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67253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2版高考历史选考(山东专用)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集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历史阶段,从远古时代到国家的初始形态,经夏商周三代最后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治方面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夏、商、西周被称为“三代”,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后,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东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经济方面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小农经济在春秋产生后,历经战国、秦、汉不断发展文化方面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2、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秦汉时期,思想界逐渐走向文化专制,秦代“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其他如科技、文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山东卷2020,1,3分孟子、韩非子“义”的实质(1)山东卷选择题的命题思路与全国卷趋同(2)全国卷的考查多集中在商周和汉代,商周侧重考查政治制度,汉代则涉及中央集权、农业、儒学的发展,考查内容全面(1)山东卷和全国卷都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两者有相通之处(2)深化主干知识的复习,如分封制、中央集权加强、儒学的发展等2020,2,3分西汉强化经济控制全国课标卷202

3、0,24,4分分封制受到挑战2019,24,4分商周王位继承制2019,25,4分汉武帝削弱诸侯2018,24,4分墨子中的科技成就2018,45,15分汉武帝年号改革2017,25,4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2017,24,4分分封制的积极意义2017,47,15分“贤人”季札2016,24,4分汉代儒学2016,25,4分汉代农业的发展【基础集训】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产生标志的是()A.制造石器工具B.采集与渔猎食物C.农耕聚落形成D.文字与法律产生答案D2.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

4、天下”到“家天下”是()A.历史的倒退B.社会的进步C.阶级斗争的产物D.国家产生的标志答案B3.据国语鲁语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答案D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光大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顺应变革潮流厚

5、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答案D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答案D6.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答案C7.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导致经济体制转型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C.大家庭拆散为小家

6、庭D.大力推广铁犁牛耕答案B考点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8.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答案B9.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任嚣任南海郡郡尉,赵佗任龙川县(南海郡下四县之一)县令。赵佗、任嚣须()A.定期朝觐秦始皇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至中央C.接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答案C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

7、,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考点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A.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B.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C.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答案C12.下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

8、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汉归义羌长印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答案C13.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答案C教师用书专用【基础集训】1.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如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

9、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答案C殷墟作为商都,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说明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而非分布上的密集程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是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信仰崇拜,排除B项;大一统的权力模式出现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

10、”,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主要意图是()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答案C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即使之前有功的人,但若触犯法律,也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故C项正确。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故A项错误。与C项相比,B项并不是该主张的主要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D项不符合题意。3.

1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B题干只是提及月令体著作的主要内容,没有涉及自然科学的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中官方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体现了官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B项正确;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题干中“先秦”的时间范围还包括夏商西周,而且战争对农业发展主要起破坏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信息,故D项错误。4.秦朝工律规

12、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校正一次。该规定()A.加强政府对商业的垄断B.保障了手工业产品质量C.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D.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答案C秦朝重视统一度量衡以及相同器物的标准,这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对商业的垄断,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相同器物的标准,未涉及手工业产品质量,排除B项;秦朝统一相同器物的标准,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综合集训】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巫师是农业生

13、产的重要组织者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D.自然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农业生产答案C2.考古出土的利簋(u)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两则材料()A.互相矛盾,因此俱不可信B.印证反映了武王克商事件C.考古发掘价值大于史书记载D.证明武王克商发生在牧野答案B3.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该典故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挑战B.周王室偏居一隅,特权

14、不再C.大国兼并小国得到王室认可D.诸侯国势力增强,对抗中央答案A4.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5.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答案D6

15、.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B7.汉代纺织业状况表西京杂记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善织花纹鲜丽的蒲桃锦和散花绫,每织一匹,价值万钱1965年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展示了一幅汉代纺织生产的生动情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锦、刺绣、麻布等丝麻制品对上表的描绘,分析正确的是,汉代()A.官营纺织作坊规模大B.棉纺织业较为发达C.纺车已经基本普及D.纺织水平比较高超答案D8.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

16、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9.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记录的当时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摘自竹书纪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二里头遗址(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

17、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答案(1)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料。(2)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其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教师用书专用【综合集

18、训】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答案D根据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臣民给诸侯,且这些臣民依旧与周天子保持着臣民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政权,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

19、,故B项错误。C项“清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2.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答案D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项;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3.东汉末年出现“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的局面;东晋时期则是

20、“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这表明()A.察举征辟制被破坏殆尽B.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C.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D.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出现答案C这一时期士族豪强迅速崛起、把持朝纲,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说明东汉末年和东晋的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故选C项。A项偏离史料主旨,题干并非探讨当时的选官制度问题,排除;材料“国典人殊,朝纲家异”反映的是权臣把持朝政,B、D两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均排除。4.汉赋蓝赋序中写道:“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青草)、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陈留地区()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21、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开始出现答案B材料信息表明,陈留地区主要种植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的作物,而较少种植粮食作物,这说明该地区纺织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农业地位没有下降,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手工业发展不等于商品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而且材料只涉及一个地方,且文学作品有夸张嫌疑,不能得出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故D项错误。5.秦朝部分法律()律法主要内容田律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苑律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

22、耕牛,奖惩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答案C“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奖罚制度十分明确”等信息说明秦朝对农业管理非常严格,甚至达到了军事化管理的程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秦朝对农业管理的措施,并非强调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针对农业管理的法律条例,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十分完备,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对户口的管理,排除D项。6.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

23、。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C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项中的“法”“刑”等信息体现了法家主张运用赏罚的制度以救世,故C项符合题意。依据A项中“礼”“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儒家道德救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制度救世的内容;D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体现制度救世的内容。7.汉代饮宴遵循先秦传统,为一人一席的分坐分餐方式,入席脱屦, 以示敬意和正式。汉末,逐渐过渡为多人围合进餐方式, 遂有了桌次和席次尊卑之别,

24、主宾关系以与主宴者的距离远近及左右方位差异来体现。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人伦秩序得到强化B.礼仪习俗观念趋向成熟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开明D.民众生活受到严格约束答案A古代中国,由一人一席的分坐分餐方式过渡为多人围合进餐方式,更加强调桌次和席次尊卑之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用餐方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汉末的礼仪习俗观念还未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社会风气的开放开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是针对“饮宴”,而非民众生活,故D项错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25、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时期内容出处战国时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秦汉及以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书王吉传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白寿彝中国通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大一统”是儒家提倡的政治观念,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系统提

26、出了“大一统”理论,提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权威。自秦汉以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沿用至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可知,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提出论题: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可从“大一统”观念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影响方面分析阐述,说明汉代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促进了国家统一,加强中央权威。秦汉以来,郡县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最后,说明“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