.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害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蜜蜂散失时,蜂王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该激素为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不符合题意;B、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不同的舞蹈方式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符合题意;C、兵蚁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
23、,告警激素为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不符合题意;D、性外激素为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B. N、P等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引起赤潮C.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 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答案】C【解析】【分析】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含氟制冷剂会引起臭氧层的破坏;3、乱砍滥伐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详解】A、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可引起臭氧层被破坏,A正确;B、
24、N、P等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可引起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从而形成赤潮,B正确;C、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C错误;D、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D正确。故选C。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 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
25、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正确;C、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6、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故选A。19.下列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相关措施或方法不科学的是( )A. 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B. 在农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可防治害虫C. 调查某河岸六月菊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 喷洒高浓度的2,4-D溶液以防止番茄过早落花落果【答案】D【解析】【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土壤小动物个小、活动范围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土壤中的
27、小动物活动能力小,在调查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A正确;B、青蛙可以捕食农业害虫,故在农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可以达到减少农业害虫的目的,这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C、对于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样方法,C正确;D、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低浓度的2,4D可以防止番茄过早落花落果,但如果浓度过高反而起到疏花疏果的作用,D错误。故选D。20.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种群,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aB. 若M表示丰富度,ad表示演替阶段,则从弃耕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依次为acdbC. 若M表示重
28、金属,则由ad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 若M表示生物数量,则由ad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b为顶级消费者【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最易受害。【详解】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种群,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因为b的种群的基因库最大,A错误;B、若M表示丰富度,ad表示演替阶段,由于从弃耕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因此该过程依次为ac
29、db,B正确;C、若M表示重金属,由于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发生富集作用,则由ad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低,C错误;D、若M表示生物数量,一般而言,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则由ad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a为顶级消费者,D错误。故选B。21.下列四种育种方式中,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等大豆品种引进国外的荷斯坦弗里生牛用于改良中国奶牛品种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青霉素高产菌株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育种类型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
30、异处理方法先杂交后连续自交,选优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生物花药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优点将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能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可获得纯合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器官巨大,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缺点育种年限长需处理大量生物材料技术难度大发育迟缓,结实率低【详解】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等大豆品种所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引进国外的荷斯坦弗里生牛用于改良中国奶牛品种所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从而得到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过程中用到了基因突变的原理;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所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显然上述育种过程中和所用的原理是一致的
31、,即C符合题意。故选C。22.某同学到青藏高原旅游,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上述现象表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 上述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会影响身体健康C. 头痛是由于体内缺氧,脑细胞生理功能障碍导致D.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症状的出现是神经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
32、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各种高原反应的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影响身体健康,B正确;C、头痛是由于体内缺氧,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生理功能障碍导致,C正确;D、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症状的出现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下列有关人体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B. 膝跳反射由传入神
33、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参与完成C. 缩手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D. 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手部肌肉【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可以进行。缩手发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详解】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A错误;B、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的完成过程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B正确;C、反射活动中兴奋
34、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手臂上相应的肌肉,D错误。故选B。24.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 kJ,体现激素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B. 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是由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C.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D. 激素能使靶细胞生理活动发生变化,说明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
35、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详解】A、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 kJ,体现激素的调节作用表现出微量、高效的特点,A错误;B、因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且在体液中含量相对稳定,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B正确;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代谢,显然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C正确;D、激素与靶细胞表明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靶细胞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此,可推知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D正确。故选A25.食物过咸时,人体水盐调节过程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36、B. 可引起大脑皮层参与的,人体主动饮水的条件反射C. 可使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D.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答案】C【解析】【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B、当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会使机体主动饮水,这是条件反射,B正确;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D、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D正确。故选C。26.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
37、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B. 内分泌腺本身受神经系统的调节C.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D. 神经调节可视作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
38、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A正确;BD、内分泌腺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体液调节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B正确,D错误;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27.为验证动物的免疫应答反应,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小
39、鼠分组A组B组C组D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A. 初次注射抗原后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反应发生,应检测是否有抗体产生B. 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反应的是A、DC. 再次注射抗原能迅速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记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 再次注射抗原乙的D组小鼠,血清能出现沉淀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
40、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详解】A、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主要根据是否产生杭体来确定,A正确;BC、在初次注射时,A注射了甲抗原,D注射了乙抗原,所以身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发生再次免疫反应,B正确,C错误;D、再次注射抗原乙的D组小鼠,体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D正确。故选C。28.下列叙述与所涉及
41、的植物激素对应关系不一致的是( )A. 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其纤维长度增加赤霉素B. 即将成熟的小麦种子持续干热后遇大雨易发芽脱落酸C. 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细胞分裂素D. 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木瓜催熟乙烯【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
42、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芦苇纤维长度的增加,A错误;B、即将成熟的小麦种子持续干热后遇大雨可以降低脱落酸的含量,进而打破种子休眠,种子开始萌发,B错误;C、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无关,C正确;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故选B
43、。29.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B. 春节前后,我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 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计划生育政策主要通过调节进而控制人口【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分析题图:
44、使种群密度降低,是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密度上升,是出生率和迁入率,通过影响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使种群数量增多,则是年龄组成,是死亡率,是出生率,是迁出率,是迁入率,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是死亡率,是出生率,A正确;B、春节前后,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正确;C、是年龄组成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D、计划生育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数量,D错误。故选D。3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天)起始
45、1234567培养液中的小球藻数量(106个/mL)0.901.003.123.925.403.784.315.26实验室温度()9138188183153144161017A. 常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小球藻进行计数B. 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受温度的影响C. 14天的小球藻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本实验的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不呈“J”型增长,这是由于实验室温度波动导致的,培养瓶中小球藻的能量来源于光能。【详解】A、对小球藻计数可以采取血细胞计数法,A正确;B、从表格中看出,随着温度的变化,种群数量也发生了变化,
46、因此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C、1-4天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说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D、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但整个实验温度在不断改变,自变量不单一,所以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D正确。故选C。3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计数时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 直接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C.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稀释后再计数D. 计数时应统计小方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答案】D【解析】【分析】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47、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
48、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6、血球计数板的清洁,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详解】A、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后,吸取多余的培养液后即可镜检开始计数,A正确;B、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直接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B正确;C、当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可在计数前对培养液进行稀释,C正确;D、计数时
49、,凡在线上的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故选D。32.下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e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提高K值D. 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A【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
50、,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详解】A、ce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ce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B正确;C、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K值会上升,C正确;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
51、量增长曲线,解题的关键是理解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为0。3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都是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 细菌都是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C. 消费者代谢产生的无机物排出体外可被生产者重新利用D. 生产者利用的光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部分。(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详解】A、一般情况下,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有
52、些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是消费者,A错误;B、绝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有些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这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错误;C、消费者代谢产生的无机物排出体外可被生产者重新利用,从而完成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C正确;D、生产者利用的光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D错误。故选C。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是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C. 将动物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由于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故能量流动具有
53、单向性【答案】C【解析】【分析】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
54、由分析可知,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是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利用所致,B正确;C、将动物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然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再度利用,该过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由于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C。35.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注: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
55、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A. 甲、乙两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B. 甲血糖超标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C. 乙血糖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D. 丙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A、由图1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
56、病患者,A正确;B、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故甲血糖超标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B正确;C、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浓度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可能是自身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错误;D、由图可知,餐后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可推知丙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血糖调节的过程及糖尿病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36.大约一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
57、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分别表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其中a表示_。(2)过程由于发生了_,导致新性状出现,进而形成了品系11;由种群1品系11品系12物种1说明了在_的作用下使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进化的实质是_。(3)种群1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为A、a,其基因型AA、Aa和aa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8%、48%和4%。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基因型个体自由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基因型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_,照此繁殖方式,预测A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为_。
58、【答案】 (1). 地理隔离 (2). 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变异”) (3). 自然选择 (4).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5). 9:6:1 (6). 逐渐升高【解析】【分析】据图可知,a为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种群1与2,b为自然选择的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详解】(1)a表示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种群1与2。(2)过程发生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导致新性状的出现;由种群1到物种1的过程说明了自然选择使生物朝向一定方向进化,其实质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排除无繁殖能力的aa后,AA、Aa各占1/2,A基因频率3/4,a基因频率1/4,随即交配下一代中9/16AA,6/16Aa,1/
59、16aa;照此繁殖方式,A基因频率将会逐渐升高。【点睛】随即交配或自由交配即意味着可提取基因频率来进行计算。37.下图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脑分泌_激素,该过程为_调节。(2)从图中可看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具有_的特点。(3)寒冷刺激促使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但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分析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的原因是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或“TRH”) (2). 神经 (3). 分级调节 (4). 机体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
60、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解析】【分析】图中展示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详解】(1)下丘脑在寒冷刺激下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过程为神经调节,下丘脑为效应器部分。(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3)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他们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点睛】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38.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HIV营_生活,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_细胞,使该细
61、胞的数量下降,最终使人体的_功能缺失,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易发生恶性肿瘤。(2)目前常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其治疗机理是_。【答案】 (1). 寄生 (2). (辅助性)T (3). 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防卫、监控和免疫清除”) (4). 逆转录酶抑制剂抑制了逆转录酶的活性,抑制HIV的逆转录过程(,进而抑制了HIV的增殖【解析】【分析】HIV作为逆转录病毒自带逆转录酶,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HIV主要寄生于人体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的破坏。【详解】(1)HIV主要寄生在人体的T细胞中,会使T细胞裂解,最终导致人丧失
62、免疫功能;(2)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导致HIV无法发生逆转录,进而无法进行其增殖过程。【点睛】HIV病毒通过破坏T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能力丧失,进而影响体液免疫。39.为研究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切掉胚芽鞘尖端后,在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如图所示),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00.050.100.150.200.250.300.35胚芽鞘弯曲的角度()0371215181510(1)胚芽鞘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_,运输方向是从_。(2)根据上表实验结果_(填“能”或“不能”)得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
63、特点,判断的依据是_。(3)研究小组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14,若要判断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范围,可将其稍加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请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答案】 (1). 尖端 (2). 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或“胚芽鞘尖端到胚芽鞘下端”) (3). 不能 (4). 实验组弯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表明放置琼脂块的切面一侧的生长素对该侧胚芽鞘的生长均起促进作用 (5). 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小于14,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150.20mg/L之间;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大于14,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300.35 mg/L之间【解析】【分析】琼脂块中的
64、生长素向下扩散,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左侧生长,因而胚芽鞘向右弯曲,弯曲角度越大,促进作用越强。【详解】(1)胚芽鞘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2)据上表结果无法得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因为每个实验组弯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说明每组生长素浓度均对该侧胚芽鞘生长起促进作用。(3)据表格可知,弯曲角度为14时生长素浓度有两种可能性:0.150.20mg/L或0.300.35 mg/L。稀释后,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小于14,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150.20mg/L之间;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大于14,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300.35 mg/L之间。【点
65、睛】表格中实验组所示弯曲角度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但总体大于对照组。40.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c是乙中的3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草原群落的途径主要是_(填生理过程),碳循环的特点是_。(2)写出图中最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_。(3)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4)若图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q千焦,则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千焦。(5)草原生态系统中鹰靠敏锐的视力去捕杀兔子,兔子也能
66、根据声音或行为特征逃避鹰的猎杀。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作用。(6)草原管理上,常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为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答案】 (1). 光合作用 (2).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或“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3). 甲a bc (4). a(1+m)n (5). q/5 (6).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 抵抗力 (8). 间接【解析】【分析】图示是碳循环途径,甲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双向箭头,甲是生产者,甲、乙、丙中,指向丙的箭头最多,丙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a为第二
67、营养级,b为第三营养级,c为第四营养级。【详解】(1)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草原群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或“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2)图中的食物链存在于甲乙之间,根据能量值可知,a为第二营养级,b为第三营养级,c为第四营养级。所以图中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甲a bc。(3)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则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4)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所以若图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q千焦,则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为q/5千焦。(5)草原生态系统中鹰靠敏锐的视力去捕杀兔子,兔子也能根据声音或行为特征逃避鹰的猎杀。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6)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点睛】本题考查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理作用、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等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信息传递的功能;识记物质循环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