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阳第三中学教案表 课题晏子治东阿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2.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晏子的政治思想。重点难点文言词语的掌握,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来源:学科网ZXXK导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晏子留给我们的名言警句。晏子生活俭朴,忧国爱民,敢于主持正义,又善于辞令,在外交活动中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睿智的思想让他妙连珠,成为春秋时期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大政治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晏子治东阿走近晏子,了解晏子的政治思想。一 关于晏子和晏子春秋晏子(?一前
2、500),字仲,名婴,谥号为平,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他主张以礼治国,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晏子春秋是记录晏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相传是晏子所作,实为后人根据晏子的逸闻轶事编写的。全书八卷(篇),包括内篇六卷(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二卷,共收录200多个简短故事。二 关于作者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
3、表作,是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少影响。三 初步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或者教师泛读,正确识读课文。学生齐读或自由读,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词句,初步感知课文,把握大意。四 解析课文,完成文言积累按照高考的文言训练要求,边读边译,边总结。(一)重点词语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sh 责备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诛:责罚便事左右 便:bin 能言善辩。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谢:道歉子强复治东阿 强:qing 勉强寡人无复与焉 与:y 参与,干预(二)通假字属托不行(属:同“嘱”,嘱
4、咐)并曾赋敛(通“增”,增加)仓库少内(通“纳”,上缴,交纳)再拜便辟(通“避”,退避)(三)词类活用三年不治,臣请死之(名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而君反以罪臣(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责怪)以利其民(使动用法,使受益)(四)古今异义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古:加以狠狠地今义:增加,加强)于是明年上计(古:第二年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属托不行,货不至赂(古:不去做今义: 没本领;不能够)仓库少内,便事左右。(古:近臣今义:表方位的名词)(五)文言句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句)寡人将加大诛于子。(状语后置句)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五 赏析课文1 梳理文章脉络:晏子治东阿三年召而数之请改道
5、易行迎而贺之晏子论道景公下席而谢之2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采用了什么方法说服景公?明确: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3 对晏子前后两次不同的治理,齐景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晏子受命治理东阿,“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百姓乐业;但是景公“反以罪臣”。“改道易行”后三年,晏子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齐景公“迎而贺臣”。4 齐景公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态度?你对此有什么启示?明确: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导致他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通过两次治理东阿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
6、姓和集”。同时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六 拓展思考晏子改道易行,得到齐景公的认可。你怎么评价晏子的这次进谏?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参考:晏子说服景公的方法,用的前后效果的对比,在事实面前,景公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说是动了一番心思的。这体现了晏子能言善辩的卓越才干。对于这次向齐景公劝谏的方式,我却不以为然。用东阿三年的经济发展时机和前三年好不容易取得的丰硕成果换取齐景公的注意、警醒和认同,这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点吧!现在的为官或考察官员政绩的方法和思想,树立廉洁奉公,为民请命的为官者典范,弘扬以民为本,客观公正的考核之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板书前:利民民无饥者乱罪对比 后:利官饥者过半善贺教学反思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