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0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一、选择题1.(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23)汉武帝时的廷尉翟公当官时宾客盈门,他罢官后门可罗雀,后来官复原职了,宾客又纷至沓来。翟公于是有感而发:“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变化发展上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总结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2.(2018四川成都七中零诊模拟,21)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此次编纂民法典,
2、是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了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新增了如“对胎儿利益的保护”“老人纳入监护制度保护范围”等内容。这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A.B.C.D.3.(2017内蒙古宁城统考,24)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
3、的性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B.C.D.4.(2018安徽寿县一中摸底,3)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应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出发点农村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的内在统
4、一的要求A.B.C.D.5.(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调研,24)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2017年新通过的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从两年延长至三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材料表明()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社会意识只有超前于社会存在才能引领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B.C.D.6.(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一次联考,23)旧的户籍制度是造成我国城乡分割的主要根源。目前国务院已经相继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居住证暂行条例以及
5、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等政策意见,这将促进农民市民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改革()通过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是要完善经济基础,调整人们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就是遵从群众的意愿,破除旧体制的弊端A.B.C.D.7.(2017河南郑州二模,2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重视调整分配关系是基于()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
6、固和完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分配问题已上升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A.B.C.D.8.(2018贵州遵义四中第一次月考,2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联系运动变化的过程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B.C.D.9.(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七月联考,23
7、)近年来,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文联组织各类主题活动100多场,中国作协组织了上百名作家,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主题采访写作。这一做法的合理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A.B.C.D.10.(2017吉林长春二模,23)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列观点最接近习近平讲话精神的有()人固有一死,或重
8、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A.B.C.D.11.(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调,23)2016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的主旨演讲,并引用中国古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说明着力实现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下列与此古语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A.B.C.D.12.(2018海南八
9、校新起点联盟考试,16)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这是基于()文化建设应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践行群众路线要求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生力军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形成精神财富的源泉A.B.C.D.二、非选择题13.2018贵州贵阳摸底,28(2)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民法总则性质的民法基本法,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运
10、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的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颁行,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完善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更加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颁行的意义。(12分)14.(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一,28)阅读材料,回答下题。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贤良人士,被称为“乡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贤文化,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精
11、神文化标记,还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乡贤”或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引领社会新风尚,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或反哺乡村、参与乡村治理以促进乡村自治与基层和谐;或以身作则传承家风,感染和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乡风。“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有人认为:“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就要发挥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12、”你如何评价该观点,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理由。(12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人们对廷尉翟公是否当官态度的变化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说法错误,排除。2.C此次编纂民法典,是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正确且符合题意;此次编纂民法典,体现了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
13、且符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说法错误;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3.D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提出坚持基本方针都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符合题意。分配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符合题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观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观点错误。故选D。4.D“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属于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符合题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的内在统一的要求,正确切题。“三权分置”不属于上层建筑改革,排除。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非“意愿”,说法错误
14、。故选D。5.D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我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而调整了民法总则中的部分规定,这属于对法律制度的调整,调整的是上层建筑而非生产关系,故不选,可选;社会意识能否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不在于它是否超前,而在于它是否正确,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引领社会发展,故不选;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法律制度,能够体现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故可选。6.B户籍制度改革属于调整上层建筑而非完善经济基础,正确切题,不合题意。题中所述改革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而非遵从群众的意愿,正确切题,排除。故选B。7.A调整分配
15、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不属于上层建筑调整,排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法错误。正确切题,答案选A。8.C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选;“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联系运动变化的过程,正确;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对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开发新模式的一次尝试,这体现了国家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正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9.D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
16、践活动,这是源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符合题意。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10.D此题题肢大都与人民有关,但语意各有不同。比较好地诠释了“为了人民”的思想,说法正确且合理。是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具体表述“为谁”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引文中涉及庶民,其意只能说是重视庶民的力量而已,而不是“为民”的思想,与题意不符。11.D“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强调以人民为根本,符合题意。强调树立君主公正对人民的影响,强调用政令、刑罚治理百姓,均不合题意。故选D。12.A“增加农村
17、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这是基于文化建设应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践行群众路线要求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题意;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二、非选择题13.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法总则的颁行,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4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法总则制定和颁行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调整其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将对经济基础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4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民法总则的颁行将更好地
18、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分)解析回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等角度进行说明。14.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新乡贤”的带领下,人民群众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明,促进乡村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体作用。(4分)“新乡贤”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纽带作用,但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基础。(4分)“新乡贤”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其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分)解析对设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要注意其辩证性。第一,要说明“新乡贤”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第二,要说明“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第三,要说明“新乡贤”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其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