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絮聒(絮叨)后裔(后代)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B垢面(脸很脏)巢穴(本义是鸟兽藏身的地方)暴戾(粗暴乖张,残酷凶恶)C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蜷伏(弯着身体卧倒)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D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垦殖(开垦荒地,进行生产)饥馑(饥荒)【解析】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2下列句子表述得体的一项是(C)A小王同学站起来说: “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B编辑部李老师郑重回一封信给该书作者,其中写道: “现将先生的大作付梓,以就正于读者。”C这次校庆承蒙贵集
2、团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取得圆满成功,他日有托,本人定当投桃报李,全力相助。D李先生,请告诉我您的电话号码,以便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向您见教。【解析】A项,“抛砖引玉”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身上。B项,“以就正于读者”只能用于自己的作品。D项,“见教”是“指教我”的意思,“向您见教”不通。3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A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节端午节B春节重阳节元宵节冬至清明C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节冬至D元宵节春节端午节重
3、阳节七夕节【解析】诗句由“登高”可知为重阳节,词句由“夜放花”可知为元宵节,诗中由桃符可知为春联,词句中有“鹊桥”可知是七夕节,句由“粽”可知是端午节。答案为A。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揭示了全诗的中心内容,“雪”是寒冷的,它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整个中国进入了严冬,表现了抗日战争的艰险,国民政府的腐败黑暗,人民的饥寒交迫,通向胜利的道路遥远。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诗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C“那丛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你要到哪里去呢?”表现了诗人对中国农夫的同情和怜悯。D“中国的农夫”
4、“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这一切,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而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传达出来的。【解析】“表现同情和怜悯”不对。5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B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四幅饥馑流亡图。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C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散文美,平实自然,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又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
5、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如“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D“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解析】全诗写了三幅饥馑流亡图。6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通过描写在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B诗歌写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
6、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里的“土地”,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D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这意象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解析】“土地”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灌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象”。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太阳的话艾 青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
7、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1942年1月14日7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答案】_“我”是太阳,“你们”是指人民。_8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_拟人的修辞手法。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_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树艾青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注: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9本诗采用了_象征_的手法。文中的“树”实际上是指_中华民族的凝聚力_。10诗中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
8、的纠缠,实际上分别是写_人的尊严和独立_、_人的相互依存_。三、高考热点1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兵贵神速,武汉火神山医院创造了速度的奇迹。有一组数据令人惊叹,也能说明问题:5小时内拿出设计方案,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最高峰时工地上达7 000多名工人,80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和各种设备同时作业。透过这场速度的接力赛,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建筑能力的高水平、高质量,更看到了为了防控疫情,与死神竞速,中国人以“拼的”速度迅速搭建起一座抗击疫情的“安全岛屿”。【答案】_:“令人惊叹”和“也能说明问题”位置对调,改为“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9、也令人惊叹”。“达”改为“有”。“和各种设备”改为“等各种设备”。“安全岛屿”后添加“的非凡成就”。_【解析】句不能体现递进关系;句数字表述不当,“达”为上限,不能与“7 000多”搭配。句,挖掘机、推土机也是“设备”;不能和“各种设备”并列使用。“看到”缺少宾语。1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70年来,科技考古在碳十四测年、人骨研究、考古材料属性分析、动物遗存分析、植物遗存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漆木器、纺织品、竹简、壁画等大量易损文物被成
10、功提取和有效保护,可移动文物和大遗址文物保护事业成绩显著。中外考古界学术交流活动稳步增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答案】_70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和对出土文物的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外考古界学术交流不断加强。_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为荔枝写下的名句,表达了对这种水果的特别喜爱。然而,如果真的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每天吃下数百颗荔枝,恐怕是会患上“荔枝病”的。也许你会奇怪,荔枝那么甜,_,怎么会让人患上低血糖呢?实际上,荔枝所含
11、的糖是果糖,必须经由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过量食入荔枝,人体内的转化酶就会供不应求,多余的果糖,_,还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引发低血糖反应。此外,荔枝中含有的CT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也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吃“糖”不补“糖”,还让人缺“糖”,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吃,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补,_。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吃上,就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想当然地以为消化了、吸收了,并且于己有补。而实际上,可能非但不是如此,还有截然相反的效果。【答案】_含糖量一定很高_不仅无法转换成葡萄糖_则是一种内在的效果_五、读写创新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标语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20世纪70年代:
12、学习雷锋好榜样20世纪80年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文明守纪开拓创新21世纪以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即“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些标语的内涵,看这些标语反映怎样的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做。然后对材料逐条分析
13、。参考立意:应时代变化,展育人理念;顺势而为,依时而进;教育切勿迷失了方向;扬人格之旗,树知识之帜;“健全”的教育不唯分;勿让分数遮望眼。【佳作赏读】莫为分数遮望眼考试结束后,进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奖,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骂,尽管退步孩子的成绩比进步孩子要优秀很多。这种教育理念很悲哀:究竟从何时开始,分数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乖,考好了妈妈给奖励。”“怎么考得这么差,太给我丢人了!”“你看看人家别人的孩子考得多好”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自家孩子的成绩,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多考几分、再多考几分。可我不禁要问:分数当真有这么
14、重要吗?分数真的可以说明一切吗?在这里,我想对每一个父母说:不要被分数遮蔽了双眼,不要将孩子束缚在分数的桎梏里。可能会有家长反驳:我是想让孩子成绩好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国之栋梁,于是剥夺孩子一切空闲时间,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从不注意在道德方面进行引导。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考几分,竟然帮助孩子作弊!这样的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唯分数主义教育方式下,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考试机器可以担当起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吗?前些日子,少年大学生魏永康被学校劝退的新闻在网上疯传。魏永康十七岁进入中科院,二十岁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开除。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一大批因作弊或替考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人诸如
15、此类,数不胜数。可见,成绩绝对不是评判人的标准,分数万能理论有时也会失灵。十年寒窗一朝试锋,有人说高考是这充斥着不公平的世界中公平的存在,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叶,也从来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何能用同样的教育模式,同样的一份试题来对待呢。薄薄的几张卷子怎么能够考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呢?一个冰冷的数字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这未免有些片面和草率。钱钟书高考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可是数学仅十五分,幸而遇上伯乐罗家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终成一代文学大师。试想,若是放在我们如此注重分数的现代,那么钱先生可是严重的“偏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迈过高考的门槛的。由此看来,分数真的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分数重要么?诚然,有时分数可以代表很多,但是分数绝对不能代表一切。莫为分数遮望眼,分数以外还有更为广阔而美丽的天空。