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大庆一中高一年级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负责人:杨丽娜 命题人:杨丽娜 校对人:王强 时间:2012年10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请将第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卷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汉书盖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种“家以传子”的现象在古代中
2、国开始于( )A.夏朝 B.汉代 C.周朝 D.秦代2、央视二频道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3、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
3、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5、欧洲中世纪的“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行政司法权力及其他特权,大领主除设置官吏、法庭、监狱外,还设关卡、收赋税、铸货币。欧洲中世纪的“领主”相当于我国古代的( )A.君主 B.诸侯 C.地主 D.宰相6、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的动摇B.王位世袭制遭破坏C.分封制的动摇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7、右图是阿房宫地砖,上刻篆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这一信息反映了秦朝( )A.交通发达,经贸昌盛B.疆域辽阔,广土众民C.国
4、家统一,中央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8、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和监察。那这位高官是(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9、“六王毕,四海一”。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皇帝制 D.三公九卿制10、秦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齐郡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齐郡郡守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11、
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1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13、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其中的爱国情怀被广为传颂。按两宋中央官制,作出“王师北定中原”部署的是( )A.枢密使 B.三司使 C.节度使 D.参知政事1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6、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龙生龙,凤生凤 D.立嫡以长不以贤15、汉武帝设刺史,明清设监察御史。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16、“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 。” 句中横线部分文字可能是( )A.中书门下 B.户部 C.三司 D.通判17、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
7、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18、唐时宰相李绛说:“人臣生死,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这表明( )A.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B.朝中大臣无忠君之心C.唐朝没有群臣上谏的规定D.唐朝负责谏议的机构是中书省19、东海郡集簿(西汉
8、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20、武将专权是古代历史上威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个严重问题。北宋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A.将统领军队之权与调兵之权分离 B.用文官管理军队C.减少军队人数 D.设通判监督武将21、下图为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22、明太祖曾言:“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他因此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废丞相 B.设内阁 C.裁撤中书省 D.亲掌六部2
9、3、雍正七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够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传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后改称军机房。可见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是( )A.加强皇权 B.适应军务需要C.剥夺相权 D.提高皇帝的统治力24、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削弱敌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选官用人制度日趋完善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 B. C. D.25、“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
10、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专制统治的加强C.交通工具的发展 D.工艺美术的进步第 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26题27分,第27题23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27分)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
11、,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6分)(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
12、有何不同。(6分)(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6分)(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9分)27、(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
13、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职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3分)其理由是什么?(3分)起了什么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2分)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2分) (3)
14、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大庆一中高一年级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ADDABCCDBD11121314151617181920DBABBCCABA2122232425CBBA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第26题27分,第27题23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27分)(1)德行、门第、考试。(6分)(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
15、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6分)(3)门阀士族的衰落;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6分)(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9分)27、(23分)(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3分)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或丞相专权,削弱皇权)(3分)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3分)(2)机构:内阁。(2分)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2分)(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3分)根源:皇权专制。(3分)(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走向衰落。(4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