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这里就有一种里外相映之趣,他人已经变成了你眼中的审美对象,或转化为创作灵感,或梦中美景。这首诗的画面感是很有趣的,用蒙太奇的手法能很好的把两种视角的包含关系表现出来,若放在一个大场景中未必看得出来。如果仔细研究这首诗的句子,可以发现诗人的句子并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仅仅后两句稍稍曲折一点,“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写的其实就是你在窗前看月亮,这样明月才能成为你的窗子的装饰。那么,“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写的是你或者看明月的你,进入到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里
2、故事的一个内容,一个装饰。这首诗的成功,来自于作者多视角看一件事。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第二个,别人的视角。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前面两个视角所看到的东西,作者作为第三个全能视角,都看到了。这就像写小说,小说中的每个人只能发现他视角里的东西,不能发现别人视角里的东西,比如崇祯皇帝视角里的东西跟张献忠视角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张献忠视角里的东西跟左良玉部下视角里的东西肯定不一样。但是,小说作者却是全能的视角,他什么都知道。这首诗成功的第二点,就是稍显曲折的写法。后面两句不紧接上节两句写你在窗前看明月,而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不写别人在梦中梦到你,而写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读到这里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想一想,有的人可能还想不明白到底是写什么。同时在句式上,上下两段,就从句式的重复中走出,显出了句式的变化(这首诗常规的写法,一般的写法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站在窗前看月亮/别人在窗前看到了你(或“别人在梦中梦到了你”)。”这种句子的重复,只能带来平庸。而作者后面的句式变化,从“别人在窗前看到了你”
4、向前推,成为“别人在梦中梦到了你”,再向前推,成为“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三点,就是极大的省略,还有泛指,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这个作用关键是第四句起到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么你进入了谁的梦?你为什么进入别人的梦?你进入别人梦中处于主角的地位还是从属的地位?别人在梦中是讨厌你还是恨你还是喜欢你甚至爱你,作者都没有交待,全给省略了。而人都有探究秘密的欲望,因此,对作者有意省略掉甚至模糊掉的东西,读者都想探个究竟,这样就给人无穷的遐想了。另外,在前面,作者就对第二个视角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第二个视角的主体,是看风景的人,而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这种处理,既是铺垫,同时亦是与后面相呼应。后面干脆就用别人,至于那个别人是谁,作者没有明指,而采取泛指。这样就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可见省略和泛指,是这首诗能够带给人无穷遐想的根源。总体而言,如果谈语言的艺术,这首诗艺术成就一般。但如果谈手法,特别是借鉴小说写作多视角的手法,以及极大的省略、泛指、曲折、变化的手法,这首诗可圈可点,无愧于是现代诗中的优良精品。卞之琳凭借这首诗,足可以进入中国新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