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 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 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 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 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可知,武王的分封既是为了收揽民心
2、,又是对殷贵族的一种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2.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A. 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B. 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C. 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D. 思想嬗替是王
3、朝取得成功的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秦汉的政治。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从秦朝开始的,汉承秦制,后来虽有朝代更新、变化,但是统一的局面一直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秦汉时期中国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保障,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故BD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虽然是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统一的时期,但是学者强调的是秦汉对后世统一趋势的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3.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
4、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 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 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 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 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故选A。4.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A.
5、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 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从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等主张可知,其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提出反对君主专制,与受到民主思想影响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顾炎武的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B项错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C项错误。5.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A.
6、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不符合题意。6.下面是台湾和
7、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学者观点台湾学者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内地学者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答案】B【解析】【详解】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看法,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台湾学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全
8、民革命,内地学者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是否是全民革命,并没有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产生分歧,排除A;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台湾学者、内地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的认识更具权威性,排除D。7.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发刊词时明确肯定:“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据此可知,毛泽东A. 强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初期已经实现全方位合作B.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抵抗
9、客观上支持中共敌后战场C. 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D. 旨在突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答案】B【解析】【详解】1939年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友军的协助”是八路军获得成绩的原因,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抵抗客观上支持中共敌后战场,B项正确;毛泽东认可的是“友军的协助”,不是国共已经“实现全方位合作”,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1939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材料也未提及“国际社会”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D项错误。8.1984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1988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
10、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20.7%,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A. 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B.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C.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D. 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1988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当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突破,但是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很大起伏,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等问题,故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很有必要,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11、与“市场繁荣”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购买力”情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故D项不符合题意。9.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古代希腊A. 人文主义者向奴隶主贵族妥协B. 人文思想受到基督教神学干扰C. 人文主义者侧重研究物质世界D. 人文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神话也就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体现了人文思想的时代性,故D项
12、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提及古希腊人文主义者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神话”指的是古希腊神话,故B项中“基督教神学”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古希腊人文主义者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C项不符合题意。10.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这足以说明英国A. 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B. 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C 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D. 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答案】A【解析】【详解】由“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的
13、英国内阁权力扩大,加强了对议会立法方面的控制力度,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近代英国国家权力核心在议会,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内阁权力膨胀,而非议会改革,D项错误。11.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这说明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B. 苏联国内的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D. 美英为缓解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苏联的工业化
14、。1932年正是苏联的一五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大量人才、技术设备,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时间信息,此时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一五”计划已经在实施进行,故B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太绝对化,且不符合题意主旨,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12.下面是关于欧盟的漫画,这表明A. 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B. “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C. 欧洲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D. 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中“欧洲高福利”
15、已经让欧洲这个巨人面临灭顶之灾和21世纪以来“福利”负担使欧盟正从白银时代跌至青铜时代等,表明了“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B项正确;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和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均与漫画内容不符,ACD三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根据专家系统研究,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1000人。而到了近代,随着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
16、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本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对那些不发达的发
17、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饥荒和贫困也已成为全球意义上贫困的符号,并且将会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符号。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解决饥荒这一世界性难题。【答案】(1)特点:科技与资本密集型;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而生;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2)原因: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加大对农业的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发展现代农业是
18、解决饥荒的必由之路;各国要把发展农业解决饥荒当作政治问题对待;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社会稳定是前提;善于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点,把提高农作物产量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人口猛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材料二中“改革开放”等信息,结合所
19、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家重视、加大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原因。解决:根据所学知识,从发展现代农业、国内发展、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改善、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探讨饥荒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思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90年代单边主义一度大行其道,美国不顾包括西欧主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似乎受挫。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在90年代初宣称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在这种单极论盛行下,基辛格头脑冷静,在1993年告诫世人,由于共同敌人和威胁的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
20、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尽管还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摘编自人民网学术论坛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20世纪9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评析: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综合实力不断上升,逐渐缩小了同美国差距;美国虽然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霸主地位相对衰落,对世界的控制力下降,许多全球化问题无力单独应对,
21、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美国霸权主义行径不断上演,导致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利益冲突增多,都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第三世界逐步崛起,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加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总之,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美国“单极论”观点误判了世界形势,背离了全球化、多极化的历史潮流,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如果学生从“单极论”或“世界多极化受挫”的视角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信息,如“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单极时刻”或“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经济增
22、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等,对其中的任意一条或整体分析,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如“世界多极化受挫”或“20世纪9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等,将其明确表述出来;然后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选定观点进行评析,论证个人观点,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注意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争取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材料 清军入关前,满族最重要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就是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的政治特性是领主分封制,但与西周分封制不同的是“封而不建”。八旗制度体系下,八旗人丁主要从事军事行为
23、,八旗满族是个整体的军事贵族阶层,其成员都是享受特殊权益的人群。八旗人众别立户籍,不隶州县,不入民籍,“旗民分治”。八旗制度包含的基本精神如民族区隔、贵贱分等、军事化等多种成分。这种体制随着清军入关而覆盖到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上,造成了社会结构空前复杂化和社会分层的深化。摘编白赵轶峰八旗、保甲与清前期社会结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农兵合一、军政合一;“分而不建”;八旗满族享受特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建立森严的等级秩序。(2)积极: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满族统一;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
24、效率;为满族人关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助推了八旗人的腐朽,给清朝灭亡埋下隐患。【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兵农合一”,“封而不建”,“其成员都是享受特殊权益的人群”,“基本精神如民族区隔、贵贱分等、军事化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组织、基层管理、旗人特权、民族关系和内部关系等方面,分析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特点。(2)影响:根据材料中“封而不建”,“八旗人丁主要从事军事行为”,“军事化”,“清军入关”,“成员都是享受特殊权益的人群”,“民族区隔、贵贱分等”,“造成了社会结构空前复杂化和社会分层的深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
25、证方法,围绕地方管理、基层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说明满洲八旗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16.材料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对其解决有着一系列的态度与举措。二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联邦德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根据1952年联邦德国同美英法三个占领国签订的波恩条约,德国要对境内外受纳粹迫害者进行赔偿。尊重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后边界,对邻国放弃一切领土要求。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
26、,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被称之为欧洲的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通过以勃兰特为代表的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解决历史问题的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勃兰特“华沙之跪”的积极影响。【答案】(1)政府反省历史的态度明确;通过立法手段防止悲剧重演;加强对青少年历史观的教育;积极赔偿受害者;尊重国际条约义务;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和平崛起。(2)为德国重新崛起创造了有利于的外部环境;
27、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中“二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对境内外受纳粹迫害者进行赔偿”,“尊重战后国际协定”,“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态度、国家立法、教育政策、对外赔偿、尊重条约和融入欧洲一体化等方面,概括德国解决历史问题的重大举措。(2)影响:根据材料中“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发展、欧洲合作和世界和平以及世界格局发展等方面,分析勃兰特“华沙之跪”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