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内容1.(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期末)“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孙中山强调()A.反清革命还要继续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民族革命的长期性D.救亡图存刻不容缓2.(2021广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B.对
2、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C.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作了深入反思D.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3.“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理论B.民权主义理论C.民生主义理论D.民本主义理论4.(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三月考)孙中山在论及民生主义时说:“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
3、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据此可知,孙中山()A.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B.实现了一生当中最伟大的转变C.关注民生,防止西方社会的弊病D.放弃了走英美式革命道路的主张5.中华文明史中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题组二三民主义的实践6.在践行民生主义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与地主阶
4、级平均地权,并引导地主阶级把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工商资本。由此可见,这种实践()A.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B.铲除了剥削者的生存基础C.调和了社会阶级矛盾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7.(2021湖南长沙宁乡高二期末)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国家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题组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8.(2020福建福
5、州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B.国民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孙中山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9.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0.(2020山西阳泉一模)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6、代表大会宣言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规定有利于()A.国家干预经济,避免经济危机B.解决资金困难,振兴民族工业C.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D.壮大公有经济,推动国共合作能力提升练题组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内容1.(2021四川广安高二期末,)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之范围,有以血统宗教为归者,有以历史习尚为归者,语言文字为归者,敻乎远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义范围,则以意志为归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尔曼、以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也。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这说明
7、孙中山()A.主张建立民族国家B.承认了民族平等C.明确提出反帝主张D.发展了民权主义2.(2020河南郑州高三月考,)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文中写道:“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必先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3.(2021广东珠海高二期末,)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当时下的社会主义兄弟们倡导的民生有着非常
8、具体的方法我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A.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B.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C.调整劳资关系D.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题组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4.(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三月考,)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他说:“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的主张C.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
9、题 D.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5.(2021江苏盐城响水中学高二月考,)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国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下列对该宣言的理解和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6.(2021山东烟台高三期中,)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国家
10、独立。”其意在()A.强调反对专制、实现共和的迫切性B.说明暴力推翻北洋军阀的必要性C.完善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理论D.调整革命目标以适应时局的变化7.(2020河北黄骅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其主要原因是()A.被压迫民众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B.民族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C.世界主义是实现民族主义的前提条件D.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8.(20
11、21广东珠海二中高二期中,)孙中山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指出:“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吾党。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这种认识的转变()A.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B.使孙中山走上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C.在思想上为国共合作准备了条件D.体现了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题组三综合题组9.(2020安徽马鞍山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有学者指出:“晚清的维新派主张宜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 合族救国; 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剖析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这一思想状况反映了()A
12、.统一多民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相结合的时代主题C.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D.民族的团结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条件10.(2020福建三明一中高三检测,)1923年,孙中山说:“盖俄国革命之能成功,全由于党员之奋斗。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面又有兵力帮助,故能成功。所以我请鲍君(共产国际代表)做吾党的训练员,使之训练吾党同志。”这表明()A.孙中山完全赞同鲍君的政治主张B.旧三民主义思想中掺入了新的精神C.中国“以俄为师”集中于军事领域D.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俄国革命相关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13、,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亦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建国方略材料四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
14、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孙中山全集(1)材料一中孙中山以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的具体事例。(3)据材料三、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主张及态度。(4)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原因。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2.B3.B4.C5.A6.D7.A8.A9.D10.C1.C材料“勿谓满清已倒”说明反清革命取得了成功,因此孙中山并非强调反清革命还要继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能认为推翻清政府后民族革命就结束了,而
15、应当继续坚持下去,故C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并不能得出孙中山强调救亡图存刻不容缓,故D项错误。2.B“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说明孙中山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上认识到国民应当享有平等的参政权,这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906年无法对其失败进行反思,排除C项;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政治基础的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3.B据材料“讲到那政治革命的
16、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建国民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强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属于民权主义的内容,故B项正确;民族主义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改善民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没有民本主义,排除D项。4.C材料中孙中山认为英国贫富分化严重,美国官吏的选拔方式存在很多流弊,因此需要关注民生,防止西方社会的弊病,故选C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材料仅仅是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孙中山实现了一生当中最伟大的转变是指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
17、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关注民生,防止出现西方社会的弊病,而不是放弃走英美式革命道路,排除D项。5.A据材料“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兼收众长”体现在孙中山先生从国情出发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均不能解释“兼收众长”的含义,故排除。6.D根据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和材料中“引导地主阶级把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工商资本”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铲除剥削者的生存基础和调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B、C三项。7.A根据材料并结合
18、所学可知,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到“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体现了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故A项正确。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民主革命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而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故排除D项。8.A题干反映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即由“英雄革命”转变为“国民革命”,并且强调“必须联合工农”,进一步丰富了民主革命的内涵,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重视工农的力量,但国民革命的性质并
19、未发生变化,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B项;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重视工农的力量,并没有提及民众的革命觉悟问题,排除D项。9.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故A项错误; “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严肃的革命斗争,不能体现中庸,且属于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故B项错误;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表明国民党主动寻求与苏联、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与“中庸”无关,故C项错误; “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
20、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中庸之道,故D项正确。 10.C根据材料“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可知,国家经营管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节制资本,有利于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故选C项;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干预经济能缓解经济危机,不能彻底避免经济危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解决资金困难”,排除B项;材料内容有利于壮大公有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与国共合作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能力提升练1
21、.A2.D3.B4.C5.B6.D7.A8.C9.B10.D1.A据材料“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尔曼、以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也。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可知,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说明其主张建立民族国家,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排除B项;旧三民主义并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且材料信息与反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论述的是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无关,排除D项。2.D依据材料“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可知,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A、B、
22、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3.B根据“就是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吸取了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后引发的贫富悬殊、工人罢工等社会问题的教训,主张通过民生主义来解决这些问题,故选B项;孙中山只是认同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有相同之处,但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当时的民生主义主要是调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905年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的主张并没有与当时的政权相适应,排除D项。4.C材料“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体现了孙中山试图用土地国有的办法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故选C项
23、;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其主张不可能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土地问题,没有涉及节制资本的主张,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D项。5.B材料“为一般国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根据材料“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可知,这是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D两项表述都正
24、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B项中的辛亥革命发生于新三民主义提出之前,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6.D据材料“192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斗争目标从国内专制政府转向“国外侵略强权”,故选D项;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排除A项;题干中的斗争目标是外国列强,不是北洋军阀,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排除C项。7.A据材料“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联合被压迫民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求得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故排除B项。推翻帝国主义是实现民族主义的前提条件,故排除C项。19
25、24年已经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8.C据材料“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吾党。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C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俄国式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而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排除B项;当时中国革命的方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孙中山坚持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9.B材料旨在强调近代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6、。材料“合族救国”等信息体现了民族主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民族的团结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条件”,故排除D项。 10.D据材料“1923年”“俄国革命之能成功使之训练吾党同志”可知,孙中山是认可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的,因此在此后的1924年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选D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俄国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孙中山领导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并未体现旧三民主义思想中掺入了新的精神,排除B项;“集中于军事领域”与材料“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
27、面又有兵力帮助”不符,排除C项。11.答案(1) “欧洲富强之本”: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具有一定优势。态度:西方的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4)原因:革命屡遭挫折;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解析(1)分析归纳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可以得出答案。(2)根据材料二“190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从材料三“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亦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中可以归纳出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主张。依据材料四“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分析归纳出孙中山对学习西方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不同态度。(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个人的革命经历、共产国际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等方面来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