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单元概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像今天的标题新闻。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
2、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唐代的杜预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即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思自明。用我们熟知的例子,如语文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3、。太史公在叙事时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即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例如“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坦率”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斥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这是指避讳。从春秋始,避讳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个中玄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明白。举个有趣的小例子。“原来”在唐宋前一直写成“元来”,明朝建国后,巩固政权是头等大事,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
4、“元来(元兵卷土重来)”,普通民众对元朝歧视汉人的政策深恶痛绝,自然也不愿意“元来”。这样上下一心,“元来”自然地成为“原来”。“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这是指照事实录,不加掩饰。作者给读者提供足够多的客观事实,引导读者作出作者预期的结论。由于作者没有鲜明地表明观点,又由于事实是客观的,再加上结论是读者自己作出的,因而攻击力极强,使受攻击者处境极为尴尬,想辩解都不知从何下手。“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从春秋始,中国文人就有一种极强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即使因此受尽磨难,虽九死而犹未悔,留下了好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种笔法。魏忠贤生前修造生祠,显然希望名垂千古,于是作者偏偏不称他的名字,而只以“魏阉”“大阉”呼之;而被杀的五人,虽然“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由于他们能够“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者认为他们应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所以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这样作者就非常轻松地达到了惩恶而劝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