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64037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 课时作业30(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30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德州期中西周时期,一些贵族大臣可以对周王“谏议”,平民也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或评论,平民的意向影响周王的决策。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B原始民主传统尚存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D周王失去共主地位22022青岛黄岛区期中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32022山东泰安期中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

2、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减少了决策失误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4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52022山东德州期末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的中心。

3、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A公民享有参政权B神权色彩浓厚C城市内设施齐全D重视公共利益62022山东德州期中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72022辽宁省丹东市期末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立的意义是()A

4、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C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D为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82022山东威海期末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B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C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92022山东德州期中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C国民急切希望参

5、政议政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102022山东威海期末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12022山东泰安期中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A发展农业B奖励军功C中央集权D取信于民122022山东滨州期末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人物言论

6、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13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杂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敛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142022山东德州期末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

7、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152022山东黄岛期末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198331022873.558187247.7198854540373.911821.7247.7199392167873.619521.2485.2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A.

8、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B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缩小了城乡差距C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16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表明()A中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不悖B中国已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C五年规划成为实现中国远景目标的必经途径D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172022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

9、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182022辽宁省丹东市期末(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

10、,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

11、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60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确认的史实有哪些?(8分) (2)如果事实确如茅海建所

12、考证,试分析康有为没有递送上书的原因。(6分)课时作业30政治制度1解析:根据材料“一些贵族大臣可以对周王谏议,平民也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或评论,平民的意向影响周王的决策”可知西周时期,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贵族大臣和平民都可以影响朝政,体现了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的这种原始民主传统尚存,故选B项;根据所学,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与题干中“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尚未产生地主阶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原始民主传统尚存,并不能反映周王失去共主地位,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B2解析:九卿作为政权下的官员负责皇帝的家事,体现

13、了家国不分和皇帝的重要性,故选C项;文中四卿掌管皇帝家事不能说明职分细化,排除A项;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度,排除B项;文中反映了四卿没有体现官员众多,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材料“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说明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政事堂的设立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宰相人员扩大是为了弱化宰相权力,排除A项;北宋时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排除C项;三省之下各省分工明确,而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排除D项。答案:B4解析:元朝行省长官由只掌民政事务,到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有利于加强行

14、省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仅仅从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不能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是否完善,排除A项;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答案:D5解析:据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的中心”可知古希腊城邦重视公共利益,故选D项;材料的重点是雅典重视公共利益,并未体现公民享有参政权,排除A项;希腊城邦既有神庙也有市政广场,神权色彩浓厚片面反映材料,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希腊城邦有神庙和中心广场,不能反映城市内设施齐全,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根据材料

15、“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可知,相对罗马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雅典公民可以通过抽签组成司法机构陪审团,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直接行使司法权,故选C项;根据材料“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可知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指的是罗马,排除A项;材料中雅典和罗马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罗马是专业法官和法学家,排除B项;根据所学,在雅典城邦法律只维护公民的权益,选项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答案:C7解析:据材料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强调议会权力制衡,承认人民主权,体现了

16、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D项;“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可知新政体强调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和议会内部制衡,排除A项;材料强调权利法案的民主性,而非国家权利的具体划分,排除B项;据所学权利法案重点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国王依旧拥有行政权,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未经法律审判任何人都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说明是保护个人权利不被随意侵犯,体现了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故选C项;材料强调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不涉及剥夺王权,排除A项;这一规定针对的是保护个人合法权利,而不是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排除B项;通过大宪章的规定保护个人合法权利,说明之

17、前并不是自由平等的,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根据材料“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可知,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成立政党或政治派别,结合所学,政党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民国初年党派林立,表明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故C项正确;民国初年党派林立与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民国初年,党派才刚刚兴起,尚未成熟,排除B项;根据所学,“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党派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全共和政治,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C10解析:抗日战争时

18、期,给中间派以政治权利是为了团结和调动这些群体的抗日积极性,从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A项;这一变化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排除B项;团结中间派是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据材料“商君书、民不逃粟、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奖励耕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材料中涉及商鞅发展农业,未涉及军事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而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而未涉及商鞅为推行变法取

19、信于民,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三位历史人物均主张变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阻碍变法的因素,排除A项;C项中的“决定”说法绝对,且三位杰出人物倡导的变法有成功也有失败,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改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改革过程,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赋役负担,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据

20、材料“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可知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下,准备变法革新,根据时间是“1901”得出上谕推动“新政”开展,故选D项;“大衅”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A项;材料“康逆之谈新法”说明戊戌变法触及法律,排除B项;据材料“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可知,清政府主张变法革新,排除C项。答案:D15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从19831998年,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而且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其他收入。这是由于这一阶段我国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故选D项;从表格可以看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经营收入,排除A项;从表格可以看出,从198

21、31998年,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城市居民的收入没有反映,因此无法看出城乡差距的缩小,排除B项;表格反映从19831998年,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是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答案:D16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已经实现”,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答案:D17解析:据所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知,皇权与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大矛盾,这一矛盾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直至达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因此

22、可以就这一趋势提出观点,比如“中国古代的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再结合所学各朝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史实加以阐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的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2分)阐述:秦朝在中央始设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权力极大。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严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启用亲信、侍卫、宦官参与军国大事,牵制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皇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再次被分割,皇帝总揽大权。明初,因胡惟庸飞扬跋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10分)总

23、而言之,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2分)18解析:(1)据材料一“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约议和;据材料一“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康有为上书未成;据材料二“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可知国内以上书的形式反对签约;据材料二“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60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

24、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可知国内各级官员、士阶层知识分子是上书的主体。(2)个人行为受到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康有为自身来具体分析。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面对侵略,中国外交由清政府把控,封建统治者实力强大。从康有为个人因素来看,康有为可能认为上书不会被统治者重视而放弃了,也说明了康有为自身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答案:(1)确认的史实:甲午战败,签订和约;国内反对签订和约;士大夫阶层(举人)反应比较强烈;以上书形式反对签订和约;康有为上书未成。(8分。每点2分,任意4点8分)(2)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康有为在当时影响有限;康有为个人因素。(6分。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