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单元政治制度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概述】国家产生后,围绕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治理,需要大量官员,围绕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和方式。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
2、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我国科举制的影响,建立起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综述与备考策略考点内容课标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
3、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1.考情综述(1)命题立意近年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多集中在中国史部分,特别是对宰相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的考查较多。就题型而言,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出现,选择题以文字形式为主,表格、漫画等多种形式并存(2)命题趋势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是本单元考查的高频角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中央政治制度属于高频考点,预计这一单元在以后的高考中将是重点考查内容2.备考策略(1)注意将选择性必修放到中外历史纲要体现的历史大背景下学习和思
4、考。注意两者的密切联系,不要硬性分离看待(2)注意课标修订后增加的内容,即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这一考点,备考时应重点关注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中国发生过多次变法与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
5、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建立及特点和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基础集训】考点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
6、地是奄国故土,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带来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由此可见()A.分封制下的诸侯独立性强B.王族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C.周初分封有利于民族交融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C2.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考点二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3.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
7、民主属于自治式的民主,盲目的自由其实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A.忽视了客观真理的存在B.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C.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D.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C4.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答案B考点三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七、十八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参议员每行省、内外蒙古
8、、西藏各选派5人,青海选派1人,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规定。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A.五族共和思想B.代议制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答案B考点四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6.到1981年3月,据徐州、扬州、镇江等6个地区统计,已经有75.8%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主要有“定额承包,超包全留,自主分配”“定额承包,超额分成,计件工资”“定额承包,超额提奖,固定工资”“定额生产,超额奖励,利润分成”等。这些举措()A.拉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B.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C.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答案C考点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7.战国
9、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A.世族世官制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答案D8.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考点六西方的文官制度9.1854年诺斯科特、屈维廉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
10、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答案D10.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降。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党派矛盾激化B.人治走向法治C.政府腐败严重D.分权制衡完善答案D考点七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
11、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答案C12.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考试。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次场题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B.科举考试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D.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答案D教师专用题组【基础集训】考点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的形成与发展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宗族烟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墙倪,故D项正确。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
13、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答案A根据材料“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可知鲁君由朝贡周王到朝贡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选A项,朝贡不能表明联系密切,排除B项;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是在西周初年,排除C项;D项“完全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3.清朝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答案C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
14、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4.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答案A材料“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框密院
15、,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表明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5.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独掌政务决策权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C.理政人员素质低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答案B材料“有官无史“一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体现了军机处的机密和封闭性,故B项。考点二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监察官制度也确实维护了城邦的一致,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其结果当然有益于城邦。亚里士多德评价的是()A.雅典的
16、民主制B.斯巴达的寡头制C.罗马的共和制D.罗马帝国独裁制答案B根据材料“监察官”和“城邦”可知是斯巴达的寡头制,故B项正确。2.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B.女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C.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D.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希腊,只有成年男性才是真正的“雅典人”,妇女和孩子并不是真正的“雅典人”,这说明古代雅典女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故选B项。3.沃尔特白哲特说,英国内阁是“立法机构的一个委员会,它被选举出来成为行政机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是立法机构B.内阁
17、由普选产生C.内阁掌握行政权D.议会对内阁负责答案C材料强调英国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故C项正确。内阁是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故A、D两项错误;内阁由议会产生,故B项错误。4.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C.确立了责任制内阁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权力结构答案D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并不一定能避免专制政治,故排除B项;美国实行的并不是责任制内阁,排除C项;材料强调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要
18、防止因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出现的专制独裁,中心意思是权力的制衡,因此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故选D项。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司法机构不得以司法审查为工具,来干涉立法与执法机构行使自身职能。这一规定的理论依据是()A.共和主义与三权分立B.人民主权与三权分立C.主权在民与司法独立D.联邦主义与司法独立答案B材料强调的是司法机关不能干涉立法与执法机关,即三权分立;而司法机关尊重立法机关,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故选B项。考点三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迨及民国二年春两院选举,各省告竣,揭晓后,国民党当选议员几占五分之三以上。袁政府闻之大惧,于是在国会未开会以前,在沪有暗杀宋教仁之重案之发
19、生,震动全国。国人对袁,大为愤恨!”此案的影响是()A.武昌发生辛亥革命B.南京临时政府建立C.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D.全国掀起讨逆斗争答案C根据材料“于是在国会未开会以前,在沪有暗杀宋教仁之重案之发生,震动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案”是二次革命重要的导火线,C选项符合题意;武昌起义发生在“宋教仁案”之前,A选项排除;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发生在“宋教仁案”之前,B选项排除;全国掀起讨逆斗争针对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D选项排除。2.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列
20、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A.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B.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C.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D.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在当时对于农村根据地给予广泛关注,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利,故选择D选项;“左”倾错误路线是指政治思想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而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中共纠正“左”倾错误,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1927年中共党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后,就开始对农村给予广泛关注,故排除B选项;材料只体现出维护苏区农民阶级的民主权利,故排除C选项。3.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
21、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A.“人民主权”思想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三权分立”理论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指1954年宪法;根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分析出这两部宪法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正确;B、D两项符合1954年宪法,排除;C项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4.近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
22、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答案B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经济基础不同皆为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5.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中说:“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
23、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邓小平的话体现了他主张()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C.加强党的建设D.进一步健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由“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可以分析出邓小平主张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题干不光是提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党的建设;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四中国历代变法和
24、改革1.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答案D题干所述是商鞅变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促进了国内思想的统一,故选D项;焚烧诗书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与打击旧贵族阶层特权无关,排除A项;焚烧诗书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不等于强化法律意识,排除B项;焚烧诗书是措施,不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的条件,排除C项。2.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交融;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
25、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答案A根据材料“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反
26、映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3.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答案C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北魏一朝就有121起”、“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民族之间通婚不等于改行汉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联姻大部分是政治性的结合,但题干并没有提及族际通婚的双方,排除B项;族际通婚
27、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4.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并把它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这一做法旨在()A.揭示北宋灭亡的原因B.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C.抵制佛教思想的冲击D.强调宗法关系的重要性答案B南宋理学家将孔孟儒学视为正统,认为孔孟儒学是神圣不可改变的,而王安石变法中取士之法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新编撰儒家经典等措施,因此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并把它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其目的是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材料中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是为了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而不是揭示北宋灭亡的原
28、因,故A项错误;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本身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并不是抵制佛教思想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南宋理学家排斥王安石的新学,并没有提到宗法关系,故D项错误。5.1978年9月,安徽肥西县山南区委在黄花大队进行包产到户的试点,9月16日开大队全体干部会,17日开全体社员大会,并连夜“分田到户”,9月18日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反映了()A.农民自发推广小岗村包产到户B.改革旧有的生产体制顺应民心C.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力D.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答案B据材料可知,黄花大队包产到户后全部劳动力下地干活,这说明改革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后,调动了广大农民
29、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故选B项;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始于1978年1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C项;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排除D项。考点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答案B依据材料可知,刺史直接受命于皇帝对地方
30、进行巡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不能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选项错误,解决王国问题是“推恩令”,刺史制度不能解决王国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刺史制度对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的作用。2.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答案C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说明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C项正确;秦朝时期官吏的选任不是
31、以德为先,A项错误;秦汉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B项错误;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国的理念,D项错误。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的高低决定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4.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
32、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变”错误。5.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
33、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答案B参加科举取士的不是富商大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是指南方人文学有优势,北方人品行有优势,不能按同一标准取士,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考点六西方的文官制度1.门多萨在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16世纪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拉丁文、英文、法文等多
34、种文字,16世纪末仅西班牙文版本就有11种,意大利文版本有19种。这表明()A.科举制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B.中西方文化实现了相互交流C.印刷技术助推西方文化发展D.西方正在探索国家治理之路答案D16世纪是西方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因此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措施非常感兴趣,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18301834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门内打破政党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结果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同时受到财政部负责文官任命事务的秘书的谴责。这说明()A.文官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B.资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C.政党分肥制阻碍社会进步D.历史在曲折
35、中不断前进答案C1834年英国文官制度还没形成,故A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88年完成,故B项错误;“按能力任命文官”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说明当时是政党分肥制,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曲折前进,排除D项。3.西方文官制下,高级文官不仅是主管大臣的重要助手,而且还握有某些“控制部门大臣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沉默不语让大臣犯错误。所以高级文官敢于在政策上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这是因为()A.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B.文官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C.法律赋予文官的制约权D.文官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答案B材料没有体现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可
36、知,B项正确;文官对大臣没有制约权力,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西方国家在文官的录用、任职、考核、培训、奖惩、工资、退休、保障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和法规。这()A.保证了文官廉洁守法B.使文官的管理法制化C.提高了文官队伍素质D.形成了完善的功绩制答案B法律法规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不能“保证”,故A项错误;文官从录用到监督都制定了法律法规,说明文官制度实行法制化管理,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5.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英国是考试制的源头
37、B.西方文官制照搬科举制C.考核制源于中国科举D.孙中山欣赏文官考试制答案D材料“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说明A项错误;西方文官制与我国的科举制除考试选拔官员的程序、方法有类似外,还有很多不同,“照搬”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举制只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考核单成体系,故C项错误;从孙中山讲话可以看出,他是欣赏考试选官制的,D项正确。考点七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C.设外务
38、部,编练新式军队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答案B根据材料“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可知主张改革科举制,送学生出国学习,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强调改革教育而非军事,排除C项;材料强调治学而非官吏改革,排除D项。2.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下图是学部官报书影。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A.文官制度正式引入B.选官制进入新阶段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答案B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官制度,排除A项;设立学部负责教育,为学堂选官制
39、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新学堂尽管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管理、教育等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因素,故C项错误;1905年,清政府立停科举之奏,标志着科举制度废除,故D项错误。3.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A.公务员制度开始B.北洋政府近代化C.文官考试法制化D.文官考试制开始答案C根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可知,是考试制度法制化,故选C项。公务员制度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结论,不是解释,故排除。4.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
40、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不分男女,体现了公平开放的精神,故B项正确。192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甄别制,故C项错误;D项是清朝末期的选官制,且材料没有体现学堂选官,故排除。5.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
41、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答案C材料“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说明是在1992年以后,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至现在都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故B项错误;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是否有特色不是刻意为之,排除D项。【综合集训】1.张荫麟在描述某种制度时说:“这些卿大夫的旁支后裔当中,和氏室的嫡系稍亲的多半做了氏室的官吏或武士,疏远的则
42、做他属下的庶民。故一个大夫和他私家的僚属战士,每每构成一个大家族。”西周时期,在该制度下()A.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内部成员平等B.实施贵族政治,地方分权特征明显C.亲族封邦建国,国家呈现撕裂状态D.君权至高无上,官僚帝国初步建立答案B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到:“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答案
43、D3.下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答案B4.下列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材料一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材料二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的通谕,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除了上帝,永远不会服从任何外来权力。A.王权强化B.法律革新C.宗教改革D.国家统一答案A5.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
44、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答案A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答案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
45、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起,
46、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
47、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13分)答案(1)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然经济;儒家思想。(6分)意义: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规范了官吏的选用和管理;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6分)(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6分)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
48、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法制化,专业化。(7分)教师专用题组【综合集训】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级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增强,B项正确,A项”中枢权力”与“行政区划”主题不符,C、D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与材料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2.历史学家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说:“1830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依然顽固B.
49、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议席C.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D.工人阶级获得了普选权答案B1832年,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上升,提出了关于政治地位的要求,尤其是在议会上拥有相应的席位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当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这一要求更为突出,故选B项。3.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主要是因为()A.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阶级属性根本变化B.政协制度是合作与协商的民主制度C.政协临时人大的职能具有
50、重要作用D.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主要矛盾变化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协制度是合作与协商的民主制度,故毛泽东强调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中共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故选B。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阶级属性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政协临时人大的职能在历史上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1954年全国人大建立后,其职能便发生了转移,故C项不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主要原因,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基于此种矛盾,中共应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与材料对政协制度的强调无关,排除D项。4.吴
51、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答案CA项表述有违史实,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均适应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求,B项表述并未解释题目中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
52、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张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答案A张居正改革主要在政治经济方面,触动了官僚地主利益,因而身后遭遇灾难,故A项正确;改革与宦官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内阁参政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明神宗对待张居正前后不一,故D项错误。6.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
53、.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答案A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7.列宁曾说: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下列属于这支“官吏队伍”的是()A.首相B.总统C.
54、常务次官D.议会议长答案C根据材料“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可知,不更换的这支队伍应该是文官队伍,A、B、D三项都属于政务官,由选举产生,故排除;常务次官属于事务官,长期任职,故C项正确。8.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重视对国民革命有功人员和重要职位
55、由国民党人担任,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并未剥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排除D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摘编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
56、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世官
57、制度”下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哪种选官制度?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2)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世
58、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其方式是世袭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可以归纳概括。(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体现的是察举制,材料三“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材料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体现的是科举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结合所学,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相比较而言,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